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娟
一個寶寶兩個樣?
?周利娟

每天幼兒園放學時,總會有家長問起孩子在園的情況,“老師,我們家樂樂肯不肯吃飯?”“老師,陽陽上課聽不聽話?”等。當得知孩子在園表現還不錯時又會感嘆,“老師,我們家孩子在家調皮得不得了,只有靠你們教了?!薄澳銈兝蠋熥钣修k法了。”“老師的話比我們的話管用多了?!?/p>
如今,一個寶寶兩個樣已經成了普遍現象。在家里孩子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做,在幼兒園里卻變得很能干,什么都會做,什么都愿意搶著做。難道真的像家長所說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話,老師最有辦法嗎?當然不是!幼兒園不是神奇的地方,老師也不是魔法師。且看下面的對照:
幼兒園:作為具有專業素質的教育者,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性的,知道什么對孩子有益,什么不利;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是有原則的,不會過分溺愛孩子、遷就孩子(這并不代表我們不愛孩子)。正是這樣,在一點點的訓練中,孩子們成長了,也變得能干了!
家庭:家長往往忽略了教育引導的責任,在家里什么事都舍不得讓孩子做,犯了錯也舍不得責備。于是,依賴、惰性、任性漸漸地出現在孩子的身上,這時候家長開始為孩子越來越不象話、越來越難教著急了。其實孩子“今天”的表現就是父母“昨天”的教育,父母“今天”的教育將影響孩子“明天”的行為!
為了防止一個寶寶兩種表現,家庭教育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1、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
午餐對我們班的嘉程來說是個老大難問題,吃飯速度特別慢,嚴重挑食,遇到喜歡吃的就吃,遇到不愛吃的就做“嘔吐”狀,這一天吃花菜又做“嘔吐”狀了。
嘉程媽媽也是教師,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視。為了讓媽媽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況,我把孩子用餐的照片發給她看,告訴她中班孩子的正常用餐時間是30分鐘,而嘉程花了48分鐘,同時把孩子吃花菜“嘔吐”的狀況跟她說了。嘉程媽媽忙向我解釋說孩子不喜歡吃這些菜,所以一吃就“嘔”;孩子體質較弱,為了讓孩子肯吃飯,在家只吃白飯和湯,而且要奶奶喂才肯吃,還常常是邊看電視邊吃飯,沒有時間的限制。
從嘉程媽媽的講述中我發現這個家庭的教育理念存在著嚴重的偏差。于是我嚴肅認真地告訴她,幼兒園里的食譜都是保健老師根據營養科學為孩子精心設計的,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旁觀者,我們可以按奶奶的要求只給孩子吃白飯和湯,孩子吃得開心我們也省心;但是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同時,我分析了孩子的“嘔吐”,花菜并沒有什么奇怪特殊的味道,也是很好下咽的,其實孩子只是用這種“嘔吐”的方式來和家長抗衡。嘉程媽媽說她也明白這些,只是不太想逼著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她希望能給孩子一個寬松、愉快的環境,讓孩子自然地成長。
針對她這樣的想法,我說適度的要求還是必要的,孩子不肯吃菜已經明顯影響了體質,中班的孩子光靠谷類食物和牛奶的攝入,營養肯定是不夠。
第二天用餐,我又特地關注了嘉程的用餐情況,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用餐。于是我又跟他媽媽進行了交流,講述了孩子的進步。原來,嘉程媽媽昨天回家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訴孩子一直生病跟不吃菜有關,晚餐也鼓勵孩子吃菜。
嘉程的這一案例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家長教育理念的偏差往往會助長孩子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作為孩子的監護者,家長也應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遵循一致性原則是家庭教育的有效保障
曾在央視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孩子看了很長時間電視,媽媽說“再看10分鐘就關掉吧”,孩子發脾氣了;爸爸趕快哄她說“再看半個小時”,孩子依舊不高興;奶奶說“就讓她看吧”,孩子這才開心起來。瞧這一家子。你說孩子最喜歡誰的話?當然是奶奶的,因為奶奶的話對她來說最有利啊。像這樣,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育下,一個孩子不止會出現兩個樣,甚至還會出現多個樣呢!
在科學家教理念已相當普及的當下,很多家庭還是以孩子為中心。有時爸爸媽媽說幾句,姥姥姥爺就不高興了,有了困難爺爺幫著“去克服”,有了錯誤奶奶幫著去“認錯”。就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存在不一致的現象。這太多太多的不一致,對孩子最大的危害是造成了他們是非不清,甚至是非顛倒,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盛氣凌人、不懂禮貌、撒謊等不良行為和性格??梢?,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多么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做到正確意見大家都支持,錯誤做法大家都制止,并給孩子講清道理。同時要講究教育的藝術性,這樣全家人緊密配合,才能形成統一的教育力量,增強家庭教育的效果,使孩子始終得到正確行為和思想的引導,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掌握科學、正確的教育方法,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實際情況來開展教育。再次家庭教育的目標只有和幼兒園教育目標保持一致,才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3、遵循持續性原則是家庭教育的長久戰略
開學的時候,小軼在幼兒園里會自己穿脫衣服;可從11月份開始,孩子常常衣服穿不上,褲子脫不下,褲腿不會翻,鞋子會穿反……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跟他媽媽進行了溝通,了解到假期時天熱穿的少,媽媽就讓孩子自己練習穿脫衣服,孩子也基本掌握穿脫的方法,所以開學時一直自己穿脫;到了11月份,天氣轉涼,媽媽怕孩子起床自己穿衣會著涼,所以就一手包辦了。
這個穿衣的簡單案例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時的教育只有一時的成效,長久的持續教育才能讓教育的功能也持久化。其實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也應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但是有的家長往往會忽視這一點。今天心情好,或者覺得孩子某方面的習慣不好了,就管管孩子,教教孩子;明天自己不開心了,就任由孩子去,這樣孩子的好習慣是很難養成的。
遵循持續性原則也是家庭教育的難點,孩子有惰性,家長也會有惰性。如果家長能持之以恒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采用合理的教育行為,那么一個寶寶兩個樣的現象就不會再出現了。
編輯王淑娟623358414@qq.com

《十個為什么》王邦王福邦著江蘇大學出版社
《十個為什么》是一本科幻、科普類讀物。作者以自然科學幻想為主線、以故事為載體,從試驗的角度嘗試解釋“為什么說N年后地球無四季之分”等十個大膽的宇宙物理科學命題。為了使讀者對書中的主人公形象有完整的了解,本書添加了主人公對社會科學、哲學和佛學問題進行探索的情節;為了便于讓讀者尤其小讀者們理解“十個為什么”,作者還在書中附加了有關科技論文、圖片解讀以及兩位作者的科技發明等等。
本書適合于愛好科學幻想、有一定科幻小說閱讀基礎的中小學生,書中“十個為什么”充滿奇思異想,視野開闊無拘束,激發讀者無邊無際的想象力、創新力。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劉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