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存瓏
摘 要: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生態系統工程,本文主要以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了雜多縣草原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治理對策,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去關注、治理和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在全社會樹立起草原生態環境意識,從根本上還草原一片綠!
關鍵詞:青海省;雜多縣;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81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30
1 青海省雜多縣的草原生態環境現狀
青海省雜多縣隸屬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面積為3.5萬km2,雜多縣內民眾以藏族為主。雜多縣海拔高、氣候冷,草原資源十分豐富,最為典型的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但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雜多縣內民眾主要以放牧為生,長期掠奪式的開發,容易引起草原退化、草地沙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甚至引發自然災害等嚴重后果。就現階段而言,雜多縣的草原生態環境退化嚴重,主要基于以下2個方面的原因:過度放牧,雜多縣草原放牧超載現象比較突出,很多牧民抱有牛羊越多越富有的思想觀念,過度放牧,加重了草場負擔,據初步估計,雜多縣草原超載放牧已經超過最佳量的20%左右;鼠蟲害嚴重,這主要發生在雜多縣域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方,有年年滅,年年成災的趨勢。
2 青海省雜多縣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對策探析
隨著草原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草原生態保護工作已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在當前黨和政府提倡“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已經逐漸成為共識。
2.1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增強民眾的生態意識
要想加強青海省雜多縣的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真正的保護好草原生態環境,就要從增強民眾的生態意識入手,這才是最為根本的。為此,應從3個層面進行宣傳引導:
2.1.1 加強學校生態教育
保護生態環境,應從娃娃抓起,要在雜多縣域內部各個學校定期開展保護生態專題教育,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開設一門專門的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要保護生態環境,不要隨意破壞生態環境。
2.1.2 加強民眾生態引導
雜多縣草原生態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牧民過度放牧、隨意開采造成的,因此,可以通過在普通民眾中發放宣傳小冊子、在政府官方網站以及民眾比較感興趣的網站上發帖以及在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中播放公益廣告等多種方式,引導雜多縣民眾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環境。
2.1.3 深化決策領導的生態保護意識
要充分發揮好草原監理站的作用,強化草原監理站領導層的生態環保意識,在做出每一項決策之前,都要將生態問題考慮進去,這才是治理草原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
2.2 加強生態補償立法,依法保護草原生態環境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國的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我國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等專門針對草原治理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比較完整地規定了草原資源生態保護的各項基本制度,這對于依法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對于解決雜多縣草原生態治理問題也有積極意義。
此外,雜多縣草原生態治理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生態補償立法的支持。在實際生活中,雜多縣的生態補償立法主要包括2大方面:對草原生態環境的補償以及對人的補償。對草原生態環境的補償主要體現在退耕還草、禁牧、休牧等措施,根據草畜平衡的原則通過輪休的方式使草原逐漸恢復生產力;在牧草生長的發芽期及旺盛期要有計劃的禁止或減少放牧、墾荒、開采;對人的補償主要體現在牧民自覺退耕、退牧,政府則給予一定的金錢獎勵與補償,或為他們建立起長期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作為一種鼓勵。在雜多縣,主要實行“退多少補多少”的原則,對于部分積極恢復草原生態的,獎勵標準與牧戶的行為以及貢獻掛鉤,常常采取糧食、飼草、現金補助相結合的補償方式。
2.3 發揮草原監理站職能,健全草原監督管理體系
草原監理站就是專門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一級站點,它的主要職能是根據有關法律授權,對當地草原保護、管理、建設以及利用等系列問題實施監管,對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查處。要充分發揮草原監理站的職能,健全草原監理管理體系,加大草原生態環境監督力度,提高草原監督的透明度,促進草原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性。
為此,要擴充草原監理站隊伍,提高草原監理站工作人員的各項素質;保護生態環境的專業素質以及相關法律素質,建設一支業務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監督管理隊伍;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草原監理站的各項基礎設施,提高草原監理站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水平。此外,還要整合好草原監理站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明確好不同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各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按時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形成“1+1﹥2”的效果。
3 結束語
青海省雜多縣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已是迫在眉睫。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要想方設法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基礎上提高牧民收入,還大地以綠水青山、還百姓以綠色家園,爭取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