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相成
(東海縣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江蘇連云港222300)
金霉素眼膏聯合浸浴治療兒童燒傷感染創面臨床分析
左相成
(東海縣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江蘇連云港222300)
目的觀察金霉素眼膏聯合浸浴治療兒童燒傷感染創面的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該科收治的100例兒童燒傷感染創面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采用金霉素眼膏聯合浸浴換藥治療,對照組采用磺胺嘧啶銀乳膏常規消毒換藥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及創面愈合情況。結果治療組中治療7 d創面細菌培養轉陰率[92%(46/50)]高于對照組[64%(32/50)],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總有效率[100.0%(50/50)]明顯高于對照組[94.0%(47/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金霉素眼膏聯合浸浴治療兒童燒傷感染創面效果優于磺胺嘧啶銀乳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金霉素;感染;燒傷;兒童;浸浴
兒童由于好奇心強,自控、自理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差,容易發生燒傷、燙傷。燒傷發生后,如未進行正確創面處理和正規治療,容易發生創面感染,最終導致創面愈合延遲和瘢痕形成,嚴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因此,在兒童燒傷創面發生感染后,應加強創面清創換藥,盡快控制創面感染,促進創面愈合。本研究比較分析2種治療方法對本科收治的100例兒童燒傷感染創面患兒的治療,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本科收治的兒童燒傷感染創面患兒100例,創面均覆蓋黃白壞死組織或厚痂,有膿性滲出,創緣紅腫;伴發熱、白細胞升高等。患兒家長均拒絕手術治療,其中門診46例,住院54例;男68例,女32例;年齡1~12歲,平均(5.5±1.5)歲;病程1~2周,平均(7.5±1.5)d;創面面積2%~6%,平均(3.0±0.5)%。將100例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創面大小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治療組根據患兒病情及創面大小、部位,選用經消毒的浴盆、桶,準備2%溫鹽水,溫度38℃左右,將患兒創面浸浴于水中,浸浴時間為15~20 min[1]。醫護人員佩戴無菌手套后用紗布拭洗創面,剪除膿痂、壞死組織,用生理鹽水沖洗擦干創面,將鹽酸金霉素眼膏均勻涂抹于創面上,再用無菌紗布包扎。對照組常規用聚維酮碘消毒,剪除膿痂、壞死組織,選用磺胺嘧啶銀乳膏均勻地涂抹于創面上,外用無菌紗布包扎。兩組患者創面每天換藥1次,直至創面痊愈。另外,根據患兒全身情況酌情靜脈滴注抗生素。
1.2.2觀察指標(1)創面細菌培養情況:治療7 d后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轉陰率;(2)創面愈合情況:痊愈為創面可見粉紅色新生上皮組織或紫紅色瘢痕組織,此時距燒傷時的時間為愈合時間[2],分別觀察記錄治療后小于或等于7、>7~14、>14~21 d及大于21 d的愈合情況。好轉為創面分泌物明顯減少,創緣炎性反應消退,肉芽組織新鮮,創面見皮島出現,創緣見明顯上皮長入,創面逐漸縮小;無效為創面分泌物多,創緣炎性反應沒有減輕,創面無明顯縮小。總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治療7 d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轉陰率比較治療組患者中治療7 d創面細菌培養轉陰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7 d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轉陰率比較[n(%)]
2.2兩組患兒治療后不同時間創面愈合情況比較治療組治療后小于或等于7 d和大于7~14 d創面愈合患兒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治療后大于14~21 d和大于21 d創面愈合患兒比例低于對照組,治療組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不同時間創面愈合情況比較[n(%)]
2.3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臨床上兒童燒傷后感染較成人多見,農村患兒創面感染占燒傷感染患兒的絕大多數,主要是燒傷發生后,約半數以上的患兒家屬將醬油、牙膏、蛋清、蘆薈膠、燙傷土方配置藥膏等涂抹于創面,這樣做一方面使熱量不易揮發,使創面加深[3];另一方面是這些均不是正規藥品,帶有細菌或有毒物質,由燒傷破損的創面直接導致創面感染或全身感染,加之基層燒傷專科醫生偏少甚至缺乏,導致多數患兒得不到及時正規治療,創面的處理不當,清創不徹底,創面壞死組織和滲出液較多,成為細菌生長的培養基,最終導致創面感染、創面愈合延遲和瘢痕形成,嚴重者需要后期整形康復治療,給患兒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及心理負擔。因此,正確處理創面是治愈燒傷的關鍵性環節,現場應急救保護創面,減輕損害和疼痛,及時清創,杜絕細菌入侵和減少滲出,防治感染,促進創面早日愈合,減輕瘢痕,最大限度恢復功能。
創面感染通常導致創面加深,壞死組織增多,分泌物增加,壞死組織及膿性分泌物會形成較厚膿痂,如果采取常規換藥方法,壞死組織清除慢,創面容易出血,換藥次數多,愈合時間延長,使患兒倍感痛苦、害怕。這類創面適合采用創面浸浴換藥,浸浴療法在燒傷創面處理中,特別是控制創面感染,是一種有效、經濟、簡便的措施[4],其作用機制如下[1]:(1)大量的溫熱鹽水浸浴清洗創面,與創面粘連的敷料容易去除,軟化痂皮,壞死組織容易脫落剪除,創面出血減少,縮短換藥時間,減輕患兒換藥疼痛[5];(2)浸浴所用鹽水濃度為2%,能有效減少創面細菌的菌落數[6],減輕創面感染,減少毒素吸收;有利于創面新鮮肉芽生長,促進創面愈合;(3)溫熱鹽水能使創面及創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微循環,增加組織供氧和營養物的供應,促進組織再生,加速創面愈合。
燒傷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占首位,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許多創面為混合感染[7],局部外用抗菌藥控制創面感染非常必要。金霉素作用機制是與核糖體30S亞基的A位特異性結合,阻止氨基酰tRNA轉運,最終阻礙肽鏈延長和蛋白質合成;另外金霉素可使細菌細胞膜通透性增加,胞內核苷酸及其他重要成分滲漏,阻礙細菌DNA復制,達到抑制細菌生長。金霉素為四環素類廣譜抗生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及沙眼衣原體等有較強抗菌作用,對大腸埃希菌、枯草芽孢桿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均有抑制作用[8],高濃度時也具有殺菌作用。大多數感染創面細菌對金霉素敏感,可以有效控制創面感染,同時金霉素眼膏所含輔料凡士林及石蠟對創面具有濕潤作用,能夠促進創面上皮細胞的生長[9]。磺胺嘧啶銀乳膏具有磺胺嘧啶和硝酸銀二者的抗菌及收斂作用,對綠膿桿菌及大腸埃希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10]。但磺胺嘧啶銀乳膏對革蘭陽性菌作用弱,應用時引起創面燒灼樣疼痛、創面引流差,容易粘連,不良反應如皮膚過敏、粒細胞減少,且溶血性貧血、肝腎功能損害、胃腸道癥狀等較多[2],因此該藥在臨床使用范圍受限。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兒治療7 d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轉陰率、治療后愈合時間、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金霉素眼膏聯合浸浴治療兒童燒傷創面感染效果優于磺胺嘧啶銀乳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羅昌其,戴志高,岑英.浸浴療法治療燒傷殘余創面的體會[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1,24(5):423.
[2]王春蓮,黃燕萍,董永盛.納米銀敷料與磺胺嘧啶鋅軟膏治療燒傷創面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0,10(2):46-47.
[3]原博,繆明遠,楊惠忠,等.瑞金醫院灼傷整形科2003-2012年住院兒童燒傷流行病學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5(4):535-539.
[4]超國祥,廖立新.幾種燒傷浸浴液的療效比較[J].江西醫學院學報,1997,37(1):87-88.
[5]吳小李,陳思雄,董永盛.浸浴療法治療深度燒傷殘余創面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學,2016,36(2):105-107.
[6]崇恩球,侯經元,胡睿.浸浴治療燒燙傷患者57例的臨床體會[J/CD].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2,7(5):72-73.
[7]陳鐵夫,羅成群,周建大,等.燒傷創面感染的細菌學調查和耐藥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1):178-179.
[8]劉曉玲.鹽酸金霉素軟膏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探討[J].海峽藥學,2013,25(10):32-33.
[9]郄中敏,周曉芳,劉源.浸浴療法治療燒傷創面感染的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4):524-525.
[10]汪濤,胡蕓,胡艷紅.磺胺嘧啶銀乳膏治療燒傷效果觀察[J].人民軍醫,2002,45(3):143-144.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8.034
B
1009-5519(2016)18-2874-03
(20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