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
繼閩系房企融信以110.1億元總價斬獲上海靜安區地塊成為中國單價最高的土地而打破中國土地成交紀錄引起業界軒然大波不久,8月底招商蛇口和華僑城聯合體以310億元的總價拍得深圳新會展中心配套商業用地,全國土地最高成交總價的記錄再被刷新。
近一年來,全國許多城市逢“地”便搶,“地王”此起彼伏,前赴后繼,連綿不斷。毫無疑義,“地王”已經成為常態。
許多人認為,房企爭先恐后成為“地王”有其理性的思考。
一是大房企集中回流一二線城市。全國土地供應逐年緊缺、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指標持續下降、可供投資開發土地稀缺。
二是在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房企借錢的成本變得越發低廉,房企幾乎把風險都轉嫁給了金融機構,房企投資變成了無風險投資,地價多貴也不足為奇。于是,缺地不缺錢成了房企的共性。開發商如果不去拿地搶地,就要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局面。
三是目前房地產的利潤與收入遠高于一般行業,這些年各地房價總體呈現上漲態勢,利潤方面,即使增速下降,卻也是非常可觀的。以往那些敢于搶地甚至搶“地王”的房企都在規模上得到了很大提升,非但沒有出現破產的情況,有的甚至在市場低迷時,實現了彎道超車,一躍躋身龍頭房企行列。
“手有余糧,心中不慌”成為了房企的生存法則。不少因為地價上漲不敢搶地的企業卻錯過了擴張的機會,甚至一蹶不振。
但更多的人則是透過這貌似理性的背后,看到了“地王”背景下,樓市濃厚的賭性。
截至2015年底,2013年及以后成交的“地王”多數仍處于尚未銷售狀態,甚至有部分“地王”最終遭遇退地收回。
按照“地王”“面粉”貴過“面包”的態勢,未來2年房價需要上漲100%以上,這些“地王”才能上市解套。就目前情況來看,很難想象2年內房價會有如此表現。換言之,按照現在的市場水平,市場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地價成本。
不做“地王”可能失于保守,搶做“地王”又有可能失于冒進。于是,樓市分明已成為“賭場”,敢不敢做“地王”看的是房企的賭性,賭的是政策的變化、房價的漲跌,只是賭,沒有太多理性。
而當樓市成為賭場,我們除了擔憂還是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