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文祥 何天承


摘 要:本文通過對生態型城市道路的綠化類型、功能、存在的問題等情況的分析,以實例介紹了湖州市三環北路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施工的特點和效果,對生態型城市,提出了道路景觀綠化的作用和要求。
關鍵詞:生態型城市; 道路綠化; 景觀; 效果
1.生態型城市道路的形成、類型、功能
1.1生態型城市道路的形成
道路綠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朝代的更替,道路綠化景觀不斷豐富,栽樹不僅給道路增加了園林景觀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給城市帶來了美觀。目前生態型城市發展要求,城市道路也是生態型的,不僅具有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城市綠化景觀效果,而且還要增加文化景觀、自然生態等元素,使城市的道路景觀越來越受到青睞。
1.2城市生態型道路的主要類型與功能
城市道路由于用地的限制和功能不同,產生了四種類型。即一板兩帶式、兩板三帶式、三板四帶式、四板五帶式。但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環境,凈化空氣、防減噪聲、調節氣候等功能,還具有遮陽、降溫等效果。在道路交通方向,綠化還可用來分隔與組織交通,誘導視線并增加行車安全[2]。
2.城市生態型道路普遍存在的問題
城市生態型道路景觀,雖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歸納如下:
2.1重展示、輕功能
只重外觀,規劃中過分強調道路綠化景觀的形式,例如以寬大為優,以奢華為美,以構圖為手段。把豪華當景觀,把氣勢當形象,使道路華而不實。卻忽視或弱化道路交通功能和人的便捷性要求。
2.2重個性、輕關系
只考慮道路紅線范圍內的設計,忽視道路與不同性質用地的關系,比如城鄉差別以及城市居住、行政與商業對建筑后退紅線都有不同要求,以及道路周邊不同的用地性質對道路功能和組成要素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2.3重綠化、輕設施
把道路景觀規劃誤認為綠化或綠地規劃,忽視道路綠化與道路內及周邊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關系以及設施本身的規劃建設和在道路中的角色與地位。例如綠化與地下管線的關系及其埋深的影響、道路中人行天橋、地鐵站、地下通道、變電設施的安排原則與布局方式等都不被考慮。
2.4重線形、輕節點
只考慮規劃道路本身的線形景觀,缺少與之相交口銜接的研究,相互規劃不重視節點設計,往往在規劃形成空洞。例如道路平、立交叉口,廣場節點等。
2.5重表面、輕內涵
忽視道路景觀各要素的聯系,缺乏全面、科學、生態化的設計理念,在要素的安排上不考慮地方性和季節性要求。例如把很好的自然環境改造,去做人工綠地等,既增加維護成本又破壞了生態。在北方使用南方的樹種等等;在總體氣氛的塑造中不研究地方文化的背景,張冠李戴,東抄西借等。
3.城市生態型道路的特點
城市生態型道路的設計原則:一是巧妙地把自然景觀、綠化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二是通過巧妙地構思,樹立城市景觀形象,體現地方特色。三是具有獨特地綠化景觀效果,并體現節約型園林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3.1結構的合理性
結構的合理性包括綠地空間結構的合理性以及生態系統結構的合理性。
3.2功能的全面性
自然生態型綠化設計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景觀設計或生態設計,其最終目的以營造一個人、建筑、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生活和諧共處的環境,因此設計時應該考慮滿足游憩、休閑、生態、不同人群的需要、動物和植物的需要等多樣化的功能。
3.3關系的協調性
自然生態型綠化設計不僅僅考慮景觀的功能與形式,更應該協調所有設計要素的關系。包括植物種類間、植物與水體、地形以及周邊環境的關系,營造一種和諧的城市景觀。
3.4植物配置的生態性
自然生態型綠化設計首先必須從植物選材與配置上入手。設計師應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根據立地條件合理選擇植物品種。植物配置以及群落的營造應遵循互惠共生的原則,從植物的形態、色彩、質地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慮,形成異質性強,多層次,立體化的多樣性植物景觀。
3.5景觀的多樣性
設計中追求綠化景觀完全融合到自然環境中,其層次變化,并非是喬木、灌木的簡單組合,也并非是各種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地簡單排列在公路的兩旁、而是更注重自然界大范圍內的綠化空間,以體現自然界植物生長特性。
3.6管養的自然性
養護管理是確保設計效果以及體現生態效應最關鍵的一環。自然生態型綠化設計不僅僅考慮平面布局與三維的景觀效果,還應該考慮如何減少養護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蟲害的防治等多方面的控制。
4.湖州市三環北路城市生態型道路隔離帶、橋梁及節點區域景觀的特點
湖州市三環北路全長5.5公里,西起太湖路,東至申蘇浙皖高速公路湖州段連接線。道路設計等級為雙向六車道的一級公路。其中中央隔離帶寬10m,主車道寬12.25m,機非隔離帶寬2.5m,兩側綠地各寬10m。道路綠化面積約16.25萬平方米,綠地率38.2%。
三環北路設計時就考慮這是一條林溪相間型的綠化景觀。由于三環北路跨越小梅港、長兜港和大錢港等河流,有相對開闊的水面。中間隔離帶和兩側綠化帶寬度各在10米,適當堆造緩坡。經植物高低、色彩及不同特征的配套組合,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景觀空間開閉有度,呈現出靜寂的林蔭風光。林冠線與城市背景融合,高低錯落,起伏有度,虛實相合,升合有致,使路內外的景觀相互融合。
三環北路的特點是構圖簡潔有序,線條流暢,整體性、導向性、圖案性明顯。植物的色、香、姿、靜搭配合理,達到最佳滯塵、降溫、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
4.1綠化隔離帶是道路景觀中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三環北路以活潑、柔美流暢曲線分割帶狀空間,具有明顯的趨間性與動感性。采用大喬木、開花小喬木和灌木齊植的形式,形成整齊、規則和大氣的氛圍。(見附圖一)
主要植物材料:上層—香樟、合歡、銀杏、杜英
中層—櫻花、海濱木槿、小桂花、小紅楓
下層—杜鵑、金葉女貞、書帶草
4.2路基兩側綠化景觀
沿路基兩側綠地布置疏密有致,植物種植重視間距問題,使過路行人有機會欣賞沿路水鄉風光,齊灌木以成片 的形式,采用間隔交替栽植,雙面調節司機的視覺疲勞,經過兩側綠化景觀的營造,起到了吸塵防噪、凈化空氣的作用。
根據節約園林和現狀的實際,兩側綠化景觀豎向采用留1米寬水溝寬度結合1:2的邊坡放坡形式。綠地邊界采用排水溝與外圍分割。
主要植物材料:上層—無患子、黃山欒樹、馬褂木、小香樟、女貞、垂柳
中層—紅梗木、夾竹桃、紅葉李、紫荊
下層—豐花月季、火棘、書帶草等
4.3橋梁區綠化景觀
橋體區域采用懸掛及垂直綠化的方式柔化整個道路空間,橋下綠化采用在人的視線區域范圍布置地被及小灌木,布局強調整體性與圖案化,植物多選用耐蔭類品種。
主要植物材料:蜀檜、八角金盤、桃葉珊瑚、金葉女貞、海桐球、迎春等。
4.4交叉口綠化景觀特點
交叉口綠化景觀為道路綠化景觀空間的主景區區域。在確保與帶狀綠化景觀及路基兩側綠化景觀風格統一的前提下,突出交叉口區域的景觀特色。以營造出一個特殊的、與眾不同的視覺空間,并使來往車輛在叉口區得到安全提示。
太湖路立交叉口區綠化景觀以抽象的浪花狀構圖為特點,意喻湖州水鄉的文化特色,通過常綠、落葉及開花喬灌木的合理搭配,借以烘托繁榮的氣氛。整個構圖簡潔、大氣,與道路整體景觀相呼應。(見附圖二)
5.結語
作為一個生態型城市,要有優美的城市環境,城市的道路必須也是生態型的,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涵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現代化城市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道路綠化不僅具有景觀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的市政基礎設施,運用植物生態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循環的根本出路。建設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為城市居民營造出一條健康、舒適、愜意的道路綠化景觀。最終實現自然生態、節能型的園林道路景觀,解決人與生態氣候之間的矛盾,可為我們子孫后代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