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后
《雜文月刊》2016年6月上佳文不少(不僅限于封面要目中列出的)。但我認為最最重要的是李興濂《我來告訴你樹皮、草根怎么吃》。 這不是一篇科普文章,更不是“舌尖上的中國”之類談論美食文化之作,而是用詳盡細節為共和國不堪回首的災難歷史做的一次見證,嚴肅、深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月刊4月上曾發表蠡人的文章《樹皮、草根怎么吃》,對“三年困難”時期有吃樹皮草根的事實表示質疑,希望有人來介紹“樹皮、草根咋個吃法,以增長本人的見識”。 李興濂先生就此響應,發表了“怎么吃”一文。他根據自己的親歷,詳盡介紹了當年他與鄉親們共同經歷的那段可怕的饑荒歲月,和如何將樹皮、野菜草根加工成勉強填肚子的“食品”之工藝、流程,以及這種“糧食”給人造成的傷害(乃至奪去生命)的慘狀,令人無法質疑。 李興濂先生是我欽佩的雜文家,他的文字正義犀利充滿良知。我說這一篇尤其重要,是因為千萬中國人為此斃命的那段大饑荒歲月雖早已不是秘密而為人所共知,但時至今日,仍然連經歷過饑荒的人都不相信其慘烈程度,不能不說是歷史和時代的悲哀。因此為這段歷史作證尤顯必要。《雜文月刊》總編輯曾對我說:“歷史的印記往往存在于細節之中,而細節又常存異議,明了細節,也可說明了歷史。”讀李文“怎么吃”,始覺信然。如今還有幾家報刊關注這段歷史?《雜文月刊》留意于此,正體現了這本雜志所秉持的“有良知、講真話”宗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