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蘭
?
預見性護理干預危重病多發性神經病和肌病誘發因素的效果研究
李紅蘭
目的:研究預見性護理干預對于預防危重病患者出現多發性神經病(CIP)和肌病(CIM)的作用。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觀察組(預見性護理干預)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然后對兩組患者多發性神經病發病、肌病發病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CIM、CIP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也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危重病患者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有助于降低多發性神經病和肌病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預見性護理;危重病;多發性神經病;肌病;誘發因素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呼吸循環支持系統在重癥監護患者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在改善危重病患者預后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是不少危重病患者容易出現危重病的繼發性疾病,如多發性神經病(CIP)和肌病(CIM),表現為肌肉無力、周圍神經損傷、神經肌肉接頭損傷、腱反射減退、脫機難度大等[1-2],給患者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導致患者病情的遷延,帶機時間延長,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3],本研究對50例危重病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結果發現,CIP和CIM的發病率均有明顯降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從我院ICU于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危重病患者中隨機抽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本組患者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在34~55歲,平均(43.2±10.5)歲;病情:膿毒癥19例,呼吸衰竭22例,顱腦外傷9例;氣管切開36例,經口腔氣管插管14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在31~54歲,平均(44.5±11.3)歲;病情:膿毒癥20例,呼吸衰竭20例,顱腦外傷10例;氣管切開35例,經口腔氣管插管1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主要護理措施有健康教育、生命體征監測、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管道護理、心理護理、并發癥處理等。觀察組患者則依據ICU危重病患者出現CIP和CIM的誘發因素,采取有效地預防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呼吸機護理干預呼吸機依賴是導致CIP和CIM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選擇合適的呼吸通氣模式十分必要。危重病患者的呼吸肌無力,無法自主呼吸,必須借助機械通氣輔助呼氣,而且在患者初入院時大多數伴有昏迷等癥狀,呼吸無力[4]。由呼吸機進行潮氣量、呼吸頻率、呼吸時間比等的控制,待患者病情緩解后,且自主呼吸功能有所改善,對患者的病情做出科學評估后決定是否改為同步輔助呼吸模式,在撤機前采用壓力支持通氣模式以及間斷使用呼吸機來輔助患者的呼吸,直到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穩定,達到撤機的標準后,立即撤機,以免患者對呼吸機產生依賴。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間斷式呼吸機應用模式,患者剛入院時,根據其病情適當減少日間呼吸機使用時間,然后逐步縮短夜間的使用時間,最后直到撤機。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模式促進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對呼吸機的依賴。同時,為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在早期停用時全程由醫務人員陪伴,并且保證不關機,指導患者隨著機器正常呼吸,促進呼吸肌功能的恢復。另外,還根據患者病情改變體位,如:取坐位、半臥位可促進肺擴張。
1.2.2呼吸道護理干預由于ICU患者長期臥床,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護士通過定時吸痰、翻身、叩背等措施,促進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保證呼吸道的通暢。在吸痰中,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吸痰管,導管的外徑不得超過氣管內套管內徑的一半。
1.2.3體位護理長期的臥床休養容易加重肌無力等癥狀,也影響到患者的撤機,故而在病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給予半臥位甚至坐位,如:在鼻飼營養液時讓患者取半臥位,預防誤吸、反流等不良事件的發生[5]。每隔2~3 h給患者翻身1次,翻身后詢問患者身體的舒適度,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證患者的體位舒適,如在給患者取側臥位時,在患者的背部、腘窩處放置軟枕。
1.2.4CIP和CIM的用藥干預在發現患者出現CIP或是CIM的征兆時,立即通知醫師處理,同時遵醫囑給患者服用藥物,并禁止服用磺胺類、嗎啡等各種肌松藥物,同時慶大霉素等阻滯神經肌接頭傳遞的藥物也要禁止服用[6]。
1.2.5康復護理長期制動是誘發CIP或CIM的主要因素之一[7],患者病情穩定后,給予患者肢體被動運動,并逐步過渡到主動運動,以減輕患者的關節攣縮、肌無力等癥狀,減輕肢體功能障礙,預防CIP和CIM。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出現CIP和CIM的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使用我科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滿意度的評估,主要內容包括護理項目、護理操作、護理文書、護理態度等,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其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患者的CIM和CIP發生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CIM、CIP發生情況比較(例)
2.2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s)
臨床實踐中,危重患者的多發性神經病和肌病的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患者因CIM和CIP而出現的一系列肌肉無力、偏癱等又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病情的恢復,因此,護理人員要加深對其誘發因素的認識,并加強預防護理。CIM和CIP的常見誘發因素如下[8]:(1)血糖水平。高血糖是誘發CIM和CIP的危險因素之一,國外有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指出,用胰島素控制ICU患者的血糖水平能保護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5]。(2)糖皮質激素使用。ICU危重患者的糖皮質激素使用較多,這對肌肉會造成一定損傷[7],也有學者指出,糖皮質激素對肌肉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后者考慮到了血糖因素,那么糖皮質激素對于肌肉的保護作用是否是通過高血糖來介導的呢,這一課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在給予ICU患者糖皮質激素時也應考慮到血糖水平,謹慎分析其潛在的風險等[9]。(3)患者及護理因素。ICU患者長期臥床休養、自主活動受限這就增加了CIM和CIP的發生風險[10],因此,ICU護理工作中應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早期給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減輕其肢體功能障礙,預防其關節攣縮、肌肉痙攣等并發癥,有效降低CIM和CIP的發生率。
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呼吸道護理、呼吸機護理、用藥護理、體位護理、康復護理等措施預防CIM和CIP的發生,同時加強對病情的監測,及早發現CIM和CIP的發病征兆,并迅速采取對癥治療措施,有效減輕其對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CIM和CIP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證明預見性護理在預防危重病患者的多發性神經病和肌病上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ICU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1]李崇娜.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內科,2014,9(3):327-328.
[2]趙燕,付志新,蘇建,等.腦出血合并危重病相關性多發性神經病和肌病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4):56-57.
[3]袁勇,曾國華.探討心理護理對危重病性神經肌病抑郁情緒的干預效果[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4):147-148.
[4]付燕榮.家庭關懷度與自我效能感對有機磷中毒性肌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3):47-48.
[5]林智,潘瑞福.危重病性多發性神經病及危重病性肌病[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9):1166-1168.
[6]謝云,王瑞蘭.ICU獲得性肌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5,8(1):84-85.
[7]卿楠,頡永樂.危重病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病和危重病性肌病7例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390-390.
[8]戴春來,翟英穎,張圳,等.小兒危重病性多發性神經病與肌病的診斷及相關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0):1951-1953.
[9]蔡慧敏,付志新,陳江云,等.危重病性多發性神經病患者神經電生理分析[J].癲癎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13,22(6):365-367.
[10]陳玉豐,張朝霞,曾國華,等.危重病性神經肌病致呼吸肌無力患者機械通氣搶救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30-31.
(本文編輯肖向莉)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nducing factors of critical illness polyneuropathy and myopathy
LI Hong-lan
(Dongguan Fifth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5239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critical illness polyneuropaty(CIP)and myopathy(CIM).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100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and control group(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n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ritical illness polyneuropaty and myopathy of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Results:The incidence of CIM and CI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an help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ritical illness polyneuropaty and myopathy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Therefore it is worth promoting.
Predictive nursing;Critical illness;Polyneuropathy;Myopathy;Inducing factors
523900東莞市東莞第五人民醫院胃腸胰肝膽外科
李紅蘭:女,本科,主管護師
本課題為東莞市科技局科研立項(201510515000595)
2016-01-07)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