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京京
大國戰略與軍民融合
■ 畢京京
習主席導演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決策意義重大而深遠,充分體現了在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有效平衡和發展的戰略目標。作為大國,什么錯都能出,但是戰略絕不能錯,什么出了錯都能挽回,戰略出的錯不能挽回。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崛起的大國,如何很好的平衡安全和發展的關系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戰略。

習主席導演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決策意義重大而深遠,充分體現了在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有效平衡和發展的戰略目標。作為大國,什么錯都能出,但是戰略絕不能錯,什么出了錯都能挽回,戰略出的錯不能挽回。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崛起的大國,如何很好的平衡安全和發展的關系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戰略,這里我談四點認識與大家討論交流。
第一,軍民融合關乎大國之興衰。安全和發展如鳥之兩翼,是大國立足之雙基。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崛起既要保證經濟發展強勢,實現經濟上的崛起;又要保持軍事發展強勢,實現軍事上的崛起,這是確保大國成功崛起的兩大支柱。軍事崛起必須考量其可持續性,不具可持續性的軍事崛起只會把國家帶入萬劫不復的經濟災難。冷戰時期,蘇聯動用大量的人、財、物搞軍事現代化,其軍事技術曾經領先世界,但蘇聯僵化的體制嚴重阻礙了軍事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化滲透,加之持續過渡的國防投入,致使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社會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軍事崛起嚴重拖累了國家現代化進程,最終導致蘇聯的失敗。而當時與蘇聯對抗的美國雖然也耗資巨大,但由于比較關注軍事崛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注重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移和溢出,很多軍事技術最終都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革命性力量,因此,大國崛起強軍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但要極力避免強軍對國力持續上升形成的過度拖累和負擔,這是最低底線體現的要求,同時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強軍對綜合國力的多重提升和拉動,比如促進技術創新、促進投資、擴大就業、推動經濟結構高位一體化等。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始終以蘇為鑒。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完全實現統一的大國,也是同周邊各國存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紛爭,更是一個萬眾崛起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國。發展強大的軍事實力,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保底手段,也是國家由大向強向前的重要支撐。同時發展依然是我們的第一要務,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強軍只能是漸進的、適度的、自主的和防御的。我們不會卷入與任何國家的軍事競賽,我們只有而且必須通過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消除軍民之間的體系壁壘和封閉隔離,跨越資源配置上的此多彼少的零和博弈困境,在軍事崛起和經濟崛起之間建立起良性循環,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始終保持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和兼容發展。
第二,軍民融合關乎軍隊之強盛。軍民融合的核心要義是統籌、開放、共享和交流,這無疑是對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的一場深刻革命。今天要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把目光投向整個國家和社會,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大體系,注入先進的理念,吸納新出的力量,汲取優質的資源,走開放式、融合式的發展路子,這是大勢所趨。長期以來,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走了一條自成體系、相對封閉的發展路子。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二元分離,軍隊是軍隊的,民用是民用的,既浪費資源也不能互通有無,相互促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整體效益不高,比如,軍隊一些領域存在分段投入,重復建設的現象,一些優質的社會資源難以被國防和軍隊建設所用;軍工壟斷、市場封閉的格局尚未根本打破,一些民用先進技術和產品難以快速為軍隊吸納和利用;一些部門和單位搞小而全、大而全的想法根深蒂固,很難擺脫自成體系,自我發展、自我保障的發展慣性等。軍民難以融合不能形成合力,背后有深層文化根源。傳統上,中國的國家特性是農耕文明,自給自足,各自為重,小農經濟的特性決定了發展的封閉性。曾有美國軍事專家講,中國的兵器工業不是一個一體化的國防工業基地,而世界軍民融合的趨勢基礎是船民文化,那是在大海的驚濤駭浪中沉淀出來的,合心合力,同舟共濟。我們今天要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構筑大國國防,建設海洋強國,網絡強國必須推動軍民深度融合,走融合建軍,融合強軍的發展路子。
第三,軍民融合和國際競爭是勝負的規律。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一國軍民融合發展成效不能自己和自己比,還必須置于國際競爭的層面來考量,看誰能贏得國際競爭的動態主動權,這一點至關重要。強國之所以能夠稱強,關鍵在于當世界技術形態發生重大轉換之際,能夠適時轉換本國的技術基礎,并以引申于當代的物質技術力量為基礎,構建強大的軍事力量。今天我們謀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決不能僅限于資源上的優化和節約,更重要的是提升本民族的創新能力,建立強大的創新驅動機制,使國家兩大建設的融合登上時代之巔。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斷出現,各大國都在搶先進行創新戰略。當前世界大國圍繞軍民融合創新展開的激烈競爭實質是對未來20-30年綜合國力競爭和軍事發展主導權的爭奪,其背后是理念的交鋒、體制的競賽。體制政策更具先進性和適應性,更具變革能力,更能通過軍民融合發展來凝聚國家意志和全社會力量,支撐和孵化能引領未來發展潮流的顛覆性創新。在這種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如何先于對手,利用先進的軍民通用技術獲得軍事優勢乃至國家競爭優勢已成為關乎我國國際競爭優勢的重大課題。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有利于我們從模仿跟隨式發展走向創新引領式發展的新境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比拼較量中贏得戰略主動。
第四,推動軍民融合重在實現國家統一。既然軍民融合戰略如此重要,我們如何使之成為變革行進的宏大戰略,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新近出臺的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從體制、機制、規劃、政策、法規等方面組合發力,綜合施措以實現國家戰略利益。要強化國家意志,牢固確立國家在軍民融合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加強戰略規劃、政策引導和法制保障,把有利于國家主體和長遠利益的軍民融合有效轉化為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的內在接力,形成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合力。四川作為全面改革創新試驗區,承擔著探索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方法途徑的重要任務,開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實驗探索,希望很好加以總結,盡早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作出貢獻!
畢京京,國防大學副校長,中將軍銜。本文根據作者在第四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國際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論壇上的發言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