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利英 魏振凡 張麗華 江紅梅
?
嬰幼兒營養不良的個體化社區護理干預實施效果
賴利英魏振凡張麗華江紅梅
目的:探討嬰幼兒營養不良的個體化社區護理干預實施效果。方法:隨機將我社康中心接收的80例營養不良嬰幼兒等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均運用公眾科學素養KAP模式(KAP即知識、態度與行為)進行嬰幼兒家長喂養現狀的調查,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根據體弱兒管理要求實施一般護理,干預組根據家長KAP調查情況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護理干預。記錄兩組嬰幼兒護理后第3,6,12個月的效果及家長滿意度。結果:干預組護理后第3,6,12個月的有效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根據家長KAP現狀對營養不良嬰幼兒實施個體化社區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狀況,促進其身體和智力正常發育,且個體化護理干預的滿意度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和實施。
嬰幼兒;社區護理干預;營養不良
嬰幼兒營養不良是攝食不足或營養吸收不夠充分,出現能量缺乏,影響機體正常代謝,造成體重降低、生長發育停滯及肌肉萎縮的一種疾病[1]。該病多見于嬰幼兒時期,患兒日漸消瘦或水腫,皮下脂肪逐漸減少,部分可伴隨器官功能低下、新陳代謝異常等不良癥狀。有關數據顯示[2],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的因素主要包括飲食習慣不科學、喂養方式不當、患有疾病等。對此,本研究以我社康中心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營養不良嬰幼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嬰幼兒家長喂養現狀的調查,結合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及家長喂養特點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對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狀況進行了改善,并取得了滿意結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社康中心接收的營養不良嬰幼兒80例,均符合WHO推薦的美國健康統計中心制定的診斷標準[3],并采用消瘦、低體重和生長遲緩3類綜合指標進行分類,以身高別體重(W/H)、年齡別體重(W/A)和年齡別身高(H/A)分別為<-1 S(標準差)、<-2 S、<-3 S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消瘦,<-1 S、<-2 S、<-3 S為輕度、中度、重度低體重,<-1 S、<-2 S、<-3 S為輕度、中度、重度生長遲緩,綜合3類指標將營養不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干預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6~35個月。營養不良程度:輕度6例,中度30例,重度4例。該組中家長有40名,男31名,女9名。平均年齡(26.95±6.53)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34個月。營養不良程度:輕度5例,中度29例,重度6例。該組中家長有40名,男30名,女10名。平均年齡(27.03±6.61)歲。兩組嬰幼兒的性別、年齡、營養不良程度及家長的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運用公眾科學素養KAP模式(KAP即知識、態度與行為)對嬰幼兒家長的喂養現狀進行調查,并針對不良飲食習慣、喂養態度及喂養誤區的調查結果,掌握嬰幼兒家長的KAP現狀。自行制定喂養現況調查表,包括嬰幼兒的基本情況和家長KAP現狀兩項主要內容,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家長的基本情況和嬰幼兒的喂養現狀。
對照組嬰幼兒實施一般護理,根據體弱兒管理要求進行常規保健及相關治療。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根據家長KAP調查情況結合家長存在的不良喂養態度、行為及誤區,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社區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通過在社區公告欄內張貼關于嬰幼兒營養相關的知識及講座預告,定期組織家長開展營養知識專題講座,通過發放宣傳手冊及組織交流會等形式向家長進行宣教,及時糾正家長錯誤的喂養行為及習慣,指導并發其他疾病的嬰幼兒家長及時診治。(2)根據嬰幼兒的現狀為其科學添加輔食,以滿足嬰幼兒對營養的需求,同時促進嬰幼兒的生長與發育。注意為其增加輔食時需按循序漸進的規律,由少至多、由稀至稠。(3)加強對嬰幼兒寄生蟲病、腸道感染疾病的檢查,提升嬰幼兒的體質與身體抵御能力。(4)將嬰幼兒的喂養技巧及喂養方式向家長進行宣教,對食欲不強或厭食的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為其進行飲食護理,并引導家長學習喂養技巧,熟練掌握嬰幼兒的喂養方式。(5)每月進行1次回訪,了解嬰幼兒喂養狀況和家長KAP現狀,針對存在問題給予進一步改進和指導。
1.3觀察指標(1)參照WHO標準對兩組嬰幼兒護理后第3,6,12個月的效果進行評價[4]。痊愈: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狀況完全改善,其W/H、W/A、H/A值均恢復至正常范圍內;有效: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有所改善,W/H、W/A、H/A值較上一次評價提高1個標準差值;未發生變化:其W/H、W/A、H/A值與干預前對比未出現變化;無效:W/H、W/A、H/A值無變化或較上一次評價降低1個標準差值。(2)自行制定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調查問卷均由嬰幼兒家長填寫,包括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3項。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嬰幼兒家長KAP現狀調查結果(表1,表2)

表1 兩組嬰幼兒家長喂養態度、行為、誤區及獲取相關知識的途徑比較 例(%)

表2 兩組嬰幼兒家長培養的飲食習慣調查結果 例(%)
2.2兩組嬰幼兒護理效果比較(表3)

表3 兩組嬰幼兒護理有效情況比較 例(%)
2.3兩組嬰幼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表4)

表4 兩組嬰幼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例)
嬰幼兒營養不良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水平,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長,某些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也會逐漸增加。研究表明[5],營養作為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對其生長發育和后續健康持續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近幾年來,我國嬰幼兒體格發育狀況明顯改善,但多數家長缺乏科學的喂養知識,存在不良的喂養態度和行為,導致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生依舊存在。對某地區城鄉2歲以下的嬰幼兒低體重率及生長遲緩率進行了報道[6],結果指出城市嬰幼兒低體重率為3.2%,生長遲緩率為5.8%;而鄉村嬰幼兒低體重率為14.9%,生長遲緩率為21.25%。本研究調查顯示,嬰幼兒營養不良與家長營養知識、喂養態度和行為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家長存在營養知識知曉率低、喂養態度不正確、喂養行為不當等問題,如家長不能根據嬰幼兒的成長情況科學、合理的添加輔食或改善營養;小兒進餐前大量喝湯,影響正餐進食,同時大量喝湯也會稀釋機體腸道的消化液;嬰幼兒出現厭食、挑食時,家長往往以責難、催促的方式和態度應對,進而嚴重影響嬰幼兒的食欲;家長不能監督嬰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一邊進食一邊看電視或玩耍,在一定程度上對嬰幼兒的食欲和消化功能產生影響。多數文獻指出[7],我國6月齡后的兒童生長發育落后于WHO的參考值,主要因素與不合理輔食的添加有關。因此,改變家長喂養態度和行為,對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這就需要切實加強嬰幼兒的保健工作,逐漸提高家長科學喂養的意識,從而樹立合理喂養的態度和行為。
本研究根據嬰幼兒家長KAP現狀的調查結果,結合存在的問題及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特點,開展個性化護理對營養不良的嬰幼兒及家長進行干預,結果顯示:干預組護理后第3,6,12個月的有效情況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調查嬰幼兒家長的KAP現狀,根據結果分析嬰幼兒家長喂養過程中存在的不當行為和誤區,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護理能夠幫助家長及時、有效地糾正喂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良行為和誤區,從而改善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狀況。此外家長KAP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獲取的喂養知識與技巧主要來源于醫護人員告知,其次依次為長輩告知、看書、看電視等,分析可能與家長信賴具有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有關[8]。鑒于這一情況,醫護人員應當加強孕產婦及嬰幼兒的保健工作,利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對家長的喂養知識進行指導。與此同時,當嬰幼兒出現輕度營養不良狀況時,應積極給予早期護理干預,社區應進一步加強嬰幼兒保健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及時糾正營養不良狀況,從而預防中度和重度營養不良的發生。
綜上所述,通過家長KAP現狀及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的調查,結合存在的不良行為和喂養誤區,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社區護理對嬰幼兒進行干預,可以明顯改善嬰幼兒營養的不良狀況,促進其體質正常發育。因此,實施個體化社區護理干預改善嬰幼兒營養的不良狀況,對社區兒童保健預期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1]劉佳,黃唯,諶順麗.健康教育路徑在小兒營養不良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2):81-82.
[2]范艷竹,李金莉,樊麗萍.1例Dandy-Walker畸形合并中度營養不良患兒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157-158.
[3]李云芳,馮瑜.產婦母乳喂養的現狀及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2):152-153.
[4]趙淑婷,鐘曉旻.營養平衡護理方法成功救治特重度燒傷嬰兒60例[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1):142-144.
[5]劉桂華,錢小芳,歐萍,等.延續護理干預對極低及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6):697-703.
[6]聶少萍,馬文軍,許燕君,等.廣東省24個月齡以下嬰幼兒營養狀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2):213-215.
[7]馬麗萍,池嵐,蘇宜香,等.廣東省0~18月齡嬰幼兒喂養現況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6):588-590.
[8]蔡夢歆,丁良妃,李旭東,等.嬰兒家長喂養知識掌握現狀及健康教育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5):1855-1857.
(本文編輯白晶晶)
518115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荷坳社康中心
賴利英:女,中專,主管護師
2016-01-25)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