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錄
再談高中古代詩歌教學內容的萃取
——以《詠懷古跡》(其三)為例
陳鵬錄
語文教學內容提煉得當與否,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品質的高低。目前語文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混亂性、模糊性等問題的存在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加之詩歌表意的多義性、表達的留白性、抒情的婉曲性、意境的蘊藉性等特點,使得詩歌教學內容的確定變得更加困難。怎樣才能萃取出合適、得當的詩歌教學內容呢?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做以探討。
什么是語文教學內容?黃厚江認為:“從學理層面,教學內容應該包括陳述性內容(主要是學習的對象)和程序性內容(也可稱之為活動性內容,主要是學習的方式)。”①參照黃先生的闡釋,我們以為語文教學內容,指的是課堂上語文教師講授的內容或學生學習的內容以及內容的呈現方式。本文所說的語文教學內容只指課堂上語文教師講授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盤點下同時任教于高一年級的四位老師確定的《詠懷古跡》(其三)的教學內容。
從上表可以看出,面對同一首詩歌《詠懷古跡》(其三),不同的教師萃煉出了不同的教學內容。那么,我們就要問:他們萃取的教學內容都合適嗎?下面分情況來談論。
上表顯示,四位老師萃取的共同教學內容有三∶一是,誦讀詩歌;二是,疏通詩意;三是,理解詩歌思想情感。誦讀是理解詩歌的起點和切入口,是理解詩歌思想情感的不二法門。唯有誦讀,學生才能把握詩歌節奏,理解詩句含義,披文入情,發揮想象和聯想,因意逆旨,和作者產生心靈共鳴,體察到詩人濃烈的情感。唯有誦讀,學生才能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練,技巧的精妙,意境的精美,才能形成語感。疏通詩意是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手法、理解詩歌思想情感的前提,可以提升學生語言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詩言志,歌永言。”(《尚書·堯典》)“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劉勰《文心雕龍》)“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文賦》),古代文論家早對詩歌的抒情本質做了揭示。那么,理解詩歌思想情感應該被確定為重點教學內容。可見,以上三點教學內容是合理的,也應作為一切詩歌的教學內容。
除過以上三點,這四位老師中有三位將表現手法(寫人手法、寫景手法、修辭手法)、煉字萃取為教學內容。杜甫七律詩注重語言的錘煉,講求詩句間的對仗,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本首詩亦不例外。首聯中的“赴”字突顯了荊門群山的雄渾、靈動、奇秀,為王昭君的出場搭建了壯闊的舞臺;“尚”字,蘊含著杜甫對昭君生長地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上句形成強烈的反差。頷聯對仗精妙,高度概括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遭遇和死后的凄涼之境。“一”和“獨”相對,前字表現了其生前的寂寥,后字寫出了其死后的凄落;“紫”和“青”顏色相對,前者表現出漢庭的繁榮富貴,后者寫出了墳冢的凄清悲涼;“‘連’寫出塞之景,‘向’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詩解意》)另外還有“省”“空”“怨恨”等詞,都顯示出杜甫筆力之老辣。對這些詞的品鑒,自然而然就成了教授此詩的重點內容。通過對這些詞句的把玩,學生才能感受得到杜詩的精妙之處,才可形成抓住詩中關鍵字句理解詩歌的意識,才能提升理解詩歌的能力。可見這一教學能容的選定是本著提升學生能力的需要而去的,是由詩歌的自身特點決定的。
另外,有三位老師總結了詠史懷古詩的特點,并歸納了解讀詠史懷古詩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他們確定的這一教學內容也是合理的。從教學目標的實現上來看,這三位老師注重從教“這一篇”詩歌著眼,教給學生讀懂“這一類”詩歌的方法,觸類旁通,眼界開闊,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教語文”,很好地將課時教學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相結合,將短期教學目標和長期教學目標相結合,既完成了課時教學目標、短期教學目標,又落實了課程教學目標和長期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語文教學效益的提升。從教學理念層面來看,這三位老師將本首詩歌當作“樣本”來教,教給學生“怎樣讀、怎樣寫的‘方法’”。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符合教學實際,是可取的。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學生隨著對教師所教授的方法和技能的熟練掌握,就能逐漸形成自己鑒賞同類題材詩歌的能力,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但是,有兩位老師用高考題來訓練學生對詠史詩情感的理解,對接高考,這是不可取的。畢竟,學生才上高一,他們的知識積淀、鑒賞水平、解題能力還不足以來解答高考試題。這種將本應是夯實基礎知識、提升基本能力、培養基本興趣的語文新授課直接壓縮為高考備考的語文復習課的做法,極大地消解了語文課的 “語文味”,使語文課變得面目可憎,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不要也罷。
另外,還有兩位老師將介紹作者、解釋詞語含義、介紹組詩《詠懷古跡》的內容、介紹寫作背景淬煉為教學內容,這也不可取。詩人杜甫,學生在初中就接觸過,現在又介紹一遍,浪費教學時間,學生也不感興趣。詞語含義,課下注釋都有,學生一看就明白。象這些學生學過的、一看就知的可布置為課前預習內容,讓學生自學,沒必要確定為教學內容。組詩《詠懷古跡》的內容,對于理解此詩的思想情感的意義不大,可當作課后拓展資料來處理,也沒必要拿到課堂上來講授。至于寫作背景,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但沒必要當作一項教學內容,可將其作為理解詩歌思想情感的方法處理。
由以上分析可知,四位老師萃取的詩歌教學內容有的合適,有的不太合適,那么怎樣才能萃取出合適的詩歌教學內容呢?我們從教學內容的來源和確定教學內容的方法兩個層面探討這一問題。
(一)詩歌教學內容該從何處淬煉
要萃取出合適的詩歌教學內容,首先要考慮,從何處萃取。我們以為,合適的詩歌教學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萃取。
1.現有的教學資源。現有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參、教輔資源,網絡資源,名家對詩歌的解讀,名師所開發的教學內容等等,這些資源都可以作為萃取對象。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首先,要拓寬閱讀視野,盡可能多的占有教學資源。其次,要具備“去糟粕,取精華”的辨識能力。尤其是網絡資源,確保正確是前提、是根本。最后,要確保萃取的教學內容是適宜的,這又牽涉到提煉詩歌教學內容的原則,后面再細談。
2.教師自主開發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細讀詩歌,反復吟誦,用心涵泳,在理解詩句含義、欣賞語言特色、把握表達技巧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與聯想,構建詩歌意境,因意逆旨,精心揣度,通過文本和作者對話,體味作者蘊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詩歌或形象、或語言、或技巧、或情感方面的獨到見解。這些獨到見解就可以作為教學內容萃取對象。
3.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我們可通過發放問卷調查、檢查課前預習、學生代表座談等形式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可憑借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往的教學經驗來揣度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可作為教學內容淬煉對象。
4.課堂中師生共同生成的內容。教師、學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參與者,精彩的課堂一定是由師生精妙生成的課堂。課堂中師生共生的內容就是最好的教學內容淬煉對象。
5.教學研討中的心得。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加強同組內其他老師的研討,從研討中獲取教學內容。例如:其他老師開發的教學資源、教學心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萃取對象。
6.課后反思所得。教學永遠缺憾的藝術,這次的缺憾是為了下次的完美,因此要注重課后反思。課后反思所得,可以作為下次教學的內容。
(二)萃取詩歌教學內容的原則和方法是什么
是不是以上六種教學資源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進入我們的教學視野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有經過提煉了的教學內容才能進入教學視野。那么,詩歌教學內容萃煉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呢?我們認為,可按以下原則和方法萃取詩歌教學內容。
1.研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和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用“標準”和“考綱”考量教學內容。“標準”不但從國家層面對高中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訂立了標尺,而且從課程層面對廣大一線語文老師教什么、怎樣教、怎樣評價做了宏觀規范。“考綱”從人才選拔層面對高中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具備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是“標準”的進一步細化。那么,在詩歌教學內容提煉時,我們一定要遵照“標準”和“考綱”,否則就會辜負國家交給我們的教育使命。另外,從學生層面來說,他們高中三年的目的就是考上心儀的大學,以便能繼續深造。想要繼續深造的前提只能是跨越高考這個屏障,這也要求教師在選定教學內容時盡可能貼近“考綱”。
2.理清教材的編撰體例,揣摩編者意圖,用編者意圖考察教學內容。教材是“標準”的具體呈現,蘊含著教學內容。教材編撰者是課程內容的研究者,是教學內容的開發者之一,他們編撰教材的意圖昭示著我們應該教哪些內容。在教學內容的萃取時,一定要參考教材中的“單元提示”和“研討與練習”,在這些內容的指示下萃取詩歌教學內容。例如,包含《詠懷古跡》(其三)的人教版教材的第二單元提示“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景,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志趣的感悟能力”,這首詩的“研討與練習”內容是“《詠懷古跡》(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②根據這些內容,可以將本首詩的教學內容確定為“朗讀背誦詩作;理解詩句大意;品味作者思想情感;鑒賞中間兩聯的表現手法”。
3.吃透詩歌思想內容和文體特征,根據詩歌思想內容和文體特征考究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的問題,突出表現為這一篇課文‘教什么’的問題。”③所教的“這一篇課文”的文體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應該教什么。首先,詩歌是文學的“皇后”,所教的內容應該是語文的,保證“在自己的地里種自己的莊稼”。象那種在講解《詠懷古跡》(其三)時,花大量時間講授的漢朝與匈奴的關系、中國四大美人軼事、王昭君傳說的所謂教學內容千萬不可取。其次,所教的內容應該符合“這一篇”,即能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感受這首詩的語言魅力、體察這首詩的精妙技巧。《詠懷古跡》(其三),從體裁上看,是首七言律詩,可以將誦讀詩作、把握節奏、體味韻律作為教學內容。從題材上看,是首詠史懷古詩,引導學生在品味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掌握鑒賞詠史懷古詩的步驟和方法。從語言特色和表達技巧上看,這首詩“赴”“連”“向”“空”等詞用得精妙,中間兩聯使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可引導學生鑒賞表達技巧。
4.把準學情,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萃取教學內容。語文教學的邏輯起點應該是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過于簡單的教學內容,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過于復雜的教學內容,又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那些貼近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在學生的“待開發區域”內,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能讓學生“嘗到甜頭”的教學內容才是合適的教學內容。比如,前面第二位老師確定的 “解釋詩歌中 ‘去’‘省’‘春風面’‘青冢’‘環珮’‘紫臺’含義”的教學內容就稍顯簡單,第一、四兩位老師確定的“用高考題來訓練學生對詠史詩情感理解”的教學內容又稍顯復雜,原因在于他們在萃取本首詩歌教學內容時沒有把準學情。
①黃厚江:《還課堂語文本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頁。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育研究所:《語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39頁。
③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第239頁。
[作者通聯:陜西鳳翔縣彪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