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偉
[摘要]苗族“祭祖”活動源于苗族祖先崇拜。在云南省昌寧縣耈街鄉,苗族祭祖活動十分盛行。本文從耈街鄉苗族“祭祖”中的貢品、儀式、祭詞、禁忌等幾個方面論述該地區苗族的祭祖活動,同時簡要評析了苗族祭祖活動中的相關文化事象。
[關鍵詞]耈街鄉 苗族 祭祖活動 探析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053-02
云南省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位于昌寧縣縣城東北部,地處保山、大理、臨滄三地州結合部,東與本縣珠街鄉接壤,南與臨滄市鳳慶縣詩禮鄉山水相連,西與本縣漭水鄉隔江相望,北與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水泄鄉毗鄰。2012年全鄉總人口23110人,漢族18081人,占78%,少數民族5029人,占22%,其中彝族3832人,占總人口的17%;苗族1100人,占總人口的5%。苗族主要分布在境內的打平村和土皮村,大部分聚族而居,很少的一部分與其他民族雜居。
一、苗族“祭祖”活動概況
苗族是一個崇拜祖先的民族,祭祖是當地苗族人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適逢節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祖,婚喪嫁娶必定祭祖,大災大難也離不開祭祖,這是苗族祭祖最為重要的特點。每個家族每年都會舉行一次較為隆重的“祭祖”活動,人們稱之為“退口舌”或“收火星”,本文主要論述家庭式的祭祖活動。
二、“祭祖”中的貢品、儀式、祭詞和禁忌
如上所述,苗族人是如此的重視“祭祖”,那么當地苗族人是如何祭祖的呢?以下內容將從祭祖中的貢品、儀式、祭詞和禁忌等作逐一論述。
(一)“祭祖”中的貢品
在祭祖活動中,祭祀的貢品是要精心準備的。通常苗族人以雞肉、豬肉、米飯、酒和香紙作為祭祀的貢品。這些貢品都要在祭祀開始之前就準備好,一般來說,家里的女性需要準備雞肉、豬肉和米飯,而男性則準備香紙和酒。雖然貢品的數量不多,也不顯復雜,但準備的過程無疑是莊重的,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會在禁忌部分進行論述。
(二)“祭祖”的儀式和祭詞
在家庭式的祭祖活動中,輩分最高的男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祭祀貢品的挑選、祭祀用具的清洗及祭祀儀式的舉行往往都由其單獨完成,據說這是孝的體現。祭祀開始后,“祭祀者”①所使用的語言是很有講究的。如果一個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年齡都未滿十八周歲,那么通常會由家中最年長者在家里供奉祖先的神龕上獻上香紙和酒,再用兩個小碗分別裝上米飯、雞肉和豬肉,并將其擺放在神龕上,之后需要作揖并說:“某某祖先,今天適逢某某節日,你要帶領祖先甲、祖先乙、祖先丙……共聚于此,享受子孫為你們準備的盛宴,同時你們要保佑我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這是比較特殊的家庭使用較為簡單的祭祀方式。
如果家中年長的男性都還健在,那么輩分最高的男性就必須主持家中的這類祭祀活動了,此時整個過程就變得繁雜了。首先,要在供奉祖先的屋里擺上一張方桌,桌子正對著神龕,在桌子的左邊擺上一條小凳子,這張凳子是給祭祀者坐的,而在桌子的另外三面則要擺上三條長凳給“祖先”坐。祭祀開始前,先要有祭祀者將各種貢品擺到桌子上(有時在祭祀者的要求下家中的小孩也會幫忙將各種貢品擺放好)。擺好貢品后,祭祀者坐到桌子左邊的小凳子上,首先給“祖先”獻酒,如果祭祀者的父母已去世,那么首先他需要邀請的便是自己的父母,通常會說:“舊年終新年始,今天是一個好日子,我準備了各種酒菜,父親、母親,你們要回來和我們歡聚一起,這是我精心為你們準備的美酒,希望你們能好好的享用,你們要保佑作為子孫后代的我們在辛勤勞作后,有飯吃,有衣穿,人口清凈,牲畜平安,糧食滿倉,牲畜滿棚,金銀滿堂,身無病痛,助我們驅走豺狼虎豹,讓我們不遭閑言碎語,這樣我們才能世世代代的惦念和孝敬你們?!雹谡f完后便往桌子的空白處倒上一點酒,表示將美酒獻給了亡者。
邀請完自己的父母后,祭祀者需要邀請自己祖父一輩的人了。除了自己的父母他還要請這些人來共享“盛宴”,包括家族中自己祖父一輩的所有人、父親一輩的所有人、同輩的所有人;而家族中如果有年輕人已經去世了的,那么他也要邀請其來參加這個重大的“盛宴”。在苗族人看來,滿三個月的嬰兒都已經具備了讓后人祭祀的資格,但年紀太小的家族成員通常會被人們遺忘,當出現遺忘的情況時往往用“大家”“所有”“等等”這些模糊性的詞語來代替?;蛟S與記憶有關的緣故,苗族人“不獻祖”③,他們祭祀的最高一輩是祭祀者的祖父一輩,他們認為這樣的祭祀已經把所有祖先包含其中,這難免相互矛盾,但他們自身也難以解說清楚。祭祀者在邀請這些“祖先”的時候,先后順序是很重要的,父母必須放在第一位,爾后要從自己祖父那一輩開始,直至輩分比自己小的為止。給這些“祖先”獻酒和給父母獻酒是一樣的,只需要將祭詞中的父親和母親改成“某某祖先”即可。
獻完酒,需要給亡者們獻上“飯菜”了,祭祀者使用木頭雕刻成的木勺④,舀上一點米飯,用筷子夾上雞肉和豬肉放到木勺里,重復獻酒時使用的祭詞便可。祭祀者在說這些祭詞時,聲音平和,聲調不高,態度誠懇。當然,也有的祭祀者會因為有節日氣氛的渲染或是其他糟糕事情的影響,而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哽咽,甚至流淚的現象,例如一位五十多歲的老者在祭祀的過程中泣不成聲,原因是他的女兒剛剛去世不久。
在祭祀的過程中一般點到誰的名字就意味著誰已經被請來參加這次“盛宴”了。在較大的家族式祭祀過程中,主持祭祀的人要十分細心,謹防漏點了某位“祖先”的名字,因為這會成為家族內部矛盾和沖突的起源。這種爭端往往是被漏點了的某位“祖先”的直系后人發起的,他們認為漏點了自己直系“祖先”的名字,就意味著家族內的人在排擠他,預示著有不好的事情將要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漏點某位“祖先”往往不是祭祀者有意為之,而是由于需要邀請的“祖先”過多,疏漏難以避免。當然,家庭式的祭祖很少會涉及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只有家中的人在場,即便出錯,家庭成員也不會為難祭祀者,況且能夠主持這一祭祀活動,說明在家中已有一定的權威。
在獻酒和飯菜之前,需要先給“祖先”們上香。上香是很有講究的,神龕上的香爐內要插上三炷香,表示其地位至高無上,而其他地方則只需要一炷香即可。位于神龕左邊的藥王和右邊的魯班,位于堂屋左側墻上的“大神大將”,位于院子邊上的天公地母和廚房里的灶神都需要為其獻上一炷香。通常家中的每一道門旁邊都有香插,將香點燃后,每一道門一炷香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堂屋的房門則需要一邊點上一炷香,有獻給左右門神之意。目的都是祈求他們保佑家庭成員和睦、平安和健康。
獻完酒和飯菜后,要給“祖先”燒紙錢,這些紙錢是祭祀者自己準備的。祭祀者將事先從集市上買來的竹紙,用刀子或剪子將其裁剪成矩形,并整齊地堆疊在一起,再用鐵制的錢模將錢的形狀打在竹紙上,一般打在紙錢上的錢模數量為九。燒紙錢在苗族人看來,是子孫后代孝敬自己祖先的體現,在燒紙錢時,祭祀者需要邊燒邊說:“我給你們帶來米飯和酒肉之后,現在給你們分發金銀財寶,你們帶著這成百上千的金銀財寶回到你們的世界,去過自己的生活,希望你們在那里有吃、有喝、有穿、有用,同時你們要保佑子孫后代平安健康、家庭興旺、萬事順利?!敝链?,整個的“祭祖”活動才結束。
(三)“祭祖”的禁忌
前面論述了祭祖的貢品、儀式和祭詞幾個方面的內容,那么在祭祖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方面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那就是“祭祖”的禁忌。
在儀式和祭詞部分已經談到在擺放貢品用的桌子四周要擺上三條長凳和一張小凳子,從祭祀開始到祭祀結束的這一段時間,任何人都禁止坐在這三條長凳上,特別要謹防不懂事的小孩坐在這三張凳子上,否則就會惹“禍”⑤。在祭祀開始之前,祭祀者先要準備好紙錢,這些紙錢都是用鐵制的錢模打在竹紙上制作而成的,在用木槌敲打錢模的時候是有講究的,木槌的敲擊次數只能為單數,決不能是雙數,據當地的老人講,鬼神只能收到敲擊數為單數的紙錢。
貢品中的米飯必須是新鮮的,祭祀之前不能在豬肉或雞肉里添加任何調料,祭祀結束家人才能用餐,否則就是觸犯了祖先,將無法得到祖先的庇佑。
家庭中,如果輩分最高的男性還健在,那么其他的男性是沒有資格主持祭祀的,因為這會觸犯“生死禁忌”。只有輩分最高的男性去世了,家庭中年輕一輩的人才可以主持祭祖活動。苗族人認為一個家庭中只有輩分最高的男性才有資格與祖先對話,而且這也是孝和尊重的體現。
三、苗族“祭祖”活動中的文化事象評析
當地苗族人的“祭祖”傳統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祖先萬能”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他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災難事故都離不開“祭祖”,現如今由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認為這是一種“迷信”活動,但卻依然對“祭祖”樂此不疲。在父輩的影響下,子孫自覺沿襲這種“祭祖”傳統。許烺光先生在《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⑥中認為喜洲文化的核心就是父子統一關系,祖先和父親的權威高不可侵。苗族的“祭祖”亦體現了類似的文化特征,他們對祖先的崇拜根深蒂固,父親的權威對兒子始終有著巨大的影響。
苗族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他們在祭祀祖先的同時也祭祀各種神靈,這一點從“祭祖”中不難看出。苗族人雖然崇拜鬼神,但他們更關注的是現世的人的生活,對死者、神靈進行祭祀多是為了求得后世人們的一個和諧安定的生活,同時也是他們尋求精神安寧的一種途徑。在苗族的“祭祖”活動中,雖然他們祭祀的是祖先,但又宣稱“不獻祖”,其實這是因為過去苗族無文字,時間長久很多祖先難免被遺忘,而解決這一困難的最好辦法便是選擇“不獻祖”。
苗族“祭祖”有諸多的禁忌,但卻沒有關于觸犯禁忌后的相應懲罰,似乎難以理解,其實諸多關于禁忌的規定,只是人們為了表達他們對“祖先”的尊敬,以及強調“祭祖”的莊重。此外,在邀請“祖先”的過程中,也時常會出現遺漏了某位“祖先”的情況,但通常會用“你們”“大家”“所有”“等等”來代替,這也是他們在沒有文字工具的情況下為了解決記憶力局限而想出的辦法。在祭祀的過程中,祭祀者所使用的語言其實是表達了他們的一種愿望和訴求,他們對祖先所述說的愿望就是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追求,他們渴望平安、渴望健康、渴望財富,所以他們將這一切都告訴了祖先。愛德華·薩丕爾說:“語言是我們所知的最碩大、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無名氏作品,像山岳一樣偉大。⑦”苗族祭詞雖然有部分借用漢語,但大部分是苗族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并傳承下來的,這些祭詞對仗工整,音韻優美,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對其進行整理與研究對我們認識苗族文化亦具有重要意義。
苗族通過“祭祖”活動不僅讓子孫記住了自己的“祖先”,也讓年輕一輩在耳濡目染中加深了對祭祖活動的認識,從而使“祭祖”活動得以代代傳承。這也是苗族人在沒有文字輔助的情況下,能夠使本民族諸多傳統文化得以流傳下來的重要原因。
注釋:
①“祭祀者”即主持整個祭祀活動的人。
②不同家庭中祭祀者所使用的祭詞并不完全相同,但祭詞所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希望通過祭祀得到祖先的護佑。
③不獻祖:即有關祭祀祖先的活動都只從祭祀者祖父那一輩開始,而時間更久遠的祖先則不再是他們的祭祀對象。
④苗族人認為很久以前他們很窮,只能使用木頭雕刻成的木勺,因而現在人們祭祖時必須要使用木勺,否則當初使用木勺的祖先就無法享用后世子孫獻上的食物。
⑤“禍”指所有可能給家庭帶來災難的事情。
⑥許烺光.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M].國立編譯館,1996.
⑦(美)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語言研究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參考文獻】
[1]紀蘭慰.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及其特征[J].貴州苗族研究,1999(01):65-66.
[2]許烺光.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M].國立編譯館,1996.
[3](美)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語言研究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4]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石宗仁.苗族多神崇拜初探[N].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0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