劉榮滿,夏睿明(重慶西部藥城名老中醫館400012)
夏睿明教授自擬方——藿茵膽草飲治療頑固性小兒厭食癥
劉榮滿,夏睿明(重慶西部藥城名老中醫館400012)

【專家簡介】夏睿明1924年生,早年拜師于名老中醫楊植樨、唐陽春門下學習岐黃之術,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創始人,1958年開始擔任中醫科主任兼中醫教研室主任,重慶醫科大學教授,從教30余載,行醫七十春秋。歷任農工民主黨重慶市委委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醫學會理事暨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中醫高級職稱評委,重慶市首批名老中醫,“兩會一黨”中央中藥咨詢服務理事會委員,在參加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退休后任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實用中醫藥雜志》顧問等職。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臨床應用》及《經方運用舉隅》等多次獲得四川省、重慶市中醫學會獎。
厭食/中藥療法;厭食/中醫病機;健脾;方劑;自擬方
“厭食”病名首現1982年張奇文主編的《幼科條辨》,后南京中醫院兒科教研室編著的《中醫兒科學》納入,并設專門章節進行闡述。1985年版全國高等中醫院教材《中醫兒科學》正式將“厭食”確立為獨立病癥。厭食是以較長時間厭惡進食、食量減少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證。本病各季節均可發生,尤以夏季為著,各年齡段小兒均會發病,但以1~6歲最為多見,且城市兒童發病率高于農村。隨著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發病率反而呈上升趨勢。雖然該病證一般預后較好,但因耽誤治療而引起的不良預后進一步發展為貧血、佝僂病,甚至疳證等更嚴重疾病在臨床上也時有發生。因此,及時、恰當的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厭食”這一病名在古代文獻中多以并發癥記載,其原發疾病多為“嘔吐”、“泄瀉”、“積滯”、“疳積”,有“不嗜食”、“不欲飲食”、“不思食”、“不饑不納”、“惡食”等說法。如《素問·風論》曰“不嗜食”;東漢醫圣仲景在《傷寒論》中云“不欲飲食”;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脈證要法》曰“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不思乳食”;清朝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其余一切諸癥不食者”、“惡食”;清朝吳謙《醫宗金鑒·幼科心法》曰“惡食,懶食”。這些文獻記載都說明中醫史上早已對該病證有很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認識,僅病名有差異而已。
朱丹溪提出小兒有“三不余,四不足”的生理特點,屬稚陽之體,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行氣未充,易虛易實。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調護失宜,易致脾胃不和,運化失司,造成厭食。臨床上常見導致小兒厭食的主要病因有:(1)喂養不當。由于養護人缺乏科學的喂養知識和基本的兒科護理常識,饑飽無度,過早或過晚添加輔食,故出現《黃帝內經·素問》的“飲食自備,腸胃乃傷”。(2)飲食失節。小兒乳食不知自制,若家長在日常飲食中,食量、食數、食類等沒有選擇、規律,安排失當,極容易造成飲食積滯。(3)多病久病。五行之中,脾胃為中土,脾為陰土,脾喜燥惡濕,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肝生于左,肺生于右”,肝木克伐脾土,見肝之病,當知傳脾;肝與肺金互為母子,母病及子,子病及母。(4)情志失調。社會環境急劇變化,成人社會壓力大,負面情緒容易累及家人。小兒神氣怯弱,易受驚嚇。若環境變遷或打罵驚嚇,易情志不遂,造成肝郁乘脾,致脾胃運化失調。(5)藥物礙脾。目前大多獨生子女,加之自然環境的污染,化學藥品的濫用,時至日久傷及脾陽,五臟功能減退。(6)暑濕熏蒸。當今物質水平較高,小兒容易過食肥甘厚味,飲食過度,從而造成脾氣不利,濕邪中阻。時至夏月,疊受暑邪,脾土被困,運化失常,且暑濕之邪陰性,纏綿不易消。由此,得知小兒脾胃病機無外脾胃虛弱、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肝脾不和、痰濕困脾,與虛、積、濕、瘀有關。
對于以上病因病機引起的厭食,歷代各大醫家均提出了明確的治則,經方時方均效果顯著。小兒厭食,病變在脾胃,《素問·靈蘭秘典論》有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而明代萬全《幼科發揮》明確“胃者主受納,脾者主運化,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
重慶地處西南,是中國著名的霧都,暑濕之邪較其他地區更明顯。濕邪困脾證在重慶更常見、更突出。秉承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兩大基本原則,采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并兼顧當今小兒養護嬌慣,肥甘厚味灼傷胃陰,特以自擬方“藿茵膽草飲”,廣泛用于本地患兒厭食癥的治療,效尤卓著,好轉率達100%,治愈率在90%以上。組方:藿香10克、茵陳15克、膽草3克、石斛15克、山藥20克、炒二芽各20克、炒雞內金10克、萊菔子15克、雞屎藤20克、太子參20克,用量根據患兒病情和年齡,按1~3、>3~7、>7~12歲3個年齡段不同劑量而用,以上為3~7歲的參考劑量。方中重用藿香、茵陳芳香化濕、燥濕悅脾,其中藿香入脾、胃、肺經,母子兩臟之濕熱同清,茵陳入脾、胃、肝、膽經,兼清肝膽經之熱,為君藥;膽草性寒味苦,小兒用量極小,一般為3~5克,少量性寒味苦膽草為開脾之鑰,居臣之位;石斛、山藥清補腎之氣陰和胃陰;剩下諸藥則為常規健脾開胃、消食化積之藥,太子參用其弱補之性補小兒之元氣,恰到好處,視為使藥。區區十味,有四兩撥千斤之勢。
本方使用要訣:服藥不加糖;根據五行相克相生,過時甘味傷脾,此則必須遵守,否則藥效減半。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0.001
A
1009-5519(2016)20-3101-02
(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