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夏
[摘要]隨著我國汽車文化的快速發展,由車貼演繹而成的城市“后窗文化”應運而生。目前,人們對“后窗文化”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在新修辭學領域中“后窗文化”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本文試圖運用新修辭學領袖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同一理論中的內容同一對社會文化發展的新現象“后窗文化”進行了分析,旨在探索汽車車貼是如何使車主和受眾達成同一的。
[關鍵詞]“后窗文化” 同一理論 內容同一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071-02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新文化現象層出不窮,由車貼演繹而成的城市“后窗文化”應運而生?!昂蟠拔幕笔侵钙嚿系姆N種標貼,多見于汽車后玻璃處。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越來越多的車主利用車貼這一方式展開車際交流,推出種種個性車貼,闖入大眾眼球,形成一種文化沖擊波,成為新時代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后窗文化中的車貼語言十分具有策略性和技巧性,值得我們分析和研究。目前對于“后窗文化”,僅有一些學者從語用學、認知語言學、翻譯學、社會心理學等角度進行了分析研究,但在新修辭學領域中“后窗文化”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本文試圖以肯尼斯·伯克新修辭理論的核心部分——同一理論為基礎,旨在通過從內容同一的三個方面:同情同一、對立同一、誤同,對“后窗文化”中的車貼語言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研究,以便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探討伯克的這些認同策略在“后窗文化”中是如何使車主和受眾達成同一的。
一、伯克同一理論的概述
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辭學的領袖人物,他所提出的新修辭理論對西方文化與學術研究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1967年的演講中,肯尼斯·伯克十分清楚地說明了新修辭學的核心理論——同一理論在新修辭學領域中的位置: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新修辭學與舊修辭學的不同,即舊修辭學的目的是“勸說”,內含說話者“有意”的因素;而新修辭學的目的是“同一”,內含說話者部分“無意識”的因素。因此,新修辭學并不等同于舊修辭學。在舊修辭學中,勸說是說話人的目的;而新修辭學中的同一是說話者運用修辭手法對自己和他人同時起到作用,以達成說話雙方的同一或認同。以同一理論為基礎,為探析“后窗文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分析工具。
伯克的同一理論認為你只有跟另外一個人具有同樣的意念、態度和觀點,只有把你的方式和他的“同一”起來,才能和別人達成同一??夏崴埂げ说耐焕碚摪▋热萃缓托问酵?。其中,內容同一包括三個方面:同情同一、對立同一和誤同。其核心內容簡介如下:
同情同一即旨在通過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來與聽眾建立一種親近關系,以贏得聽眾的認同。比如,當你得知朋友考上名牌大學,對他說“很高興,你考上名牌大學”,將自己的情感蘊含于話語中,從而和朋友達成認同。
對立同一是指話語雙方即使在某個方面是對手,但因為具有共同的敵人從而達成同一。比如,二戰期間相互對立的美國和俄國,因為共同的敵人——德國,從而達成了同一,形成了暫時的聯盟。
誤同的表現形式通常表現為人對自身所處處境的誤同上。比如,廣告的移情效應?;瘖y品廣告利用精致的畫面來展示用過化妝品之后的精美效果,會使女士們誤認為自己用過之后也會有這樣的效果,從而購買該產品。
在“后窗文化”中以車貼為載體的車際交流即車主之間話語互動的過程,車主說服受眾的過程,車主之間彼此認同的過程。本文擬從內容同一的三個方面揭示其中蘊含的修辭動機,進而了解社會文化發展的新動向。伯克的同一理論為“后窗文化”的解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同一理論視角下“后窗文化”的解讀
為了更好地解讀“后窗文化”,該部分以伯克的同一理論為基礎,從內容同一的三個角度——同情同一、對立同一、誤同對汽車車貼極富策略性和技巧性的語言進行分析。
(一)同情同一
從同情同一角度看“后窗文化”中的新手帖,主題鮮明,表現出突出的同情特征,如:“新手初駕,擅長急剎”,“一檔以上不會掛,熟練中”,“新手手潮,越催越面”,“奧特曼(噢,特慢)”,“移動障礙物,請繞行”等。這些新手貼均為新手自嘲車技不精、車速緩慢。這類車貼通過借助所有車主曾經共有的“新手”經歷,引起人們對新手的寬容理解之情,從而獲取受眾車主的感情認同,達成對行車過程中“安全禮讓”的同一。在新手車貼中,除了車主的自嘲,有些車貼還體現出自謙、示弱的姿態,如:“我是新手,向您學習”,“咱是新手,手潮,技差,膽小。熄火了,您別見怪;溜坡了,您別見笑;擋道了,您別見氣”,“偶是新手,讓讓偶吧,您是好人”等。這類車貼車主通過自謙來贏得人們對新手的寬容和理解之情,從而獲取受眾對“安全禮讓,文明行車”這一暗示的認同。
另外,性別與年齡也可以成為同情同一的因素,如:“女魔頭(=女司機+磨合期+頭一回)”,“有女出嫁(初駕)”,“女子無踩,便是德!”,“人老手潮,您多包涵”,“車新人老,離我遠點”,“未來媽媽”,“BABY IN CAR”等,這類車貼通過性別因素以及喚醒人類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來引起受眾車主的情感共鳴,使得人們對女性或年長駕駛員車技不精、應變能力稍差予以體諒。
此外,流行娛樂元素也是車貼中使用同情同一策略的一種,如:“哥開的不是車,是寂寞!”,“大齡剩女,追尾必嫁”,“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人生可短暫了,油門一踩一松一輩子就過去了,嚎~”等融合了網絡熱詞、名人名言、流行小品等話語形式,通過這種有趣的方式和受眾達成同一。此類車貼很受青睞,它的語言風格吻合新潮一族的個性特點;同時,在車輛滯留的漫漫長路上,此類車貼能夠讓人感到趣味盎然,更有效地緩解了車主們在行車過程中的焦躁情緒,減少不必要的沖突,讓車主和受眾通過情感的認同而達成同一。
(二)對立同一
從對立同一角度看,“后窗文化”中所謂的“共同敵人”富有喜劇色彩和反諷色彩,如:“別惹我,我爸是李剛”,“關系到了位,撞了無所謂”,“上聯:恨爹不成剛;下聯:怨爸不雙江;橫批:投胎姓李”,“買的證,租的車,您看著辦”,“本車是三無產品:無保險、無剎車、無駕照”,“我的駕照,找熟人辦滴”,“9后駕車,讓車飛一會”,“喝醉了我誰也不服,我就服墻”等。此類車貼絕對不是車主的真實情況來張揚自己如何橫行霸道,而恰恰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警戒,告誡眾人不可仗勢欺人,目無法制,明知故犯。因此,這里的“公敵”就是車貼者與受眾的公敵,其目的在于呼吁車友們一起聯手抵制擾亂交通秩序惡行,遠離駕駛安全隱患。在“后窗文化”中,車主通過蓄意模仿那些橫行霸道、目無法度等危害交通安全的車貼來呼吁車友們聯合抵制擾亂交通秩序的惡意行為,遠離駕駛安全隱患。因此,這種“另類”車貼便很好地使車主與受眾車主之間達成同一,從而安全行車、文明禮讓。
(三)誤同
從誤同角度看,這種無意識認同經常通過某些詞語、圖片等象征手段引誘受眾進入車主的行列,如:“哥們兒,別跟我較真兒”,“師傅,離我遠點,別碰著您”,“隊長,是我,別開槍”。雖然車貼主人與受眾素不相識,但車主以“哥們兒”“師傅”“隊長”等稱呼來拉近與受眾車主之間的距離,“引誘”受眾車主進入“我們”行列,使他們在不自覺中產生共鳴,把此類車貼車主當成自己的代言人,從而不自覺地對其觀點加以認同和支持,使得受眾與其形成共同體。
誤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車主誘使受眾進入自己所設計的境地,如:“看清楚這幾行字,你就追尾了”,“駕校才畢業,教練氣吐血”,“想給我換個新保險杠么?那就來吧”,“恭喜!你將是此車的第一百零一位撞擊者”,“大修沒錢,歡迎追尾”等。顯然,兩車尚未發生碰撞,但這類霸道車貼使受眾車主意識到一旦發生事故,受眾車主將處于下風。這使得受眾車主防患于未然,自覺與車主拉開車距,安全行車。
最后,還有一些沒有語言只有圖片的車貼,別出心裁的圖畫就讓受眾車主浮想聯翩。如后窗一幅蜘蛛網的圖片,好像在說:“嘿,別再靠近啦,不然就陷進蜘蛛網了!”眾所周知,蜘蛛網即被困、危險的代名詞。因此,受眾車主看到此類車貼便會安全文明行車。由此可見,車貼中采用誤同策略比起直白的勸說告誡,含有更多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動機,更容易使受眾推導出車主的原本意圖,從而充分體現出誤同的修辭效果。
三、結束語
正如布迪厄所說,語言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言語交際雙方通過互動達到一定目的。作為一種新興現象的“后窗文化”,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尤其在車主之間的車際交流互動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力量。本文主要通過新修辭學領袖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論來解讀“后窗文化”,旨在探索其蘊含的修辭動機和修辭效果,進而了解社會發展的新動向。分析發現,“后窗文化”通過借助于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論,在車際交流中很好地達到了車主與受眾同一的效果,從而使得受眾車主在行車過程中與車主保持安全距離,文明行車。同時,伯克的同一理論更為“后窗文化”的探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以及更深入的理論支撐。此外,同一理論還可以應用到其他語篇分析中,如廣告語、旅游宣傳語、教學寫作等,能夠為我們更好地解讀各類語篇提供重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車貼語.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FDwG1uWsXvaWDN_BcnCMpvrxo9lrfAxpoxECOmhoXayyjjX0xUUyk78h8xYNsIDURL8m1ulV2Brcut3Jh3GoIK.
[2]常昌富(譯).修辭情景[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鄧志勇.修辭理論與修辭哲學:關于修辭學泰斗肯尼斯·伯克的研究[M].學林出版社,2011.
[4]李鑫華.伯克新修辭學認同說初探[J].外語學刊,2001.
[5]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6]孫湉.從伯克的“認同論”再探“后窗文化”[D].福建師范大學,201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culture, car stickers on private vehicles are a new trend known as “rear window culture”. Car stickers have been researched from man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ut in the field of New Rhetoric, it has not drawn enough attention. Hence, this paper uses Kenneth Burke s Identification Theory via content identification to analyze the tendency of socio-cultural development “rear window culture”. It aims to explore how to make car owners and the addressee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 by adopting Identification Theory.
Key Words: Rear Window Culture; Identification Theory; Content Identification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