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石

融信豪擲110.1億元成為“史上最強地王”的新聞一時間把這家閩系房企推至風口浪尖。大家紛紛開始揣測這家名不見經傳的房企是哪里來的底氣,竟和央企搶地?
誠然,一家年收入幾百億(2015年融信年收入尚不足300億元)的房企,一下子斥資110.1億元去拿一塊地,暫且不說這塊地樓面價高得令人咋舌,單是這筆資金所占年銷售額的比重(超過1/3),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2012年到2015年融信的資產負債率在港股40家地產公司中,始終高居榜首。就是這樣一家高負債率的房企,卻在拿地的態度上始終強勢,此前融信已在2016年斥資229.9億元先后拿下了13塊地,如今更是擊敗眾多強敵,成為滬上乃至全國的“地王”。融信的“底氣”到底從何而來?
翻看各種資料后,可以得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融信的融資能力很強并且渠道豐富。此次拿地后,有利于擴大其企業發展規模,而規模擴大的好處在于可以獲得投資方的青睞,以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融資能力強了,個別項目即便短期盈利情況不理想,也不會影響整體大局。
從拿地策略看,融信的動作印證了“誰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判斷。實際上,類似仁恒等企業也有積極拿地和補倉的需求,但實際上,融信最后殺出來,其實說明在拿地過程中也在不斷審視競爭對手的拿地策略。從很多企業的成長歷史來看,上海項目多,企業的成長性就高,這也源于上海房價有堅挺的上漲動力。對后市的積極預判,可謂融信的首要底氣。
從未來上海的土地市場來看,業內認為,房企如此瘋狂搶奪“地王”,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僧多粥少”。像上海這樣的世界級、國際大都市,土地供應持續下降導致城市土地稀缺,繁華地段的土地比黃金還難求。毫無疑問,未來房企在一線城市拿地的競爭更加激烈、更加兇猛,拼的不僅是人脈關系、融資能力,關鍵是現金流與變現能力。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上海如果不拿地,就只能退出上海去二線城市了。從這個角度看,作為一家想要以上海為重心發展的房企來講,融信此次抱有志在必得的決心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可謂融信的次要底氣。
最后,融信即使有再大的底氣,歸根結底還是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融信的錢從何而來,恐怕才是解釋底氣的根源。
資料顯示,2015年融信中國凈資產負債率247%,但資本成本在10.5%左右,均遠高于同類房企,其中,負息債務為163.7億元。而其上市的招股書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融信的凈資產負債率分別約為:170%、500%、1540%和640%。杠桿如此之高,這些杠桿資金到底從哪里來?
在2015年上半年之前,融信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信托和銀行貸款,利息并不低。但2015年下半年之后,持續走低的債券利率讓融信改變了“借錢”的方式。其通過低利率的債券市場獲取了巨額的資金。據統計,去年下半年以來,融信獲準在交易所發行的公司債券和私募債總額高達110億元。此外,融信還獲準發行購房尾款ABS8.8億元;在券商平臺還有“15融信01”“16融信01”等融資產品在售。
除了債券市場之外,銀行的授信也是融信杠桿資金的重要來源。例如,2014年11月,融信集團與中國平安銀行簽署《銀企戰略合作協議》,據此平安銀行首期將為融信雙杭城項目提供高達65億元的授信支持。當然,融信通過入股險資的方式,也是為了打通新的融資渠道。
凡此種種,都為融信鋪墊了強大的資金支持。低廉的資金給了房企充足的彈藥,沒有限制的舉債買地極大擴張了房企的拿地能力。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房地產繁榮周期的基礎上,一旦資金鏈條逆轉,房企自然面臨風險,而融信只是眾多高負債房企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