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偉
開放的理念。首先是立法過程的開放性。在慈善法起草、審議過程中,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以及“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精神,立法者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書面征求意見、網上公開征求意見等多種形式,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其次是制度設計的開放性。現代慈善的發展趨勢是領域寬廣,人人可為。與此相適應,慈善法在制度設計上體現了開放性和包容性。以調整范圍為例,慈善法既調整慈善組織開展或者通過慈善組織開展的慈善活動,又調整沒有通過慈善組織開展的慈善活動,比如,直接資助貧困學生,直接向公益性非營利的學校、醫院、養老院捐錢捐物等。
務實的理念。首先是立足基本國情。牢牢把握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要求,對慈善法律制度作出規定,把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發展我國慈善事業的生動實踐作為立法基礎,適當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抄照搬。其次是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慈善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工作重點,把法律切實管用作為工作目標,從組織建設、行為規范、促進措施、監督管理等多方面,著力解決影響慈善事業發展的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增強慈善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創新的理念。一般而言,立法是實踐經驗的總結,通常具有滯后性。但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改革勢在必行,而且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這就要求立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根據新形勢新實踐,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正確處理立法與改革的關系,實現立法決策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相統一,更好地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