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
最近一個時期經濟增長一直在持續的走軟和下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因為出口的大幅度下滑,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欲圖在短期之內把下滑的經濟拉上來。但是,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實際上對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應并沒有維持多長時間。
現在結構失衡問題突出表現在房地產過剩、杠桿率過高上,這幾個因素都和投資過度、信貸擴張過度有關系。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也要通過相關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調整才能解決。同時,還需要推進一些體制方面的改革。比如說貨幣政策,目前貨幣增長的速度并不利于解決去杠桿的問題。現在60%左右的杠桿率,給未來造成很大的金融風險,這個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未來的長期增長是缺乏保證的。
如果能夠切實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同時通過政策的調整來加快結構的再平衡,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應該還是有信心的。在改革結構再平衡、再加速進行的情況之下,未來有相當長的時期可以保持10—15年的中高速增長,但這個增長絕不是靠傳統的刺激政策實現的。如果我們能夠實現改革和結構再平衡目標,到2030年人均GDP可能超過2萬美元,我們有可能變為高收入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