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徐翔
對標國外,探索國內共配發展之路
文/本刊記者徐翔
共同配送在國外經過多年的市場化發展,已成為物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主流配送模式,其共同配送方面的經驗對于國內物流企業來說,具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近年來,便利店市場方興未艾,7-11、全家、羅森等國際便利店品牌相繼進入中國。在眾多便利店品牌中,日本的7-11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從1992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來,開設的門店已經超過2000家。7-11在市場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得益于其極其完備的物流配送體系。
7-11的物流體系并非獨自完成,而是憑著企業的知名度和經營實力,借用其他行業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采取集約配送、共同配送方式的道路,實現自己的特許經營戰略。合作的生產商和經銷商根據7-11的網點擴張,根據其獨特的業務流程與技術而量身打造。根據7-11與各生產商、批發商達成的協議,生產商和批發商對各自所在地區內的閑置土地、設施或運轉率較低的設施,投資設立共同配送中心,由參加投資的公司共同經營。生產商和批發商將配送業務和管理權委托給共同配送中心,7-11與參加共同經營的生產商、批發商密切協作,以地區集中建店和信息網絡為基礎,創造成獨自的系統。
典型的7-11便利店非常小,場地面積平均僅10平方米左右,但就是這樣的門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達300多種,所有商品必須能通過物流配送中心得到及時補充。7-11便利店這種多品種、小批量、高頻率的物流特性便需要采取共同配送模式來完成。
共同配送以生產廠家、供應商和7-11總部三方通過互相合作,集中原本相對分散的配送路徑,從而形成合理的物流體系,以牛奶為例,共同配送即是將N個品牌廠家的牛奶用同一輛運貨車進行配送。對供應商來說,共同配送系統的使用,可使其及時根據7-11便利店訂貨情況來組織生產,使原材料庫存降至最低,同時隨著配送店鋪的不斷增加,其物流成本越來越低。而從7-11方面來說,實施共同配送則可保證商品的新鮮度,減少來店車次,增加服務時間,減少庫存儲量,增加商品品種,減少商品因過期而產生浪費的現象,降低物流成本。除此以外,7-11還擁有強大的后臺數據支持,幫助7-11在生產-物流-銷售三個環節更高效率地流動起來。7-11甚至還會研究銷售情況和天氣的相關性,將每天收集到氣象報告提供門店參考,而門店則會根據天氣情況,做出采購判斷。運貨車也可根據天氣情況來優化配送路線。
據悉,7-11通過集中化的物流管理系統成功地削減了相當于商品原價10%的物流費用,物流體系的高效運轉讓7-11從群雄逐鹿的便利店市場脫穎而出,或許7-11共同配送的模式案例能給國內相關企業完善物流體系起到一個很好的借鑒作用。
除了7-11,DHL作為國際知名的物流企業,其在共同配送方面也具有豐富的的實踐經驗,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英格蘭布里斯托城市集運中心的共同配送項目。
布里斯托城市集運中心是在英格蘭當地政府合作的基礎上建立的,旨在服務擁擠的城市中心區域。DHL公司在當地政府的授權下,負責集運中心的日常運營。集運中心共服務于64家不同類型的零售商,這些零售商貢獻了布里斯托中心城區的大部分銷售額。運營六年以來,集運中心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布里斯托城市集運中心不僅實現了100%的準時配送,使得50%的零售商因此平均節省了約20分鐘的配送時間,使零售商的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上。而且由于更高頻率配送,降低了商店庫存,也為零售商提供更多銷售空間。另外,集運中心對于城市社區的價值創造也功不可沒,由于采取了共同配送的高效方式,節約了264000公里的運輸里程,減少了30%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僅改善了空氣質量,有效降低了噪音污染,而且回收了26400公斤的紙板和塑料包裝材料,城市區域的交通擁塞、交通事故以及污染排放量情況明顯減少。
布里斯托城市集運中心的成功運營起到了很強的示范作用,城市集運中心由此誕生。城市集運中心連接了從工業領域的制造商開始,到城市的終端客戶的整個供應鏈,不同供應商的貨物將在城市集運中心卸載,并根據相同客戶或相同配送路線進行重新分配,利用城市集運中心將非滿載運輸整合為滿載運輸,可以獲得持續性的運輸效益,從而大量減少運輸次數、節省運輸里程。
2012年開始,DHL中國團隊先后在武漢和成都開展了相關城市物流項目的規劃研究與解決方案的設計。DHL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國內各地市場參與共同配送的主體眾多,因此共同配送模式若想有效推行下去,還需權衡政府部門、第三方物流企業、用戶(供應商和零售商)等方面的利益。
據了解,物流發達國家均十分注重物流標準化的建設。以歐盟為例,歐盟在城市配送發展過程中就非常注重標準化統一建設和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在推動物流標準化和與國際化對接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針對物流基礎設施及裝備制定基礎性和通用性標準,如統一托盤標準、物品條形碼標準等;針對安全和環境制定強制標準,如清潔空氣法、綜合環境責任法等;支持歐洲物流行業協會對各種物流作業和服務制定了多項行業標準,如歐洲物流協會制定物流用語標準,物流從業人員資格標準等。
從一組數據中可以看到,美國與物流相關的標準大約有1200條,日本約有相關標準400條,德國約有2480條。歐美等國通過標準化的制定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規范了物流市場。反觀國內各大城市開展城市配送,作業設施不標準,裝載、包裝不標準,車輛不標準,服務不標準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共同配送的重大障礙,因此相關各方必須重視標準化的建設與落實。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物流標準化的過程中,城市配送車輛的標準化非常關鍵。城市配送發達的國家,都充分考慮駕駛安全和貨物安全等因素,對城市配送車輛提出了嚴格的采購標準,基本上都配備了廂式貨車和全封閉貨車,并且優先采用綠色環保型車輛。反觀國內很多城市,廂式貨車的使用比例不高,還有采用違規改造后的面包車以及電瓶車、三輪車進行配送的情況。由于配送車輛的不規范,城市配送企業多數面臨著配送車輛“進城難、行駛難、停靠難”的三難境遇,往往面臨罰款高于配送收益的尷尬情況。
共同配送是一種追求資源最大化利用的配送模式,盡管國內在共同配送模式的推進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作為一種理想的配送模式,共同配送的前景被業內人士普遍看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我們的眼光可以再放長遠一點,相關的政策再落地一點,相信共同配送作為一種資源節約型的物流模式會迅速地被國內物流企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