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紅,藍巧燕,謝雪鋒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心注射室,廣東廣州510120)
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唐翠紅,藍巧燕,謝雪鋒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心注射室,廣東廣州510120)
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該院消化內科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兩組患者均在內科治療的同時給予基礎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試驗組患者配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向所有患者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護理滿意度情況,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0.57%(48/53)]和護理滿意度[96.23%(51/53)]均優于對照組[64.15%(34/53)、62.26%(33/5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胃炎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療總有效率,增強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健康教育;胃炎/護理;慢性病;干預性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往往會導致諸多消化系統疾病的增加。慢性胃炎作為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具有發病周期長、胃腸道不適反應明顯等特點[1]。發病時患者會產生劇烈的臨床反應,甚至會影響其正常生活。所以探索其有效的治療方法很有必要。除常規臨床治療外,有效的護理配合不但能增加療效,還可有效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傳統的基礎護理主要針對患者用藥、飲食、生活等方面進行簡單護理,未能從本質上改變患者的認知情況,無法針對患者的負面心理進行有效預防。本研究將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運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療中,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符
合
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0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試驗組患者中男32例,女21例;年齡24~79歲,平均(41.6±2.8)歲;病程1~5年,平均(3.1±1.2)年;首次發病32例,多次發病21例;慢性胃炎43例,胃潰瘍1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女23例;年齡26~75歲,平均(39.8±3.1)歲;病程1~6年,平均(2.9±1.4)年;首次發病34例,多次發病19例;慢性胃炎41例,胃潰瘍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發病類型、發病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排除標準(1)有胃穿孔、幽門阻塞、消化道出血者;(2)心、肝、肺、腎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者;(3)妊娠及哺乳期患者;(4)有胃腸手術史者[2]。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給予對癥藥物治療,并配合相同的傳統護理。(1)藥物護理:采用質子泵抑制劑(PPIs)及胃黏膜保護藥物進行持續治療和護理;(2)生活護理:有些慢性胃炎患者會出現嘔血等臨床癥狀,護理人員需要強化其生活護理,如定期進行環境衛生護理,包含清掃病房、消毒通風;若患者存在行動障礙,護理人員需配合患者完成翻身、起臥等,同時監督患者的生活情況,嚴禁吸煙、喝酒,減少濃茶等飲料的飲用。(3)飲食護理:制訂健康飲食計劃,針對一些缺乏食欲或存在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應選擇流質飲食及一些新鮮水果、蔬菜等[3]。
試驗組在傳統護理干預基礎上配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即以護理人員為主體,向患者普及一些有關慢性胃炎的基礎知識,包含疾病的病因、治療及轉歸等知識,同時強化其對疾病的認知度,特別需要注意對患者的負面心理進行指導和干預,如患者存在焦躁不安的心理,護理人員應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了解該心理形成的原因及患者內心的顧慮,然后開展針對性的護理[4]。焦慮的原因多數是由于環境、家庭及患者的認知等因素引起,護理人員可通過相應的方法,如安慰法、心理指導法等進行護理干預。若患者的焦慮問題始終無法緩解,護理人員則可以采用注意力轉移法,先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然后讓患者進行自我疏導和調節,如采用閱讀法、聽音樂等方法進行調節,從而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5]。另外,需要強化安全用藥知識的普及,即要求患者嚴格遵醫囑進行服藥治療,避免產生漏服、錯服等情況,同時還需要耐心向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強化其治療依從性[6]。
1.2.2評價指標護理干預后,向所有患者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特別滿意例數+滿意例數)/各組總例數×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各組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患者治愈20例,有效28例,總有效率為90.57%;對照組患者治愈14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為62.2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1.30%,高于對照組的64.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慢性胃炎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產生原因多樣,不過無論何種原因對胃黏膜產生炎癥,就會直接導致慢性胃炎的形成[7]。而且目前慢性胃炎的患者群多為男性,臨床癥狀較多,主要有腹痛、反酸、惡心等,而且病程進展緩慢,會對患者產生長期的困擾,發作多具有反復性,導致大部分患者出現悲觀、消極的情緒,甚至對治療產生懷疑,進而影響治療效果[8]。所以,科學的治療應包含心理護理干預的環節,而且需要根據患者的消極心理進行相應的疏導和健康教育干預,并普及相應的治療知識理念,強化其對醫療過程的信賴度[9-10]。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在基礎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配合健康教育干預的試驗組在總體護理滿意度和總體治療效果方面均優于采用傳統基礎護理的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劉曉蘭[2]的研究結果類似。
總之,在慢性胃炎的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可顯著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由此可見,相比單一的傳統護理方式,采用傳統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保證治療的高效性,值得在臨床推廣運用。
[1]連莉.健康教育應用于慢性胃炎的護理體會[J].現代養生,2014(6):195.
[2]趙霞,王新玲.健康教育干預應用于慢性胃炎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8):260-261.
[3]劉曉蘭.健康教育干預應用于慢性胃炎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增1):321.
[4]張素超,楊玉英,賈麗靜.個性化健康教育對慢性胃炎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7):120-121.
[5]陳玉萍,陳翠杰,婁麗艷,等.慢性胃炎患者的護理干預及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228-229.
[6]陸麗娟,楊篤然.健康教育宣傳單在消化道腫瘤化療優質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6(7):102-104.
[7]陳艷花.慢性胃炎治療的護理干預及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3):393-395.
[8]陳海勤,彭小會,吳發慶.健康教育應用于慢性胃炎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35):4984-4985.
[9]于洋,魯林艷,孫明俠,等.健康教育應用于慢性胃炎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現代養生,2016(4):203.
[10]劉海珍.系統護理干預在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8):1924-192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0.052
B
1009-5519(2016)20-3226-02
(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