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孫昊
腳踏實地 做好自己
文/本刊記者 孫昊
看過了前面的專家分析和優秀企業案例,相信各位讀者都會受到一定的啟發。在這個物流裝備的“春秋戰國”時代,充斥著各種升級、轉型、合作和并購。兩千多年前,秦國用商鞅變法,從西戎之主一躍橫掃六合。兩千多年后,許多企業胸懷的夢想并不比當年的秦王贏政遜色,他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行業內的領頭羊,成為一個標桿,一座燈塔。在這一背景下,“整體解決方案”就成了他們實現霸業的重要途徑。但正如陸大明院長所言,在踏足這一領域之前,最好還是要科學、全面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實力是否能夠滿足巨大的前期投入。
筆者認為,在內部物流范圍內,提供解決方案的設備企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用戶提供倉儲整體解決方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集成商;另一種則依托自己的某項主打設備,提供部分環節的產品解決方案。目前市場上,前者多為一些傳統集成企業或實力雄厚的設備商,后者則多為之前生產某種設備,如貨架、穿梭車等領域的著名品牌轉型而來。可以說,前者在對用戶需求的掌握,對設備性能的了解上,所需資源要遠遠多于后者。因此,設備商在試圖轉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自身的定位:自己掌握多少需求信息?有多少專業的人才?技術儲備和資金能不能支持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發?能否做好系統內的設備兼容?只有這些方面能做好,向集成商的轉型才有可能成功。
陸大明院長認為,設備商與集成商,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對此,筆者深為贊同。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需要不同領域的企業、各個領域的專家明確分工。整體解決方案的每一個部分,不管是軟件、硬件還是規劃,都需要專門的企業來做,都需要不斷鉆研。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細分市場、專注行業是必須要做到的,集成商、設備商、配件商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才能使得整個物流設備行業健康、高速地發展。片面追求所謂的“高大上”,最終只是“看起來很美”,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和行業的健康進步毫無作用。
總而言之,“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是目前市場上所有企業都要牢記的座右銘。面對經濟下行的現實,企業更要穩扎穩打,先穩固住已有的市場,再通過科學的規劃,延長自己的產業鏈條,為未來做好打算。我們相信,國內市場的前景是光明的。隨著企業厘清思路,不斷研發,越來越多的優秀產品解決方案會不斷涌現在不久的將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