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安
一是要健全管理體制機制。要統一協調管理。環境保護工作涉及環保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部等部門,在權責清晰的基礎上,各部門還應該創建統一協調的機構實行管理,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實施全方位的環境監測和保護。要加強頂層設計。轉變傳統的行政區域管理為水域流域管理、區域聯動和“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管理,建立系統管理模式,優化流域和區域的環境與產業結構,提高生態化水平,構建自然和諧的經濟社會系統。要制定開發規劃。基于“保護優先”的理念,在“分區、分類、分級、分期”的流域環境管理思路下,劃定流域資源開發利用控制、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積極落實“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
二是推進相關法規標準規范的制定和完善。立法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于:立法確立了環境保護的目標、原則、體制和運行機制,并對管理機構進行授權。新《環保法》在2015年頒布以來,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效,這表明法律法規對推動環保工作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環境標準是國家為了維護環境質量、控制污染,從而保護人群健康、社會財富和生態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種技術規范。隨著社會發展節奏加快,新型環境污染物逐漸增多,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環境標準的修訂節奏,從而適應人們對復雜環境的健康要求。
三是加強環境治理技術開發和工程示范。轉變治污理念,變總量控制為容量控制、變限制為引導產業綠色發展等;針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水系,在嚴格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實行差別化的污染物排放指標,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開展人工濕地、生態塘等生態修復工程示范,推廣膜生物反應器等應用技術,推進流域上游分散點源污染處理;強化生態保護意識,加快推進退耕還林和濕地保護,推廣截污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