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人:劉禮賓 RECOMMENDER: LIU LIBIN
宋建樹推介詞“剔”出我的世界
RECOMMENDATION ON SONG JIANSHU' S WORKS "SCRAPE" My WORLD
推介人:劉禮賓 RECOMMENDER: LIU LIBIN

宋建樹《三秒半落地》 鋼筋 尺寸可變 2015年
宋建樹時下創作狀態的獲得始于對“卡通一代”定位的拒絕,在本科畢業的時候,他拒絕了那種仿佛可以帶來希望的藝術風格。其實從這時起,宋建樹就選擇了對“可讀性”作品的排斥,對“可感性”作品的青睞。前一種風格對“意義”過于明確的追尋,使他感覺距離生命越來越遠,而后一種風格的“不可言說性”使他感覺更接近于生命的真實。
宋建樹的感知是敏銳的。“卡通”藝術和“意義”充盈的一元化世界有著同構的關系,而這個一元化世界是建立在無視個體,集體認同上的。“卡通”藝術盡管常常揚起“年齡”的大旗,從而企圖賦予自己“個性”的特征,但它追求“可讀性”的初衷,往往使其事與愿違,滑入“文化大革命”宣傳畫的邏輯窠臼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自覺到生命價值的個體往往選擇“可感性”藝術。這幾年,這類年輕藝術家越來越多,王光樂、楊心廣的先前創作給人以別開生面的感覺。時下宋建樹的創作也露出這樣的端倪,其藝術創作和前兩者又有所不同。
當諸多藝術家面對概念化的“物”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思維抽象化。好的藝術家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途經各不相同。其實只有不停地把面對的問題具體化,才能把自己細致化。宋建樹突破空泛思“物”的方法是發現具體的材料,并基于其特性進行改造。改造的方法是“剔”——也就是“雕塑”一詞中的“雕”。不同于“塑”的附加,“雕”是去除附加的偽飾,從而使材料特性鮮活起來,也可以稱為激活。
“激活”的標準是什么呢?是藝術家自己的選擇和取舍,前提是藝術家對“我”的發現,進而實現“我”對材料特性的處理,在宋建樹那里被稱為“剔”。這樣,流動的時空之中“我”與材料特性的具體關系得以明確,“我”與“世界”的遭遇也通過作品一一呈現了出來。
2009年,偶然野豬出沒的家鄉給宋建樹以驚恐,這就營造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情景。在這個情景中,原本遙遠的生命之憂突然近在咫尺,這時候宋建樹把竹子削成了攻擊武器。在這樣的情景中,這樣的材料處理無疑是“最準確”的。其實“準確”的基礎在于宋建樹對自己當時處境的警覺。他發現了自己身體受到的直接危險,也就是發現了一個不同的“我”。對于這個“我”來講,竹子的材料特性較以往不同——攻擊性,再也不是平常的建筑材料、盛水工具。
現在看來,對“準確”的強調其實是建立在偶然事件之上的,那么這樣的“偶然”如何成為宋建樹的創作起點了呢?這個“偶然”背后又有怎樣的“必然”?其實宋建樹是“偶然”發現了“我”和“竹子”特定材料之間的新的關聯,這種關聯的新穎性啟發他開始思考他和他的周遭世界的新的關系。于是,他有了一雙新的看世界的眼睛,以及與以前不同的感知事物的內心。

宋建樹《起源系列》 不銹鋼筋 尺寸可變 2016年
在此之后,宋建樹創作了兩件以木材為具體材料的作品——《最后》《嘿!寶貝》。這兩件作品看似都用了“剔”的方法,在我看來卻有實質的不同。在前者,宋建樹把一棵槐樹的上半部分削尖、拋光,并隱喻自我成長歷程;在后者,宋建樹把廢棄紅木的“芯”掏了出來,將它的外殼焦炭化。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更多是宋建樹的個人經歷的視覺化,后者則更多是他對對象材料特性的彰顯。前者更傾向于表現,后者更傾向于呈現。相對來講,后者更契合他對“關系”處理的出發點,即對具體材料特性的彰顯。
同樣使用“剔”方法創作的《無題》則以否定的的方式達到《嘿!寶貝》肯定的效果。如果說《嘿!寶貝》直接呈現了這段紅木原有的特性(木芯從里面和其他部分脫離),那么《無題》則是在對槐樹表層的幾何化處理中,通過對槐樹的有機化表面的否定(生物表面沒有幾何型的),直接把槐樹的生命特征與木材的無生命特征集中在了一起。
等到《越薄越盡興》的時候,宋建樹又把上述的“集中”變成了“并置”。他把一塊厚約10mm的鋁板的一部分進行鍛打,直到這部分鋁板薄得不能再薄為止。鋁板應有的樣子是什么?當這兩種表象并置在一個表面上的時候,常識所遇到的挑戰使我們可能又回觀自身,這可能正是宋建樹所想得到的。在他近乎肆虐的鍛打過程中,他可能正在重復的是他所經歷過的磨難。宋建樹想要我們去面對怎樣的磨難?去感知!而非去解釋。
同樣,在作品《淡出》中,宋建樹還是在處理“我”的存在的問題。一個被揉搓成形的紙,經過立體雕塑機的轉印,作為個性的折痕被批量復制。現代主義敘事模式中,個性最大的挑戰來自異化,就是取消你的個性。而宋建樹告訴大家,在復制流行的時下,個性最大的挑戰來自于你的個性被復制。這不得不讓我想起黃紀蘇前段時間講的一個段子:當大家都躲在酒吧,天天陳述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感覺時,3、4年后卻發現,你的不同也是別人的不同,大家都差不多。
我一直在找尋藝術家藝術語言、創作方法和面對世界的方式三者之間的同構性。在我看來,這三者的同構是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志之一。宋建樹在對具體材料的關注中,形成了特有的作品語言,“剔”成為他主要的創作手法,而最終他是想把他面對世界的方式告訴大家。

宋建樹作品《七卦陣》展覽現場
1982年,出生于湖北宜昌。
2005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
2010,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2011年
“剔”,莼萃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4年
“弦”,CIGE2014,國家會議中心,北京。
2015年
“七卦陣”,拾萬空間,北京。
2005年
“雕塑百年”,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上海。
上海浦宇杯應屆畢業生雕塑作品展獲優秀獎,上海。
2006年
玖×玖——當代雕塑藝術展,798藝術區,北京。
2007年
鄂勢力——湖北青年雕塑家群展,武漢。
北京BS1當代美術館2007年度藝術提名展,上海朱屺瞻藝術館,上海。
345°上海新銳藝術大展,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
2008年
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巡回展,長春、西安、溫州、上海、廣州、北京。
2009年
回顧與展望——湖北雕塑藝術展,湖北省藝術館,武漢。
2010年
向前一小步——當代青年實驗藝術邀請展,金屬空間,北京。
千里之行——畢業生優秀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1年
天涯海角的另一邊——ART三亞當代藝術主題展,三亞,海南。
“15日:合作制繪畫”,白盒子藝術館,北京。
“如是——中國當代雕塑即景”,宋莊美術館,北京。
“80后藝術檔案”,宋莊美術館,北京。
龍生九子——隋建國和他的學生作品展,紅星畫廊,北京。
Beyond the Frame,白兔美術館,悉尼,澳大利亞。
鏈接:傳統與未來——第二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重慶美術館,重慶。
啟——中國雕塑學會青年推介計劃巡回展,南通、上海、福州、廣州、武漢、成都、北京。
白兔十年——白兔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白兔美術館,悉尼,澳大利亞。
2012年
林泉高致當代藝術展——首屆中國林州國際友好和平藝術節,林州。
青年藝術100全國巡回展,阿拉里奧畫廊,北京。
雕塑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回顧展,中國雕塑研究所,北京。
2013年
質變——深圳公共雕塑作品展,深圳。
學院的視界——湖北省首屆青年雕塑展,湖北省圖書館,武漢。
延伸——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大同。
自律與思辨——第三屆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北京電影學院,北京。
“一個夢想——藝術項目“,造空間,壩上。
空間的肖像——芳草地藝術節,僑福芳草地,北京。
“假的“,NUOART畫廊,北京。
“物物“,紅門畫廊,北京。
藝起——北京藝術節,三里屯VILLAGE,北京。
藝術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
2014年
“世界砼“,拾萬空間,北京。
找朋友——發現青年雕塑藝術家,今日美術館,北京。
再現代——第三屆美術文獻展,湖北美術館,武漢。
泉山唱集——中國當代青年雕塑邀請展,中國藝庫,成都。
2015年
青年藝術100北京啟動展暨五周年慶,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
“回聲計劃——空納萬境”,今日美術館,北京。
明天當代雕塑獎,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重慶。

宋建樹創作作品《無題》 2011年

宋建樹《無題》 槐木 740cm×180cm×110cm 2011年

宋建樹作品《七卦陣》展覽現場

宋建樹作品《七卦陣》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