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琴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巢湖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規劃探析
游曉琴(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城市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迅速擴張,出現了影響和破壞氣象探測環境的現象,編制巢湖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規劃迫在眉睫。對環境現狀分析的基礎上,解析保護范圍的劃定與控制,并從核心保護、一般保護區和泛保護區范圍3個方面詳細說明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規劃,為同等級的的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規劃提供了較好的藍本和經驗借鑒。
巢湖;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規劃
1.1地面氣象觀測場概念
觀測場是地面氣象觀測取得氣象資料,用于安置室外儀器設備和進行觀測的場所,一般為25m×25m的平坦、四周空曠、場地平坦,遠避坡谷、水澤和林木等地形地物的場地,能較好地反映本地較大范圍氣象要素特點的地方,避免周圍存在高樓等遮擋物和大氣污染源。
1.2地面氣象觀測場等級
地面氣象觀測場按承擔的觀測業務屬性和作用分為:大氣本底站、國家基準站、國家基本氣象站及國家一般氣象站4個等級。本次規劃探析對象(巢湖市氣象站)屬于國家基本氣象站。
大氣本底站由世界氣象組織在全球布設,分為全球大氣本底站和區域大氣本底站。國家基準氣候站是根據國家氣候區劃,以及全球氣候觀測系統的要求,為獲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長期、連續氣候資料而設置的氣候觀測站,是國家氣候站網的骨干。國家基本氣象站是根據全國氣候分析和天氣預報的需要所設置的氣象觀測站,大多擔負區域或國家氣象情報交換任務,是國家天氣氣候站網中的主體。國家一般氣象站是按省(區、市)行政區劃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獲取的觀測資料主要用于本省(區、市)和當地的氣象服務,也是國家天氣氣候站網觀測資料的補充。
巢湖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址位于巢湖市南門外,巢廬路巢湖市軍分區教導隊斜對面,北緯31°35’,東經117°50’,黃海高程30.9m,區站號為58326。現址觀測場大小為25×25m2,場內環境優美、氣流通透、設備標準、排列有序、安裝準確,布局美觀整潔,場外四周為綠地和綠化,沒有對氣象探測資料準確性有影響的大型鍋爐、廢水、廢氣、垃圾場等干擾源或者其他源體,下墊面為丘陵地形,壤土地質,有較好的代表性,能代表巢湖市范圍內的平均氣象狀況,且臨近巢湖水域,對觀測監測分析巢湖小氣候,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城市發展,2013年氣象探測環境調查評估得分為85.6分,主要原因是受到部分建筑物的遮擋影響造成的。巢湖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現狀詳情見圖1、表1~2。
3.1保護范圍的劃定與控制
本次規劃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和巢湖市實際情況,把保護范圍分為三大部分:觀測場外圍500m以內為核心保護區范圍,觀測場外圍500~1000m為一般保護區范圍區域以及1000m以外的泛保護區。
氣象觀測環境保護是對氣象觀測場周邊環境的保護、建設保護范圍的界線、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和保護,應是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在空間上的落實。必須做到三定,即定性、定量、定位。
3.1.1核心保護區范圍
根據相關法規、規范,本次對核心保護區范圍劃分為三線:本體界線、建設保護范圍界線、建設控制地帶界線。
定性:氣象觀測場環境保護范圍界線內的土地使用性質的確定,即公共設施用地。

圖1 觀測場四周可視范圍內遮蔽物仰角圖及全景照片

觀測場四周500m范圍內鐵路公路水體及干擾源登記表 表1

觀測場四周2000m范圍內障礙物登記表(經緯儀架設高度:1.5m) 表2
定量:根據氣象觀測場的級別、所在區域、城市總體規劃、周邊地區建設情況以及相關的專項規劃,來確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大小。
定位:在西安坐標系中,將保護范圍界線和建設控制地界線在空間上確定下來。
本體界線是指觀測場的邊界;建設保護范圍界線是指對觀測場本體建筑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區域的界線;建設控制地帶是指觀測場的保護范圍內,為保證觀測場的周邊探測環境安全而對建設項目加以限制的區域界線。
3.1.1.1本體
①界線劃定
氣象觀測場本體25m×25m范圍。
②保護范圍內主要控制
在對氣象觀測場本體進行現場實地勘測后,市規劃局、國土資源局等相關部門應協同當地氣象行政主管部門,在1/1000地形圖上進行確定。
a.國家基本氣象站確定觀測場四周坐標。
b.觀測場本體范圍內不準建設任何與觀測無關的建、構筑物以及作物。
3.1.1.2建設保護范圍
①界線劃定
根據觀測場自身的級別、相關規劃確定保護范圍界線,規劃觀測場本體界線外移50m。
②保護范圍內主要控制
a.不準有危害觀測場本體安全的鉆探、爆破以及堆放危險物品等危害到觀測場朱全的活動。
b.不再建與觀測場無關的建筑物及構筑物。
c.觀測場圍欄四周50m內不得種植高于1m的樹木或作物。
3.1.3建設控制地帶
①界線劃定
根據氣象臺站的級別、所在區域總體規劃以及相關規劃確定建設控制地帶的界線,根據《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原則確定規劃氣象臺站觀測環境建設控制地帶的距離為觀測場圍欄外移500m空間范圍內。
②保護范圍內主要控制
a.與公路距離大于50m;
b.與大型水體距離大于100m;
c.鐵路路基距離大于200m;
d.新建(構)、擴建(構)筑物高度;
e.各種影響探測環境的源體。
3.1.2一般保護區范圍和泛保護區范圍
3.1.2.1界線劃定
觀測場外圍500m~1000m為一般保護區范圍區域,觀測場外圍1000m以外為泛保護區。
3.1.2.2保護范圍內主要控制
一般保護區范圍和泛保護區范圍內按照《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加以控制。
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圍欄與四周障礙物的水平距離大于障礙物高度的10倍或障礙物遮擋仰角≤5.71°,在觀測場日出、日落方向的建筑物、構筑物等障礙物的高度角控制在小于等于5°。
3.2氣象臺站探測環境保護規劃
站址規劃建議①地點:巢湖市南門外,巢廬路巢湖市軍分區教導隊斜對面;
②氣象站用地面積:15000m2;
③觀測場高程:黃海高程30.9m;
④觀測場用地面積:(25m×25m)。
3.2.1核心保護區范圍
建設保護控制范圍:觀測場圍欄外移500m,200m范圍內不再修建與觀測場無關的建筑物、構筑物、道路以及種植作物。
觀測場圍欄外移50m范圍內不得種植高于1m的樹木或作物。
其中:
①在觀測場圍欄外移50m范圍內不得建設公路;
②在觀測場圍欄外移100m范圍內不得建設大型水庫;
③在觀測場圍欄外移200m范圍內不得建設鐵路;
④在觀測場圍欄外移500m范圍內不得新增各種影響探測環境的源體;
⑤觀測場圍欄與四周障礙物的水平距離,為該障礙物高度的10倍以上或障礙物遮擋仰角小于5.71°,在觀測場日出、日落方向的建筑物、構筑物等障礙物的高度角控制在小于等于5°。
氣象臺站觀測圍欄周邊500m范圍內禁止下列危害或者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
①進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燒、放牧等行為;
②設置影響氣象探測設施工作效能的高頻電磁輻射裝置;
③傾倒、掩埋帶有放射性、腐蝕性的物質;
④露天焚燒產生大量煙塵的物質;
⑤其他危害或者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
3.2.2一般保護區范圍
一般保護區范圍按照《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及相關法規要求對觀測場外圍500m~1000m的建設加以控制。
保護措施:觀測場圍欄與四周障礙物的水平距離,為該障礙物高度的10倍以上或障礙物遮擋仰角小于5.71°,在觀測場日出、日落方向的建筑物、構筑物等障礙物的高度角控制在小于等于5°。
3.2.3泛保護區
該保護區范圍按照相關法規對觀測場外圍1000m以外一定區域的建設加以控制,針對建、構筑物屋頂黃海高程大于230.9m(觀測場日出62.2°~117.8°、日落242.2°~297.8°方向建筑屋頂高程大于205.9m)可能對本觀測場造成影響的建構筑物,規劃建設等部門在審批該區域的建筑物、構筑物時應充分考慮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建設障礙物的高度和距離等均應滿足相關條例的保護標準,對有影響的建設項目不予批準。
提高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重要性認識,增強法律意識,氣象部門和建設規劃等部門都要強化法制觀念,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自覺性;完善相關制度,氣象部門要主動加強與建設規劃部門的聯系,建立、健全相關的備案制度,及時將相關規定的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保護范圍和標準報建設規劃部門備案;建立聯合管理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宣傳力度。
[1]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S].
[2]安徽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辦法[S].
[3]安徽省氣象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導則[Z].
[4]李江,張峰,潘鎏.南京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探析[J].江蘇城市規劃,2014(7):39-42.
[5]張國華,關彥華,郭艷嶺.氣象探測環境現狀及保護措施的探討[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3):65-70.
X3
A
1007-7359(2016)04-0041-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4.015
游曉琴(1985-),女,安徽池州人,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學士,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