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潔
(重慶市萬州上海中學 重慶萬州 404020)
社會互動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的理性分析與研究——以重慶市萬州L中學為例
郭秋潔
(重慶市萬州上海中學 重慶萬州 404020)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互動的過程。它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的本身就是一種動態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人們在交流互動中理解與欣賞,運用與實踐。本文將社會互動理論應用于語文教學實驗中,實驗結果證明,這一理論的應用,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語文整體成績的提高。
社會互動理論 初中語文 理性分析 萬州L中學
全國都在推行各種教育教學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現實生活中,理論與實踐存在著很大差距:一方面,很多的教育理論都在提倡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教師不能一個人高高站在講臺上,不能實行“話霸”進行強制灌輸;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真正互動的課堂并沒有得到體現,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應試教育的陰影。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互動的過程。初中語文教學從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技巧逐步過渡到深刻理解語言學作品的語文素養提升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種重要性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的本身就是一種動態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人們在交流互動中理解與欣賞,運用與實踐。
“社會互動”即社會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背景下,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社會互動理論強調人的學習和發展發生在與他人的互動之中,而對學習者而言教師是其最好的互動對象。[1]社會互動理論著重于學習的社會環境,把教師、學生、活動之間的相互活動看作教學的靈魂所在,強調教師、學習者、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動態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以及學生的表現運用或改變教學策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商與合作也能使他們極大地提高認知水平的發展和學習的效率。[2]
1.研究問題
在語文互動教學中,教師能夠搭建民主平等的互動平臺,設置適當互動話題,掌握互動策略,并在互動的過程對做出正確的價值導引與評價,不斷生成教育智慧,學生在語文教學多重互動中學習互動、學會互動、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2.研究對象
以重慶市萬州L中學初二(二)班和初二(三)班兩個班136人為主要研究對象。
3.研究工具
(1)實驗前測試試卷和實驗后測試試卷,總分為120分。
(2)SPSS5.0數據統計
4.實驗步驟
(1)選擇初一(二)共67人,(三)班共69人,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兩個班于2015年9月入學,是同一個語文任課教師,語文成績比較平均,實驗前對兩個班進行測試,了解兩個班的語文水平,隨機抽取(三)班為實驗班,(二)班為對照班。
(2)實驗時間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時間為一學期。
(3)實驗結束后,對兩個班進行期末考試。
5.教學實驗
實驗開始后,實驗班在社會互動理論指導下學習語文,根據社會互動理論的觀點,根據文本意義與教學過程,強調了教師的參與,并在學習各個環節中強調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如提問與回答,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
1.實驗前和實驗后測試數據


2.數據分析
從圖1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前的測試,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差別不大,110-120分數段的學生只相差1人,60-70分數段的學生也只相差1人;從圖1的折線圖,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語文成績前測,成績差距不大。
從圖2的數據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組在實驗結束后的語文測試中,差距明顯。110-120分數段中,實驗班15人,對照班10人,100-110分數段差距明顯,實驗班29人,對照班19人,60-70分數段,實驗班是0人;
從圖2的折線圖顯示,實驗班的成績離散性要小于對照班的學生語文測試的成績離散性,說明實驗班整個班的語文成績比較集中,整個班的成績好于對照班的整體成績。
實驗結果證明,經過將近半年的實驗,實驗班與對照組班語文測試成績有顯著差異。實驗班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班。社會互動理論在語文實驗中的運用,有利于提高實驗班整個班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興趣,還有提高整個班的語文學習成績,實驗是有效的,值得推廣。
[1]劉 穎.社會互動理論視閾中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互動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2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7.
[3] 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42.
[4]葉瀾.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念的構建—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