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
手執一把團扇,仿若夜空秋月,一縷清風搖曳,嬌羞和香氣隨面撲來。
一把團扇,搖曳生姿,從古至今不知傾了多少城國。

古人愛寄情于物,將自己的審美與雅趣賦予某種物品。而扇子因為其功能性和美觀性成為一代騷人墨客的隨身之物。扇子的出現最早可為商朝,而在整個扇子的發展長河中,最受文人青睞的則是折扇和團扇。而團扇的出現大約早于折扇一千余年。
團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制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的雅稱。團扇扇面乃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等材料精雕細琢制作并用扇墜、流蘇、玉器等做裝飾。盈寸纖妍,皎潔如霜雪,可雙面觀賞,執于手間,有“笑隔荷花共人語”之意境。
團扇歷史悠久,但長時間保存畢竟不易。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團扇以及團扇畫面最早是宋代的。宋代的皇帝特別喜愛在團扇上進行創作,保存到現在的宋代團扇面有百余件,畫工都十分精美。團扇畫面或以書墨或以刺繡,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團扇扇面書畫務必要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輕羅小扇撲流螢”、“暫將團扇共徘徊”,中國的團扇由一種禮儀變成了一種實用功能的扇子。中國團扇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團扇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實用之扇,而且發展出禮儀之扇、審美之扇的器物形態類別。
團扇系中國的發明,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在日本宮廷貴族中風靡一時,是身份財富的象征。日本進入室町時代,出現用鐵和皮革制作的軍配團扇,戰爭時武將們作為陣地指揮的工具。這種軍配團扇扇面上使用紅漆或金銀粉,畫上星辰、日月,團扇柄端綴有穗頭。江戶時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團扇扇風取涼日益見多。隨著日本夏季祭祀、盂蘭盆節的興盛,團扇大為普及。日本東北三大祭祀之一“隨豬祭”就是扇形燈籠。據說來自中國的三國志,扇面上繪有勇士圖像。團扇的種類也因此增多。如出現大型滅火團扇、涂漆防水團扇,也有送風調節火勢的團扇。與此同時,人們信仰有關的團扇也應運而生。最先在中國南部和日本沖繩,有一種蒲葵葉子做的團扇,主要供巫婆使用。還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貴扇和天狗團扇。眾所周知,“江戶之華”有火災一項,為避免火災的發生,過去人們迷信,在門口掛起一把團扇,便可免除火災。元祿時代,團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間乘涼時不可缺少的配帶物。團扇與居民的關系愈來愈密切, 商人開始以團扇為商品在市場出售。這就更加促進了團扇的發展,相繼出現了銀制團扇,用絲綢制的團扇,團扇變得極為講究。從而團扇從實用又發展到鑒賞和裝飾用。相較于中國團扇,日本團扇更多注重在簡潔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