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道士名稱考

2016-11-10 09:27:46方廣锠
敦煌研究 2016年4期

方廣锠

內容摘要:考察了關于王道士名稱的6種原始資料后指出:王道士俗名王福琳,出家為道士后稱王園祿,逝世后按照道教習俗被稱為王園箓。至于目前最為流行的王圓箓,至今并未發現確鑿的文獻依據。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應將王道士稱作王園祿。

關鍵詞:王道士名稱;王福琳;王園祿;王園箓;王圓箓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4-0111-08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six kinds of first-hand materials about the titles of Taoist Priest Wang,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e was originally named Wang Fulin, was named Wang Yuanlu(王園祿)when he became a Taoist priest, and after his death was called Wang Yuanlu(王圓箓)according to Taoist custom. Wang Yuanlu(王圓箓)was the most popular name for him, though no exact textual evidence about this has been found so far.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plying with original forms of expression,”Taoist Priest Wang should be called by his original name of Wang Yuanlu(王園祿)

Keywords: name of Taoist Priest Wang; Wang Fulin; Wang Yuanlu; Wang Yuanlu

一 前 言

談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有一個人是回避不了的——王道士。藏經洞的發現與他有關,洞內文物的流散與他有關。但是,雖然時間相距才百年有余,藏經洞的發現與文物流散已經演變成若干個各說各話的故事。王道士逝于1931年,至今尚不足百年,但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似乎都有點模模糊糊。

王道士姓王,這一點沒有爭議。他的名稱是什么,流傳著各種不同的說法。學術界、社會上對他的稱呼,或作王圓箓、或作王園祿,乃至王圓祿、王園箓等,各有不同。上述四種稱呼還可以說是各有所據或淵源有自,但百度百科稱他“一作元錄”,就不知道依據何在了。30多年來,上述諸種名稱中,“王圓箓”這一稱呼似乎有越來越定于一尊的趨勢,但王圓箓這個名字,至今找不到可靠的文獻出處。目前流行的敦煌學相關論著,有些研究者所依據的原始資料中明明寫的是“園祿”或“園箓”,但他們的錄文卻會變成“圓箓”,或許就是受上述趨勢影響的緣故,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但也有研究者別出機杼,認為王道士應名法真,應稱作王法真。諸如此類,此不贅述。

本文擬考察目前能夠找到的與王道士姓名有關的六種原始資料,探討王道士的名稱到底是什么。

二 敦煌研究院所存原始資料五種

現保存于敦煌研究院、上面留有王道士姓名的原始資料,共計五種,為:

王道士在世時形成的三種:

(一)光緒三十二年(1906)所立,位于第16窟對面的《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記》;

(二)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書寫的三清宮匾額;

(三)清末王道士托人書寫的《催募經款草丹》底稿。

王道士故世后形成的二種:

(四)民國二十年(1931)王道士弟子所立《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

(五)民國二十五年(1936)所刻之《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原碑毀于1966年,現碑為2000年5月敦煌研究院重刻。

現按照年代先后,考察上述五種原始資料。

(一)光緒三十二年(1906)所立、位于敦煌研究院編號第16窟對面的《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記》,該碑共有文字18行,錄文如下,加行號:

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記/

三危為敦煌望山,其西麓有千佛洞。稽諸志乘,即古雷音寺,未詳剏始何代。梵宇立唐時殘碑,尚云“再修”。歷年邈遠,迄今/無考。但倚幽崖深谷間,疏巖鑿石,締造佛像萬計。或裝塑寶座,或繪畫懸壁,色相莊嚴,粲然妙善,足征西域當年修佛之/盛也。后經兵燹蹂躪,佛像屢遭毀廢,龕亦沙壓傾圯,梯級多斷,攀緣莫逮。千百載而下,追溯古跡,每足動人感慨之思。然/興者不廢,廢者復興,尤存乎其人而已。

丁酉之歲,邑從九[品]戴君奉鈺倡首續修,聚眾善之貲力,營艱大之工程,左提右挈,/其運意為獨摯矣!始構大雄之殿,繼興大士之宮。疇昔荒剎蕭索,不蔽風雨,今則洞宇崢嶸,觀瞻輒資景仰。茍非竭誠補/葺,即閱五、六年,殊難告厥蕆功。而鄂省羽流園祿,又能宏樂善之心,不辭勞瘁,不避星霜,旋睹迤北佛洞寂寥,多為流沙/所淹沒,因設愿披沙開洞。庚子孟夏,新開洞壁偏北,復掘得復洞,內藏釋典充宇,銅佛盈座。側有碑云唐大中五年,沙門/洪立。參考正史,建中二年沙州淪陷吐蕃后,逾七十年,刺史張公義潮正于大中五年以瓜沙等十一州收復歸唐。/遂改沙州為歸義軍,以義潮作節度使。由大中而至于今,且千有余歲。是園祿孤志劈畫,吾鄉人眾創見千歲遺藴之物,/亦甚異。

已,園祿測度藏經佛龕,結造三層樓。仍屬戴君奉鈺,提倡而振作之,廟貌煥乎維新。功既竣,請余援筆而付剞劂。/謹略述其梗概。若夫潤色鴻業,可大可久。更于繼起,有厚望焉!是為記。/

敕授文林郎、候銓試用知縣、丁酉科選拔聯捷舉人郭璘謹撰并書。/

例授登仕佐郎、吏部候選巡政廳、從九品、經理社首戴奉鈺督修。/

例授修職郎、吏部注冊即選儒學訓導、歲貢生、社首習登瀛監修。/

例授修職郎、吏部注冊候選儒學訓導、附貢生、社首馬育江監修。/

經理社首戴號公:陳正言,楊春洲、殷善言、戴化勛、胡從義,住持王園祿,徒:王明發、趙明裕同修。/

大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柔兆敦牂孟夏之月上浣轂且立。/

在該《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記》中,王道士名稱四見,前三處均為“園祿”,最后的署名為“住持王園祿”。

該碑立于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亦即藏經洞發現后六年。按照該碑載述,王道士當時以“王園祿”這一姓名在敦煌活動的。

(二)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書寫的三清宮匾額,共有文字三行,錄文如下,加行號:

楚北云游沐浴住持王園祿,弟子【趙明裕/姚明善】創修。/

三 清 宮/

光緒戊申年蕤賓月新修郭維德

學書。/

說明:錄文中用“【】”括注者,為雙行小字。以下錄文同。

戊申年為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在該匾額中,王道士的署名與《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記》相同,亦為“住持王園祿”。

(三)王道士托人書寫的《催募經款草丹》(擬)底稿,共有文字25行,錄文如下(保留行款,加行號):

道末湖北麻城縣人,現敦煌千佛洞住持王園祿敬叩/

伏附,叩懇/

天恩活佛寶臺座下:敬稟者,茲有甘肅省敦煌古郡,迤/

郡東南方,距城四十里,舊有/

千佛洞,古名皇慶寺。其洞在石山之側,內有石/

佛、石洞、泥塑佛像,俱有萬萬之像。惟/

先朝唐、宋重修碑跡為證。至本朝/

光緒皇帝年內,因貧道游方至敦,參拜/

佛宇,近視洞像破燬不堪,系先年賊匪燒損。/

貧道誓愿募化,補修為念。至[光緒]貳拾六年五月/

貳拾陸日清晨,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烈(裂)一縫。/

貧道同工人用鋤挖之,欣出閃/

佛洞一所,內有石碑一個,上刻大中五年國/

號,上載“大德悟真”名諱,系三教之尊,大法師。/

內藏古經數萬卷,上注繙繹(翻譯)經,中印度經、《蓮花/

經》、《涅槃經》、《多心經》,其經名種頗多。於[光緒]叄拾【三、四】/

年,有法國游歷學士貝大人,諱希和,又有陰(英)/

國教育大臣司大人,諱代諾,二公至敦煌,親至/

千佛洞,請去佛經萬卷。異日復蒙/

天恩,賜銀壹萬兩。近聞其名,而未得其款。以/

將佛工不得成就。區區小縣,屢年募化,至今/

剏修寺院、以及補塑佛像、重修樓殿等項/

費用,過銀貳萬有餘。緣為經款,叩懇/

青天佛祖電鑒。特修草丹上達,肅此。/

謹稟。/

說明:該錄文中“道末”、“住持”、“貧道”均用小字示謙。為避排版不便,不特意標示。

該《催募經款草丹》(擬)書寫年月不詳,或云其對象為蒙古王爺,或云其對象為清政府,筆者贊同后者,理由另述。誠如是,則其書寫年代,應為敦煌遺書押運進京以后的1910年5月以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以前。在該《催募經款草丹》(擬)中,王道士依然自稱“住持王園祿”。

總結上述三種原始資料,王道士生前在敦煌活動時,均自稱“王園祿”。

下面是王道士故世后形成的原始資料二種:

(四)民國二十年(1931)王道士弟子所立《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共有文字14行,錄文如下,加行號:

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

民國廿年古七月卅日為吾師王法真仙游之百日,門弟子咸愿碑記行略。請命紳/耆,眾皆曰:“可。”何幸如之!夫吾師姓王氏,名園箓,湖北麻城縣人也。風骨飄然,嘗有出世/之想。嗣以麻城連年荒旱,逃之四方,歷盡魔劫,灰心名利。至酒泉,以盛道道行高/潔,稽首受戒,孳孳修煉。迨后云游敦煌,縱覽名勝。登三危之名山,見千佛之古洞,乃/慨然曰:“西方極樂世界,其在斯乎!”于是建修太清宮,以為樓鶴伏龍之所。又復苦口/勸募,急力經營。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此光緒廿五年五/月廿五日事也。嗚呼!以石室之秘錄,千百年而出現,宜乎價重連城,名馳中外也。觀/其改建三層樓、古漢橋以及補葺大小佛洞,積卅余年之功果,費廿多萬之募資,佛/像于焉莊嚴,洞宇于焉燦爛。神靈有感,人民受福矣!惟五層佛樓,規模粗具,尚未觀/厥成功。陸前縣長嘉其功德,委為道會司以褒揚之。令(今)者,羽輪雖渺,道笵常存;樹木/墾田,成績卓著。道家之香火可繼,門徒之修持有資。實足以垂不朽而登道岸矣!夫/何必絕食練形,而后為之飛升哉。

千佛洞太清宮徒【子趙明玉、孫方至福】稽首謹志。/

作為墓志,該碑可供研究處甚多。如王道士籍貫、藏經洞發現的具體時間、方法等等。這些問題擬另文論述。就王道士名稱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在徒子徒孫為王道士所立的這塊墓碑中,稱已逝世的王道士為:“吾師姓王氏,名園箓。”即由生前的“王園祿”改為“王園箓”。原姓名中的第二個字“園”字,未作改動;第三個字,“功名利祿”之“祿”,改為道教“符箓”之“箓”。這是我們目前所見資料中,“園箓”之名首次出現者。同時,王道士弟子的姓名,也從三清宮匾額的“趙明裕”改為“趙明玉”。即第二個字也未改動,第三個字由“富裕”之“裕”,改為“玉石”之“玉”。“箓”字無疑有著濃重的道教色彩,“玉”亦向為道教所珍重,為服食之餌、佩戴裝飾品乃至法事所用之法器。師徒兩人,每人姓名三字,被改動的均為最后一字。

樊光春先生認為:“王圓箓本名原作園祿,見于《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記》、三清宮匾額及《王道士催募經款草丹》等三個王圓箓在世時使用的名字,而在碑文中(指《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方按)改為圓箓;其弟子趙明裕亦改為明玉。此類現象在道教典籍、碑文中并不鮮見。”[1]樊光春先生研究道教,他指出道士名稱在道教典籍、碑文中出現改換“并不鮮見”。這一觀點值得重視。但他說《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中王道士的名字為“王圓箓”,乃誤錄碑文,因碑文中實為“王園箓”。

榮新江、沙武田兩位先生依據《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主張王道士應名“法真”[2-3]。但樊光春先生不贊同這一說法,指出:“‘法真是其弟子對他的尊稱,意為法師和真人。”[1]我認為樊光春先生的觀點是正確的。

(五)民國二十五年(1936)所刻之《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原碑毀于1966年,2000年5月敦煌研究院重刻。共有文字21行,錄文如下,前15行加行號:

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

我國佛跡之最巨者有三:山西云崗石窟、河南龍門造像、敦煌千佛洞是也。要以千佛洞為最/古。

千佛洞,古名“三界寺”,或稱“皇慶寺”,又名“莫高窟”。建始年代,久莫能考。傾見徐松《水道記》載李/懷讓《重建莫高窟碑》:“莫高窟者,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于僔窟,更即營造。伽藍之起,實濫觴于二僧。后有刺史建平/公、東陽王等各造一大窟。而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五代及元,皆有營造。”【見余《敦煌外史·千佛洞各洞號內容圖考》】。秦建元/二年,即公元三六六年,晉廢帝太和元年,距今一千五百六十余年矣。

大佛一尊,全身盡山,高/十八丈。年久山圮,法相暴露。光緒二十四年,商民戴奉鈺建樓五層以居之,而材木細小,逾十/余年傾欹。道人王圓箓重修,歷經十數年未成。民國十六年,商號德興恒慨施千元。號東劉驥/德(子和)、農民王鳳智、王章首承建筑之任。年余,以工巨難任,中途告退。十七年,子和復邀邑紳/張盤銘(滌吾)、農耆朱璇(次山)、僧會司易昌恕,集合官紳農商各界,發愿復修,矢叨必成。惟工程浩大,克期不能藏事,逐年勸募,為續修之計。起民國戊辰,至乙亥,八易春秋,用金一萬二千余/元,而工程/鞏固,巍峨壯觀,亦回出尋常之外也。

是役也,子和、滌吾、次山統籌一是,兼任集募;商/號德興恒司會計、出納;易昌恕兼理工程;故能一勞永固也。功既成,子和、次山告余曰:“愿為之/記。”余亦嘉子和、次山諸君子之實心好善,觔于趨事也。故記之。/

經理督工人:張盤銘王伯元李生茂劉朱永鎮朱璿胡瀛王鳳智劉驥德李生枝王永柄王章。

上寺 易昌恕。

中寺 住持 王覺靜。

下寺 方智敷。

木工 張和尚方會堂。

刻石陸震漥。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清和[月*上]浣邑人少卿

呂鐘選書并篆額。

此碑毀于一九六六年。敦煌研究院于公元二○○○年五月重刻。

說明:

1. 前15行加行號。第16行起因書寫格式的關系,為避文繁,按照內容錄文,不加行號。

2. 新加標點,并對原文之引文標點有修訂。

該重刻碑中有“道人王圓箓”云云,如該重刻碑內容正確無誤。則該碑是現知最早見有“王圓箓”之名的碑銘。但如碑文末尾所述,該碑毀于1966年,現碑為2000年重刻。現該碑用字,繁體字、簡體字混雜。如全碑所用為繁體字,但出現“后”、“余”等簡體字。有些行文顯然有誤,如:“克期不能藏事”,應為“克期不能蕆事”;“回出尋常之外”,似應為“迴出尋常之外”;“易昌恕兼理工程”,下文李永寧先生之錄文作“而昌恕兼理工程”;又,“觔于趨事”,下文李永寧先生之錄文作“觔勤於趨事”;李永寧先生錄文與重刻碑文的差異,兩者必有一誤。如此等等,難免讓人對該2000年重刻碑文的正確性產生疑問。

據李永寧先生1982年發表的《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問題(二)》稱,該碑“目前僅存原碑抄文,但抄文中脫字頗多,因原碎已毀,核校無據”[4]。下面是李永寧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問題(二)》中依據殘缺的抄本復原的本碑錄文:

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

我國佛跡之最巨者有三:山西云崗石窟,河南龍門造像,敦煌千佛洞是也。

要以千佛洞為最古。千佛洞,古名三界寺,或稱皇慶寺,又名莫高窟。建始年

代久莫能考。傾見徐松《水道記》載李懷讓重建莫高窟碑:“莫高窟者,秦建元

二年,有沙門樂僔,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

從東屆此,又于僔窟更即營造。伽藍之起,實濫觴于二僧。后有刺史建平公,

東陽王, 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五代及元,皆有營造,見余敦煌外史千佛

秦建二元

洞各洞號內容圖改

年,即公元三六六年,晉廢帝太和元年,距今一千五百六十余年矣。大佛一

尊,余身盡山,高十八丈,年久山圮,法相暴露。光緒二十四年,商民戴奉鈺建

未成。民國十六年,商號德興恒慨施千元,號東劉驥德,子和,農民王鳳智、王

章首承建筑之任。年余,以工巨難任,中途告退。十七年,子和復邀邑紳張盤

銘,滌吾,農耆朱璇、次山,僧會司易昌恕,集合官紳農商各界,發愿復修,矢叨

必成。惟工程浩大,克期不能藏事,逐年勸募,為續修之計。起民國戊辰,至乙

亥,八易春秋,用金一萬二千余元。而工程鞏固,巍峨壯觀,亦回出尋常之外

也。是役也,子和、滌吾、次山統籌壹是,兼任集募,商號德興恒司會計出納。而

昌恕兼理工程,故能一勞永固也。功既成,子和、次山告余曰:愿為之記。余亦

嘉子和、次山諸君子之實心好善,觔勤於趨事也,故記之。

經理督工人張盤銘 王伯元 李生茂 劉 銊

朱永鎮 朱璿 胡瀛 王鳳智

劉驥德 李生枝 王永柄

王章

上寺 易昌恕 張和尚

中寺 住持 王覺靜 刻石 陸震洼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清和[月*上]浣邑人

少卿呂鐘撰書并篆額

說明:

1. 行號、標點,一仍原錄文照錄。

2. 此錄文第23行“住持”、“刻石”均用小字。為避排版不便,不特意標示。

將李永寧先生1982年的錄文與敦煌研究院2000年的重刻碑兩相比較,且不論文字、行款的差異,就本文研究的主題而言,李永寧先生錄文中無“道人王圓箓”這五個字。但是,李永寧先生在錄文后的“碑文所及問題略述”中提到:

這次重建根據本碑所記,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這次工程全部重修,歷時五、六年。但因“材木細小,逾十余年傾欹。”其后道士王圓箓又謀重修……[4]

李永寧先生在“碑文所及問題略述”提及的“材木細小,逾十余年傾欹”云云,是他自己的錄文中沒有,但在2000年重刻碑中卻予以保存的文字。由此看來,李永寧先生的上述錄文似有脫漏,脫漏了對本文來說關鍵的“道人王圓箓”或“道士王圓箓”云云。因此,我們應該承認,敦煌研究院2000年重刻碑之“道人王圓箓重修,歷經十數年未成”云云并非空穴來風,應有出處。但現在的疑問是:

第一,重刻碑文中的“道人王圓箓”出處的原始資料到底何在?

第二,該原始資料中王道士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是王園箓?還是王圓箓?如前所述,30多年來,關于王道士的各種名稱中,王圓箓這一稱呼似乎有定于一尊的趨勢。目前流行的敦煌學相關論著,不少研究者所依據的原始資料中明明寫的是“園祿”或“園箓”,但他們的錄文卻會變成“圓箓”,這很可能就是受上述趨勢影響的緣故。那么,2000年重刻的這塊碑,會不會也因為受到流行趨勢的影響而改動了王道士的名字呢?

疑問僅僅是疑問,在此需要考察2000年是如何重新復原上述重刻碑之文字的。在完成這一考察以前,我認為2000年重刻碑中王道士的名稱確有出處,但目前很難以斷定重刻碑上這一名稱的表述是否正確無誤,是否保持了該碑1966年被毀以前的原貌。如上所述,該重刻碑的行文顯然有誤,這加重了筆者對重刻碑中王道士名稱是否正確的疑慮。故本文暫不將該重刻碑作為探討王道士名稱的依據。

綜上,敦煌研究院現存關于王道士名字的原始資料5種。前3種為王道士生前的資料,其名字均為“園祿”。第4種為他死后徒子徒孫所立的《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其名字被改為“園箓”。至于第5種民國二十五年(1936)所刻之《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因其已毀于1966年,而2000年的重刻碑是否保持原樣難以斷定,故本文暫且不將它作為探討王道士名稱的依據。

依據上述探討,我們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結論:王道士生前在敦煌的活動,均用“王園祿”;死后徒子徒孫將其名字改為“園箓”。

三 日本龍谷大學所存原始資料一種

10年前,日本龍谷大學校長上山大峻先生來京,贈送筆者兩號該校所藏敦煌遺書圖版的復印件。其中一號遺書原為禿氏祐祥所得,后捐贈龍谷大學,縫綴裝,抄寫多個禪宗文獻。封面第一個半頁有文字3行,上有墨筆“平(貧)道王園祿法師福琳”云云2行,另1行為首題;末尾也有相應文字1行。當時因未能考察原件,無法確定真偽,故該資料一直壓在筆者手頭,沒有公布。2012年,筆者在時任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館長木田知生先生的幫助下考察了該遺書原件;2014年,再次考察并著錄了該件敦煌遺書。確認該號為歸義軍時期的敦煌遺書,并確認“平(貧)道王園祿法師福琳”云云為王道士加筆所書。今將封面、末尾王道士所書的3行文字錄文如下(圖1、圖2):

[封面錄文]

大唐高祖皇帝主國功萬萬年立。/

三千玉[未*且](祖)【平(貧)道】王園祿法師福琳呈(乘)佛道在(再)來在(再)來立位。/

[末尾錄文]

西天竺國沙門王 園 在(再)[末+一](來)。/

3行文字中,末尾的“西天竺國沙門”6字墨色與下“王園在(再)[末+一](來)”墨色有異。其余封面、末尾文字筆跡相同,墨色相同,應為同一人所寫。從書法角度看,這些字與該縫綴裝正文的文字相比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正文中文字的筆跡雖然書法功力一般,但相對于這些字來說,明顯屬于日常經常使用毛筆寫字的人所寫。體現在書法上,每個字的間架結構更端正一些,用筆亦更熟練、隨意,有些字連筆書寫。而這些字的書法基礎顯然較差,屬于那種日常較少用毛筆寫字,雖然一筆一劃地用心書寫,但依然不如正文中的字體結構比較端正和用筆比較熟練。

這些文字是何人所寫?我認為就是王道士,亦即此處所留乃王道士親筆手跡。理由如下:

這些文字,包含了兩項不同的內容:

第一,封面第一行文字,乃為大唐皇帝所立的功德牌位所寫的文字草稿。

這種牌位,在佛典中出現在明朝以后。所以,不可能是敦煌遺書上的原物。至今為止,我們也沒有在任何一號敦煌遺書上發現過類似的表述。所以,這一行文字無疑是藏經洞開啟以后,收藏該號文書的收藏者所寫。由于這一行文字與第二行文字為同一人書寫,所以,書寫者自然指向王道士。

王道士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功德牌位。我們難以推測王道士的動機。但不妨這樣假設: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洞中有唐代大中年間石碑,且當時的人一般都認為洞中所藏均為唐人寫經。作為一個虔敬的宗教徒,王道士感念唐代皇帝,于是擬立此功德牌位。

第二,封面第二行文字,很顯然是王道士為自己所立發愿牌位的草稿。

首四字“三千玉祖”似為封號,應如何確切解釋這一封號,可以再研究。筆者對道教所知有限,不知道道教是否有自稱封號的儀軌。

下面的“平(貧)道”兩字只能是王道士自稱,不可能有其他任何解釋。“王園祿”三字,與前述王道士在世時所用的姓名完全相同,說明這些文字的書寫時間為王道士生前。至于“福琳”兩字,按照牌位的書寫格式,只能是“王園祿”的又一個名字,也不可有其他任何解釋。如果我們承認“園祿”是王道士出家以后的法號,則邏輯的結論就是:“福琳”兩字是王道士出家以前的俗名。

中國人傳統有姓,有名。略有地位的人士,又有字。姓為氏族所出。“名”為父母所起,一般僅用于正式場合。平時則以字行。友朋稱呼,均用字,以示尊重。封面第二行文字既然用于牌位,應該是王道士自己的“名”,不可能是他的“字”。

又,這行字寫在這樣一本敦煌遺書的封面上,應為牌位的草稿。因此,它應該出于王道士本人之手,從這一點講,“福琳”也應該是“名”而不可能是“字”,因為中國傳統沒有自稱“字”的規矩。

綜上所述,我判斷第二行所寫的牌位文字應該是王道士親筆所寫。由于上述錄文中文字相同,所以這些字全部都是王道士親筆。當然,這依然是一個假設。我們不知道敦煌研究院是否收藏有王道士手跡,或在敦煌莫高窟何處可能留存有王道士的手跡。希望能夠發現確認為王道士手跡的文字,以徹底解決上述假設。

令人感興趣的是王道士在這一牌位上所發之愿的內容,竟然為:“呈(乘)佛道在(再)來在(再)來。”在該縫綴裝末尾又強調希望自己“再來”。亦即希望佛祖(以及道教祖師?)保佑他下輩子輪回轉世,再來莫高窟。聯系王道士到莫高窟以后,以修繕千佛洞為己任,但辛苦困頓多年,一直未能最終達成目標。莫非這位虔誠的宗教徒希望下輩子投胎,再到莫高窟,重修千佛洞,完成此世沒有完成的事業?

吳芳思暨馬克·伯納德合著《金剛經——全世界紀年最早的印本書籍》載:

據斯坦因的看法,蔣是恪盡職守的。蔣曾經頗費周折地努力勸說王園祿:把這些收藏運往英國一個有學問的地方,肯定是佛陀和羅漢們都會交口稱贊的虔誠善舉。他還盡力主張:如果王園祿覺得敦煌太熱的話,可以用那筆我已經準備好的錢(我暗示會付40個馬蹄銀,約合5000盧比。如果有必要,我會給他兩倍于這個數目的錢,這無論如何是超出我認可的經費了),回老家過清閑日子……他的另一個主意是:為了讓王消除所有的顧忌和憂慮,王也可以將這筆錢悉數用于寺廟。如果這樣做,等將這些寺廟修葺好后,他仍然可以將他后來得到的布施、連同其它所有為人所知和不為人知的布施都歸為己有。但所有這些辦法對王園祿皆不奏效。王園祿非但沒有同意,反而把一些文書包裹又搬回了那個“幾個世紀以來陰暗幽閉的囚室”。

也就是說,當斯坦因用錢財誘惑王道士交出藏經洞文物時,王道士斷然拒絕。但當斯坦因提出為幫助王道士修復莫高窟布施4個馬蹄銀(此數量僅為他此前提出收購敦煌遺書價值的十分之一時),王道士卻接受了他的布施,作為回報,將部分敦煌遺書作為禮物送給斯坦因讓他帶回印度供人研究。由此,可以看到王道士對修復莫高窟是如何地執著。這對污蔑王道士貪財而出賣國寶的人是一個極大的反諷。也為我們理解王道士的“呈(乘)佛道在(再)來在(再)來”這一愿心提供了注腳。

龍谷大學所藏的這一敦煌遺書為我們研究王道士的名字、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看來,王道士出家以前的俗名,應為“王福琳”。

四 結 語

以上考察了六種與王道士姓名有關的原始資料。我認為大體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王道士俗名“王福琳”,出家為道士后稱“王園祿”,逝世后按照道教習俗,被稱為“王園箓”。至于目前最為流行的“王圓箓”,至今并未發現確鑿的文獻依據,很可能是從“王園箓”一名所化出。以“圓”改“園”,以示“圓滿”。

我認為,在新的證據推翻本文結論前,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今后應該將王道士稱作“王園祿”。

參考文獻:

[1]樊光春.敦煌道士王圓箓評傳[J].中國道教,2008(5).

[2]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沙武田.藏經洞史話[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問題(二)[J].敦煌研究,198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在线国产毛片| 日本国产在线|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日本视频91|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成人在线综合|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久操中文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91高跟丝袜| 久草视频中文|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福利拍拍拍|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嫩草在线视频| 青青青草国产| 免费欧美一级|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91系列在线观看|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欧亚日韩Av|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毛片基地视频|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福利在线不卡|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婷婷六月综合网| 亚洲天堂.com|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AV毛片| 日本a∨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