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試論20世紀80年代后的電影音樂創作特征
楊 洋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電影音樂創作步入了一個新的繁盛時期。中國作曲家嘗試將西方近現代作曲技術與本民族傳統音樂元素交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創作理念。尤其是譚盾、趙季平、施萬春等作曲家的加入,與新一代的導演們一起,共同構建了中國電影音樂發展的新時期。
電影音樂創作;譚盾;趙季平;《臥虎藏龍》;《黃土地》
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電影已經走過了近100年的路程,電影與音樂的交叉學科——電影音樂,也步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人類電影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當然,早期的“無聲”也并非完全無聲,據相關文獻記載,法國攝影師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1896年第一次在英國公開放映的時候,就有鋼琴師現場演奏了城市流行小調為其做伴奏。中國在無聲期時,音樂部分一般聘請演奏家臨時按劇情配樂,直到1931年有聲電影才來到中國(《中國電影年鑒》)。1932年人民音樂家聶耳開始了他的電影音樂創作,隨后又有一批留學回國的音樂家步入電影音樂創作之路,至此,中國的電影音樂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其中《漁光曲》、《大路》等一批優秀影片插曲至今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電影音樂影響最大的該是前蘇聯的作品了,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前蘇聯很多優秀電影傳入到我國,其中電影音樂影響更甚。文化大革命后,電影音樂創作已經逐步走出蘇聯模式,開始結合電影的特點及實際需要,做出許多新的探索和實踐,豐富加強電影音樂的表現力,并形成了這個時期特有的一些特征。
電影音樂通常以兩種方式來突出民族風:一是完全運用民族的調式、樂隊、和聲來創作,這種類型多用于歷史題材的電影中;二是通過突出音樂的地域性,選用某個地方的素材進行創作,如民族器樂的音色特質和演奏特征、地方戲曲和民歌的聲韻強調等等。
趙季平先生為《紅高粱》所做的配樂就是地道的中國農村的音樂,歌曲用的是北方民間音樂素材,樂器用的是嗩吶、笙、中國大箭鼓。如《顛轎歌》里采用的是魯西南抬花轎、嗩吶排子曲創作。以飛揚的四度跳躍和富有山東地方特色的節奏,很好的配合了電影畫面中的轎夫戲弄新娘子的畫面。[譜例1];再如《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中運用夯歌的形式,加以秦腔中的唱法,使其頗具野性和熱情,也為影片烘托了氣氛,極大的增加了電影的感染力。趙季平先生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你要想讓你的音樂走向世界,不出中國味不行。而你要寫出中國味,最佳途徑便是從民間戲曲和音樂中戲曲營養。”[1]
譜例1 《顛轎歌》 改編自《百鳥朝鳳》

趙季平先生為《黃土地》的配樂中,音樂素材均來自于陜北的民間音樂。如翠巧、翠巧爹、憨憨所唱的“信天游”,還有農民吹鼓手的嗩吶聲和打擊樂,顧青曲采風時聽到的歌聲,腰鼓陣中的鼓聲,還有農民求雨時的合唱聲等等。由于“信天游”是來自于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所以最能體現陜北高原文化個性的,非“信天游”莫屬了。
80年代后,隨著我國音樂文化的普及和傳播,不同形態元素的音樂通過各種渠道傳入國內,影視音樂也受到了“中西融合”的強大影響。以譚盾、瞿小松等為代表的先鋒音樂家,用現代音樂手法,采用中國題材創造了大批音樂影視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在電影《臥虎藏龍》中,一開始就是大提琴奏出的音樂,并且大提琴的演奏始終貫穿在整個故事中,成為音樂的主線,同時又選擇古琴與之配合,非常符合故事的基調。而在電影中,我們感受到的更多的卻是東方音樂的魅力,二胡的寂寞與哀怨、打斗時的民族打擊樂等,中國古典音樂的運用,使得作為主線的大提琴的音色更加沉靜、溫柔。在配樂中同樣如此,呈現江南煙雨的場景時,用的是笛聲;呈現竹林時,用的是簫聲;打斗時則用的是琵琶聲等等。整個故事講述的是東方的武俠,在音樂的運用上,譚盾對于中國民間音樂元素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甚至連西方的樂器都沾染了中國的韻味。
在譚盾的另一部作品《夜宴》中,則是剛好相反,眾所周知的是這部電影其實源自于英國的戲劇《哈姆雷特》,這次譚盾則大膽的使用了西洋樂隊,使用小提琴來演奏,加以中國的民族樂器,究竟你讀出的是中國的味道還是西方的情致,全憑你去挖掘。而在結尾的地方,譚盾卻使用了搖滾樂的因素,在聽覺與視覺的撞擊中營造出現代意識和感受,仿佛將人一下拉回現實。
“作為當前中國電影音樂創作群體的主流,活躍在電影音樂舞臺的專業作曲家,他們以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中西合璧的創作手法,與眾多非‘科班’出聲的作曲家一道,借助高科技的數字化音樂制作手段,用生動而細膩的筆飽蘸風格各異的音樂色彩,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電影音樂作品,在世界電影樂壇打造中國電影音樂品牌。”[2]對于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趙季平、譚盾等作曲家無疑都是成功的例子,他們敢于沖破一切阻礙和束縛音樂自由發展的因素以及不負使命的帶領中國電影音樂走向國際的卓識和勇氣實在令人折服!也是這些杰出的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帶著自己的充滿中國風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感受中國的傳統與音樂色彩,讓中國的電影音樂逐步走上更加卓越與輝煌的道路!■
[1] 李爾葳等.趙季平:黃土地上的放歌者[J].電影藝術,1994,01.
[2] 楊宣華.中國電影音樂的現狀分析[J].電影藝術,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