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論語·述而》
多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學習;多看各種事情,牢記在心里,這樣學得的知識僅次于生來就知道的知識。
孔子曾提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于是,他首先批評了明明“不知”卻假裝學識淵博的人,并說自己絕對不是這種人。但對于“不知”,孔子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說了這段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即一個人要有上進心,要多聞而從、多見而記,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從而變“不知”為“知”。成語“擇善而從”即源于此。人的一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疑惑和難題,如果聽之任之,不求上進,就會自甘墮落,最終一事無成。如果能像孔子說的那樣多聽、多看,勤奮努力地去學習,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知識,則可以使自己的學養不斷加深。當然,要做到多聽、多看、擇善而從,還需要兩個前提:一是眼界要開闊,二是要有包容開放的心態,不可固執己見,以封閉的、狹隘的心態看待不同的觀點和新鮮事物。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做學問就像追趕什么東西似的,唯恐趕不上,學到知識還怕會丟掉。
“學如不及”,指在追求新知識的過程中,要全力以赴;“猶恐失之”,指即使已經學到手的知識,也要不斷鞏固,做到“溫故而知新”,如此才能獲得更多的學問。朱熹對于學習也有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他說求學就像捉賊一樣,必須提起氣力和精神,千方百計地去追趕,即使這樣還不一定能夠捉到。如果坐視等待,那是無論如何也捉不到的。如此比喻,正說明學習不易,必須孜孜不倦,勤勉以求。學無止境,面對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不斷更新的知識結構,一個人如果停滯不前,就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對于學習,要始終保持不厭倦、不懈怠的態度,做到溫故知新、與時俱進,如此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做一個有用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子罕》
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一個莊稼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一無所知。我就從他所提問題的始末、正反去思考、追問,把問題窮究不已,盡量地告訴他答案。
孔子說自己“無知”,實質上是對學問的無限性有深刻理解,從而產生的謙虛心理。正是這樣的心態,使得他能夠進德修業、日進不已。從另一方面講,孔子說自己“無知”也是針對“鄙夫問事”而言。孔子雖然被稱為博學之士,雖然被贊譽“何其多能也”,但他的腦中也并非儲存了所有問題的答案,一個農夫向他提問,他卻一無所知。但是,孔子強調的是“叩其兩端而竭”,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有解決問題的誠懇態度,以及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才叫作智慧。現代社會,信息爆炸,要窮盡某一學科的知識尚且不可能,更不用說全部了。但是,如果有態度,有思想,有方法,即使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問題,也能夠一步步找到解決的途徑。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這是孔子對古人的表揚,對“今人”的批評。當然,孔子講的“今”是指他生活的春秋時代。這個時期,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學習風氣大不如從前,其表現之一就是從“為己之學”轉變為“為人之學”,即人們學習的目的已不再是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而是為了裝飾門面向別人夸耀,以博取賞識。今天,仍有很多人抱持“為人之學”不放,他們學習為的是讓自己能夠盡快出名、升職、加薪,以博取周圍人的羨慕。但在其表面光環的背后,卻是自身素養的空洞。隨著地位的提高、名氣的加大,他們所犯的錯誤也可能越多越重。文學家魯迅說過:“惟堅實者長在。”學習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使自己變得充實,由此而產生的光芒是任何人也壓制不住的。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把時間全都用來思考,但并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啊。
關于“學”與“思”的關系,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曾做過這樣的論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在講“學”“思”之間的互動。此處,孔子通過總結自身的實際經驗,提出了“學”比“思”更加重要的觀點。荀子也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終日思”不如“須臾學”,學是思的原料,思是對學的加工。原料必須經過加工才能有所提升,但是沒有原料,加工也就無從談起,可見學的基礎作用是多么重要。如今,我們在學習方法上強調學思結合、學思一體。同時也要注意到,如果沒有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作為基礎并以之為引導,而只是一味孤立地冥思苦想,不僅不得要領、事倍功半,甚至會一無所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不能弄明白的時候,我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我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某一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幾個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
憤,就是有疑難想不通的樣子。悱(fěi),就是想說卻不能明確地說出來的樣子。此句講的是啟發式教學法,成語“舉一反三”即來源于此。在孔子看來,教育應當用啟發的方式,就是學生有了求知欲望后,老師再給予指導和幫助。這同武術界中的“點撥”意思相同。由這種方式取得的教學成果,往往是學生懂得快、記得牢、收獲大。當然,孔子也說對于那些不能“舉一反三”的學生,我就不再教育了。這并非是孔子沒有耐心,而是他認為這樣的學生即使學到了知識也是“死知識”,無法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有一個著名的“催生婆”理論,與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轍:老師不是把知識由外向內向學生灌輸,而只是啟發學生,讓他們把自己心中已有的知識表達出來。這就如同一個催生婆,孩子是產婦肚里有的,催生婆的職責是把產婦肚子中已有的孩子催生出來。的確,教育的目的是產生自動的智慧,與其把學生當作鴨子填入眾多零碎的知識,不如在他們“心想求通而未得”“口欲能言而未能”時,給以啟發,這就猶如在森林中迷了路,驚惶萬分之時,突然得到一個人指引方向
一樣。
(選自《孔子語錄》,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