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勇
教學主張
“兩活”創意課堂“三境界”
■陸其勇

名師簡介
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鎮江市“169”學術技術帶頭人,鎮江市中考命題領導小組成員,鎮江市中考語文命題組組長。現為鎮江市潤州區教師發展中心研訓處主任。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出版專著《創意新課堂》,被推薦為2012年全國教師閱讀精品書目;主編《(2011版課標)初中語文高效教學》等10多部圖書。長期致力于區域“兩活”創意課堂建設,形成了富有區域特色的“活動充分、思維活躍”的語文課堂。
我們常說,課改就是改課,課堂教學無疑是教育教學改革中最核心的要素和最顯性的標識。我們看改革成功與否,改革走向何方,就要看今日之課堂教學。
有個國培項目請我們去展示課堂,研究教改。我的思考是,從整個區域的課堂建設來看,我不能帶中看而不中用的課,也不能帶中用卻學不會的課,我會選擇中看、中用而又學得來的有效課,甚至是高效課,這樣才能令更多的教師從中習得方法、受到啟發。我長期以兼職教研員的身份,在潤州區著力“兩活”創意課堂建設。“兩活”創意課堂建設的根本出發點是實現三個“力”:放大優質課堂的影響力,考量深度教研的執行力,激發教師自身發展的內驅力?!皟苫睢闭n堂建設,通過對一節課的課前個人備課——備課組集體備課——個性化備課,以及課堂實錄、個人課后反思、名師課堂對比評價和同行點評、專家點評等一系列內容的精心打造,推進片區合作的主題式深度教研,形成了緊密結合教材,有精研的內容、精巧的設計、精妙的方法、精致的結構、精準的評價的精品課程,并逐步系列化,實現了螺旋式提升。
我的課堂主張一直是“活動充分、思維活躍、富有創意”十二個字。我強調“兩活”創意課堂中的學、講、想、練的課堂范式,追求語文課堂教學的“三境界”,從而達成課堂的有效甚至高效。談到高效課堂,有的老師建議先從有效出發,我基本贊同,但自古“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個遠大的目標,或許能讓我們走得更遠些。因此,提倡高效課堂未為不可。然而,究竟何為高效課堂之“效”,這個問題一定要首先弄清楚。我對“效”的理解是效果、效率、效益,達到一課三“效”,方能稱之為高效課堂,我將其稱作語文課堂教學的“三境界”。
效果的解釋是某種因素造成的結果。我幼時聽評書《說岳傳》《三國演義》等,感覺身臨其境,于情節曲折處情緒激動、心潮起伏。聽到關云長敗走麥城時更是涕淚漣漣,不能自已。到了飯桌上,再講給農作之后的父母聽,也能講得繪聲繪色、頭頭是道。平時只顧埋頭吃飯的父母有時也會聽得上癮,猛然抬起頭問:“說說看,那個馬謖究竟有沒有被諸葛亮殺掉?”這便是講的效果——能達到吸引人、令人記住并長知識的結果。但前提是,你講的內容能吸引人。講評書的人是名家,有講述的技巧和能力,其語言功夫登峰造極。這樣的講述能力,是我們一般的語文老師所望塵莫及的——盡管我們也在修煉這樣的功力。因此,只靠講達成的效果是有限的,尤其是針對青少年。
講和練的結合往往是最有效率的。效率的解釋是單位時間內的成果。單看體育界、音樂界的冠軍、明星,無一不是在名師的引領下,善于聽講、勤于苦練而有所成就的。課堂教學也是這樣,只講不練,效果是有的,但效率不高;既講又練,講練結合,精講精練才是效率提高的保障。講得是否得法,練得是否適切,往往是效率高下的標志。反過來,效率低下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只講不練,或者是講得不得法、練得不適切造成的。教師講什么,給學生練什么,直接關系到高效課堂第二“效”,即效率之“效”。我們強調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團隊合作,就是因為教師個體往往不能夠充分保證講得科學、練得科學,因此我們要集眾人之智、發眾人之力來彌補這個缺陷。
然而,講和練就夠了嗎?還是以體育界、音樂界為例,那些成功人士,往往又是在講和練的基礎上,反復地學和想,反復揣摩,然后才產生了“效益”。此處,效益的解釋是效果與利益,效益更強調成果的品質,更強調在場的人、物有無共同收益。因此,學想講練結合才能促成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又往往充滿著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互通有無、教學相長,最終實現學生和老師素養的綜合提升。教師不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更何況即便有時燃燒了自己,也并沒能照亮別人;教師不是一桶水,用完了就沒了,而應是源頭活水。教育的過程就好像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力量在于喚醒,喚醒別人的同時也喚醒自己、提高自己,這才是課堂的效益。
只看效果不看效率,往往造成低效高耗;只看效率不看效益,往往造成高效低能,消耗的是師生的時光乃至生命,損害的不只是學生,還有老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曹勇軍直言了一個“慘烈”的現實:語文閱讀教育正在被“異化”。他犀利地稱這種瞄準應試而進行的閱讀是“測試性閱讀”,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偽閱讀”,盡管現代文閱讀題的“特殊功能”——“大量、快捷、低成本測試閱讀能力的一種手段”是有效率的。更荒謬的現狀是“不少老師自己都不讀書”。他曾問一些年輕教師是否讀過某些書,那些80后老師表情尷尬,只能不好意思地搖搖頭?!斑@些年輕老師可以被稱為‘做卷子長大的一代’?!辈苡萝娦稳莸?,“他們能做的就是捧著教材,把答案搬給學生。難怪很多學生鄙視語文課?!蹦阏f這樣能不造成教師的低能嗎?這是語文教師——恐怕也不僅僅是語文教師所面臨的無奈!
我想,只有從效果出發,追求效率,著眼效益,追求課堂教學的三境界,課堂教學才會真正實現人的培育,才能既重知識,又重能力;既重視思維品質,又重視人文素質;既關注學生的培育,又關注教師的成長,從而真正實現培育好“人”的目標,成為名副其實的好課堂。
語文教師提高個人修為,永不會晚。我還想以余映潮老師為例多說幾句。
1984年,35歲的余映潮開始發表文章。他從卡片中、從大量的資料分析中,發現教學論文有八種常用的寫作角度(深加工、厚加工、精加工、美加工、趣加工、新加工、聯加工、逆加工);發現幾十年內竟沒有人寫出“教例品評”方面的系列文章;發現幾十年內竟沒有人寫出教材研讀方面的系列文章;發現幾十年內竟沒有人寫出課堂教學藝術研究方面的系列文章。于是,他用了十余年時間進行艱苦的嘗試……他的寫作理念是:將一個點寫透,將一篇文章寫美,將一個系列寫新。他的系列論文,都是為一線的老師們寫的,以“可操作”為宗旨,以“例談式”為風格,幾乎不引用別人的資料。
1997年,他50歲的那一年,才開始去上示范課。他說,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能夠講課了,也許是寫了近百篇“教例品評”吧,也許是寫了近百篇課堂教學藝術方面的文章吧,也許是讀了數百篇有關教學設計的論文吧,總之,我是50歲開始學講課了。他不停地向自己挑戰,在過了50歲以后,他的課堂示范教學終于走出了荊州,在數千人注視著的大舞臺上,他“沙場秋點兵”。近幾年,他在全國幾十個省、市所進行的示范教學與學術演講均受到普遍的歡迎。
當然,在這個多元的時代,余老師也曾受到批判,特級教師的個人主張也不是毫無瑕疵的。然而,他們都是這個時代勇于思考、勇于實踐、站在教師隊伍前列的語文人。在追求語文課堂教學“三境界”的過程中,常常會重溫曾經向余映潮老師學習的若干個瞬間,內心對語文充滿了敬畏,對優秀語文教師的涌現充滿期待,對語文課堂的研究更覺得任重道遠。我真心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語文能又一次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