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偉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應用洋地黃的近期療效觀察與護理
陳宏偉
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應用洋地黃的近期療效觀察與護理。方法: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的患者108例,按照應用洋地黃的時間分為對照組53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采用后期使用洋地黃治療;觀察組采用早期使用洋地黃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心率、收縮壓、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和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心率、收縮壓、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容積等指標都低于對照組(P<0.05),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洋地黃治療療效滿意,值得推廣。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灌注;洋地黃;觀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狀動脈缺血缺氧而造成的心肌壞死,而急性心肌梗死往往伴隨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是因為心臟的收縮功能出現障礙,全身的血液循環淤積,引起心臟循環障礙,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再灌注治療為臨床上治療該病較為常用的方式,為提高其治療效果,通常在再灌注治療后早期配合有效的藥物治療[1]。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患者,均使用洋地黃治療,分為前后兩期進行,對比兩組治療后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的患者108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53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20例;年齡51~82歲,平均年齡(66.3±2.5)歲。觀察組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7.2±2.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AMI的治療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酌情考慮,而靜脈溶栓、冠狀動脈介入術以及兩者的合理聯合則是當前最主流的再灌注治療方法,靜脈溶栓治療已成為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灌注的標準策略。即:(1)先用尿激酶30~50萬U加入生理鹽水20 ml靜脈注射。(2)再用尿激酶100萬U加入生理鹽水100 ml靜滴。(3)溶栓6~12 h后,給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4)靜脈溶栓的同時行再灌注治療,也就是在患者缺血再灌注前進行3個循環的再灌注5 min,再阻斷5 min,間隔5 min。兩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再灌注治療后,再根據洋地黃的應用時間的早晚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在患者通過再灌注后2 h使用洋地黃進行治療,采用靜脈注射西地蘭注射液0.025 mg/kg加入生理鹽水20 ml靜脈注射,3次/d,共30 d。對照組在患者通過再灌注后3 d,使用洋地黃進行治療,采用靜脈注射西地蘭注射液0.025 mg/kg加入生理鹽水20 ml靜脈注射,3次/d,共30 d。
1.3評價指標患者經過治療后,觀察患者的心率(HR)、動脈收縮壓(SBP)、射血分數(EF)、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等指標的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使用超聲波檢查心率和心肌回聲都恢復正常狀態,并且梗死節段心肌運動消失。有效:使用超聲波檢查心率、心肌回聲基本恢復正常,梗死節段心肌運動減弱。無效:使用超聲波檢查心率和心肌回聲都未恢復正常,并且梗死節段心肌運動沒有變化或者運動加重。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或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患者治療后身體各項指標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身體各項指標比較±s)
注:1)為t值,2)為t’值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由于患者心肌細胞急性缺血壞死導致心肌收縮力下降,心輸出量迅速降低,在較短時間內出現心力衰竭的綜合征[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具有特殊性,常規擴血管、利尿藥物均難以控制心力衰竭癥狀[3]。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顫時,不受心肌梗死時間限制,可立即應用西地蘭在短時間內使過快的心室率降低[4-6]。洋地黃是強心藥物,洋地黃類藥物可用于心力衰竭治療,且無副作用發生[7]。患者入院后要嚴密的觀察患者的身體特征,如果發現異常應馬上向負責醫師匯報,根據檢測數據讓醫師對患者身體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這樣對醫師處理問題有據可依。因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痛苦難忍,所以及時止痛是十分必要的,對因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可視情況反饋給醫師。患者應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切忌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臟負擔。護理人員對患者應細心照顧,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減輕心理壓力。
我院結合各方資源,對于醫療儀器的配置也是準備充分,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包括循環功能、心率、氧代謝、灌注流量、體溫、尿量、呼吸機參數設置、并發癥。結果顯示,早期使用洋地黃治療的觀察組HR、SBP、EF、LVEDV等指標都低于后期治療的對照組,并且在療效上也高于對照組。所以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應用洋地黃治療患者比后期應用洋地黃治療效果更優異,值得臨床推廣。
[1]梁家娟,王紀花,游光云,等.探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急救處理的有效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9):169.
[2]楊蘭英,心電圖對指導洋地黃類藥治療房顫的探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17(9):1515-1516.
[3]王俊利,尹立雪,費麗萍,等.構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梗死區的跨壁力學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20(27):4293-4298.
[4]鄭秋宇.洋地黃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3):155-156.
[5]顧曉龍,向定成.洋地黃類藥物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早期應用進展[J].中國藥房,2013,24(39):3727-3729.
[6]羅瑞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衰應用洋地黃的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7):73.
[7]黃永照,韋慧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應用洋地黃的近期療效觀察與系統評價[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2):3065-3066.
(本文編輯崔蘭英)
2016-05-05)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