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濤
中非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雙方就有間接的商品交換和了解。公元7世紀,中非實現海上直接交往。唐宋元時期,中國的杜環(唐)和汪大淵(元13世紀)曾到過北非和東非,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在中國游歷和考察了3年。1405-1433年,明朝航海家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其中4次到達東非沿海。然而,大規模的直接交往還是始于上個世紀的60年代。
如果說西方同非洲的關系史是罪惡的殖民侵略和骯臟的奴隸販運史,那中國和非洲的關系史則是在白紙上繪制的一幅幅美麗的友好合作畫卷。
20世紀60年代,正當非洲“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浪潮洶涌澎湃之際,中國順應歷史潮流,堅決支持非洲國家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斗爭,在政治上、經濟上給予了非洲國家大量真誠的援助,爭取了人心,贏得了信任,凝聚了友誼,奠定了中非友好關系的牢固基礎。中國為非洲訓練了大批“自由戰士”,向他們提供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這些戰士后來成為了非洲爭取民族獨立的骨干力量,許多人在國家獨立后擔任了政府部長甚至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后來,在非洲國家發展經濟、建設國家的努力中,中國政府和人民在自己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勒緊褲腰帶”向非洲提供了大量無私的經濟援助,幫助非洲修建鐵路、公路、港口、水壩和許多會議大廈、體育場館、學校和醫院,樹立起一座座中非友誼的豐碑。特別是,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中國的專家們與非洲兄弟同甘共苦,在東非大裂谷和非洲原始森林中艱苦奮斗長達6年,修建出一條1800多公里的鐵路,64位中國專家為此付出生命。遍布非洲大陸的中國援非醫療隊的白衣使者們不怕苦、不怕臟、不知累,送醫送藥、救死扶傷、無私奉獻,在非洲老百姓心中刻下了對中國人的良好印象。中國對非洲的幫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中國堅持平等待人、尊重別國主權、不干涉內政、互利合作,誠實守信,同西方殖民方式形成鮮明對照。長期飽受殖民主義者奴役、摧殘和掠奪的非洲人民對中國和中國人產生了無限感激之情以及無比的崇敬和信任。一大批非洲國家的領導人,如恩克魯瑪、尼雷爾、卡翁達、莫迪博·凱塔、塞古·杜爾、達達赫、恩古瓦比、邦戈、布托弗利卡和努喬馬等成了中國的“鐵桿朋友”。他們了解中國、理解中國、信任中國和感激中國。非洲國家和人民總是在尋找投桃報李的機會。非洲朋友在國際斗爭中堅定地與中國站在一起。從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到一次次推翻西方人權反華提案,從一再挫敗臺灣“重返”聯合國圖謀,到中國在許多國際組織內的競選,從北京申辦奧運會到上海申辦世博會,都離不開非洲的鼎力支持。
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事實證明,我多一份投入,就會多一份回報。非洲人民把中國看成其可以信賴和患難與共的朋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遭受到無數的不公正的對待,從當初被封鎖、孤立、打擊到現在被“羨慕、妒忌、恨”。但我們可以體會到,真正理解和支持我們的是非洲朋友。關鍵時候,對我們好的是非洲兄弟,包括在奧運火炬的傳播中。2008年,中國經歷許多重大事件,非洲國家和人民,在臺灣、涉藏、北京奧運會等事關中國核心和重大利益問題上總是給我們有力支持。2008年5月,我國遭受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非洲自身并不富裕,但還是提供了寶貴援助。僅200萬人口的赤道幾內亞就捐贈了200萬美元,平均每人一美元,體現了中非純真的友誼。
在非洲人的眼里,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通過改革開放實現快速發展,對一直在苦苦探索發展道路的非洲來說,中國的經驗和發展方式值得借鑒。在非洲人的眼里,中國人勤勞、智慧、謙虛、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不強加于人,中國人是可信、可交的朋友。
近年來隨著中非政治和經濟關系的拓展,人員交流空前的密切和深入。中國在非洲的企業已達3000多家,在非洲的中國人可能也有數10萬,每年有15000多非洲人來華留學,雙方的游客每年都超過幾十萬人次,并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