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寧
[摘要]對于民族傳統文化來說其自身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樣性,其主要價值就是能夠有效體現民族生命力與創造力。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尊重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也為了更加有效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我們應當對各個民族自身不同文化與風俗進行了解與掌握。因此,要加強對高校大學生民族文化的教育。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 文化融合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182-02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我們的黨為促進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有其獨特的內涵和魅力。中國地域遼闊,地域文化與人文文化資源豐富,多年以來伴隨著國家對教育相對落后地區的教育扶植性政策,高校學生群體當中各民族學生比例均衡。民族文化的靈魂根植于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字和語言當中,而文字和語言的實際應用工程也正是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的依托所在。當今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由于生源地廣泛性與差異性,造成全國的眾多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存在著自身的獨特性與文化的差異性,多民族文化融合已然是大勢所趨。高等教育院校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隱形社會環境,由于不同民族的學生因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差異,民族文化也在融合中謀求發展。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主要包含著高校校園文化和民族文化共同融合與展示的內容,雙方內容都能在文化建設中實現既獨立又包容的關系,可謂是真正的求同存異。校園文化作為大學重要精神的所在地,能夠在高校環境中成長并發展,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這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的,并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特色。而在這其中,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是其重要組成元素之一。高校校園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承場所,除了要對學生進行主流文化教育之外,還需要承擔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重任。高校教師、管理者、當代大學生也要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對自我進行準確定位。因為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內容都可以起到傳播民族文化的作用,特別是將校園文化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與方式。高校秉承“讓教育優先發展”的口號,并且充分遵照“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原則進行新一代高校大學生的培養工作。高等學校不單單能夠培養人才,還是文化發揚和創新的地點。對于校園文化建設來說,這些既能有效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還能有效造就校園文化的獨特優勢,從而促進相關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并且能夠有效實現對教育環境的更新,從一定程度上實現對人才的培養。
從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相互作用而言,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水平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政治、文化發展也逐步提上議程,但隨之也發生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政府要從根本上解決現階段的矛盾、沖突,就必須構建和諧、發展的社會氛圍。現如今,和諧已然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所在,而經濟發展的同時,民族文化建設卻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隨著我國高校在校生人數的增加,各民族的文化發展水平更是良莠不齊,這樣的現象之所以存在,有多種原因。首先,從宏觀方面來看,不難發現的是當前我國經濟水平較低,民族文化與經濟二者間存在較為嚴重的失衡現象。其次,從微觀方面來看,一是當前校園中有二分之一的學生來自農村、山區等地,他們的首要任務更多的是解決溫飽問題,這樣一來,自然不會重視文化的保護與利用;二是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能力有限,許多優秀的文化得不到傳承與發揚。
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如何善用民族文化之間的促進作用?這已然成為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解決的嚴峻問題。那么,如何正確看待民族文化融合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問題,也就躍然成為高校學團工作教師亟待探究的問題。本人作為高校學團學生管理工作教師,在基層工作中充分重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工作原則,積極響應上級工作部署,利用暑期時間有靶向性地組織我校學生志愿者,試點性地深入吉林省少數民族聚集地區,開展了題目為“民族文化融合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促進作用”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筆者通過梳理此次社會實踐調研的基礎數據,并結合國家教育部門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要求,在此就“民族文化融合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促進作用”問題淺析如下。
近些年來,我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進行了對社會價值本位論的研究,更多地將關注的目光轉向對社會的需要方面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發展需要。隨著當前經濟文化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已經使我國社會價值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當前社會大背景下,大學生通常會把學習與奮斗的目標定位在自身,然而這種狀況容易導致教學分離的消極現象,特別是在校園政治課堂中,這種現象十分明顯。在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傳授知識,但是學生卻在底下偷偷看自己喜歡的各類與課堂無關的書籍,甚至還有學生利用手機進行網絡沖浪,這些學生認為教師講授的知識較為陳舊,并不愿意接受這些落后于時代的授課內容。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過于忽視了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正因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忽略了對人個性化的展現和尊重,才導致了個體在適應社會以及關乎個人自身問題時的狀況被忽略。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先從思想上著手,從精神層面提高當代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重視,這樣才有利于民族文化融合之后的正常有序發展。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對于當前高校政治教育來說,最重要的內容和目標就是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這樣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和完善。要想建設好校園文化,就應當從文化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等幾方面入手。建設文化多元統一的校園環境離不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入,大學教育的興起,新型的、恰當的大學校園文化亟需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學生思想政治的主要途徑,尤其是針對近幾年藝術類高校的學生,通過一種新的教育形式,融合進文化內涵,將傳統的文化內容與新式教育理念相結合,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從理論上講,校園文化產生的基本條件決定了不同類型的學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園文化模式。一般來說,校園文化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群體:教育工作者、學生群體、社團。根據大學教育的各項職能而開展不同特色的活動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建設校園文化,就必須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加以引導。據調查,我國現如今的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如下:第一,許多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具有片面性,不夠完整,主要表現在大部分校園的文化建設與發展僅與在校學生有著直接關系,與高校教師自身并無太大聯系,于是導致的一個普遍結果就是校園文化朝向片面與低俗;第二,校園文化的管理體制不夠完備,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缺乏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功能性與現實性的認識,才導致文化建設在諸多方面存在缺陷,舉例來說,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教師沒有凸顯出自身應有的地位和責任,而學生又缺乏與教師共同合作學習的意識,加之參與感不強,造成校園文化活動流于形式;第三,高校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引導優勢不夠明顯,校園文化囊括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的延伸,高校領導者要積極組織與物質文化息息相關的精神文化活動,一方面有助于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又能增強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校園網文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發展的過程,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優勝劣汰,不斷向前,但是事物的發展又有一定的方向性,我們是在批判繼承了諸多先前的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才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備的文化大系統,在吸取經驗的基礎之上不斷創造出更多、更加優秀的文化系統,這一發展促使學生在思想意識與自身受教育活動等多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轉變。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繼承,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也是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育者進行校園文化活動創新的著手點。
民族文化作為民族生命的一種延續,不單單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還具有一定的時代性。這一特點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繼承,也在更深層次上對民族成員產生著不同的影響,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大眾性,所以說民族文化存在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總的來說是一種辯證關系。
民族文化既需要在民族內部世代相傳,同時也需要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與完善。文化傳承與服務社會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職能所在。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先進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其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需要擔負起民族文化融合與發展的任務,具有凝聚思想的作用。高校教育不單單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內容,還是一個民族創新的重要部分。高等院校中的文化教學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全面育人,豐富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發展中所創造的寶貴財富,對于培養和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大力發展高校校園文化、研究和宣傳科學理論,可以使當代大學生緊緊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校園文化又具有引導作用,它能夠不斷地引領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校園文化日益豐富化的今天,教育的創新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已經是全國各類高校首抓的重點文化建設目標。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自豪感和使命感,增進學生之間的認識與了解,加強感情交流與認同意識,使學生不但能夠理解他人,而且也能更深刻地認識自我,看到存在的差距與不足,自覺彌補自身的素質短板。通過校園文化活動這個窗口,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學會協調和處理各方面事物,最終實現民族文化促進作用的全面發展。
綜上,校園文化活動只有以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特點,緊扣校園精神,發掘校園優勢,精心設計,努力創新,才能使校園文化活動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使學生在校園的文化活動中得以進步和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民族文化建設與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希望校園文化活動能夠以此為契機,將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新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綜合能力[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e_vWVfORfL-YRzQd5FC1P5ZIjySzVFIeBe9W0v9DJ18IomhQ-iPkHlucK4k2i5iTwDm6kD6sO3cuVSyODdm9.
[2]百度百科.人格.[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715/5031879.htm.
[3]中國教育在線.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49萬人.[EB/OL].http://www.eol.cn/html/c/2015gxbys/index.shtml.
[4]百度百科.學生社團[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uWCry1NNkRyGNUM_lR0TSossbN0hZD4cLj9KnJDMj4Zv1cgKZUAOoX7ulD7LPeKRWJYdu16JNPY7E3GeFqrqK.
[5]人民網.2015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調查報告發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6]王任.關于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的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06(12).
[7]王金寶.地方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探析[J].德育與黨建,2010(17).
[8]張革.淺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及思路G647 1673-0992(2009)12-210-2.
[9]鄒力.試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J].學園:教育科研,2011(05).
[10]王民,張瑞金.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素質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7(04).
[11]龔發志,莊金平.新時期高校校園育人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1997(12).
[12]韋霄燕.民族文化視野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
[13]烏云格日勒,郝玉晶.民族地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文化的融合[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1):70-71.
[14]百度百科.民族文化定義、民族文化融合意義.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