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金隅黨委副書記 吳 東
全面弘揚創新文化助力金隅科學發展
文/北京金隅黨委副書記 吳 東

北京金隅集團黨委副書記 吳 東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多年來,北京金隅集團大力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堅持走“整體、集約、循環、創新、和諧”的特色發展之路,公司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行業綜合實力保持前列。資產總額1 200億元,營業收入500億元,利潤總額40億元。在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國企業效益200佳等榜單中的排名持續提升。“金隅”品牌以336.59億元的評估價值位列2015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第72位。
早在2007年,北京金隅便開始提出并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步伐。近些年來,金隅持續加快推進核心區域戰略布局,加快核心產業的兼并重組,加快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整合和集聚,縱向一體化產業鏈優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整體結構更加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抵御外部風險能力更加突出,核心產業鏈顯現出強大競爭韌性,保障了整體規模及效益的跨越式發展。
水泥及預拌混凝土產業繼續不斷豐富和完善“大十字”戰略布局,“地震波式”有序擴張成效更加顯著。產業布局已擴展至6個省市。區域大建材基地戰略實現穩步推進,產業鏈不斷延伸,戰略資源和區域核心市場的掌控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科學的戰略布局實現了板塊的快速崛起,堅持綠色環保進一步加速轉型升級步伐。水泥產能突破5 000萬噸,預拌混凝土產能突破3 000萬立方米,金隅砂漿產能達200萬噸。
新型建材與商貿物流產業“園區化”發展和“集成化”營銷模式使整體運營更加順暢,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板塊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使得主營業務更加突出,產業集中度有效提高,產業整體規模、效益和運營質量顯著提升。天壇80萬標件環渤海最大規模家具生產線開始建設,以天壇家具為核心的從源頭到終端的金隅木業產業鏈初步形成;以“通達耐火系統”為核心的耐材產業鏈和服務鏈逐步成形。商貿實現大宗物資貿易重大突破,創新發展模式清晰,國際貿易實現海外布局,國際物流園建設和運營穩步推進。

房地產開發堅持“兩個結構調整”和“好水快流”方針,立足北京,成功實現覆蓋環渤海、長三角、成渝三大經濟圈,輻射在上海、天津、重慶等14個省區市,年開復工面積500萬平方米以上,累計開發建設保障性住房600萬平方米,是北京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房地產開發商和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開發企業,位居滬深上市房地產開發公司綜合實力第6名和“2015年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21位。
物業投資與管理經營水平和服務品質持續提升,高檔物業管理成功實現“走出去”新突破,工業地產出租通過盤活存量實現收入和效益雙增長,小區物業管理創新開展增值服務。金隅在京自持高檔寫字樓項目100多萬平方米,物業管理面積(包括住宅小區和底商)超過1 200萬平方米,是北京地區最大的投資性物業持有者與管理者之一,專業化能力、品牌知名度、出租率和收益水平多年保持北京乃至全國業內領先水平。
北京金隅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堅持綠色發展,持續加大綠色節能環保投入,持續開展循環經濟,加快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綠色環保產業以及科技研發設計業務和都市型產業,不斷引領行業發展,金隅轉型模式成為行業的標桿。
主動適應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定位,率先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持續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不斷加快戰略轉移步伐,“十二五”期間基本實現在京制造業向京外園區的疏解轉移,為制造業深化轉型、持續優質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支持配合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十二五”期間關停和搬遷調整相關制造業企業及生產線,每年減少15萬噸標煤的能源消耗和5 000噸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充分體現了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彰顯了大型國企的擔當和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公司水泥企業真正成為“政府的好幫手、城市的凈化器”。公司成為2013年北京影響力“綠色生態傳媒大獎”唯一獲獎單位。
金隅科技創新工程成效突出,科研成果產業化能力大幅提升,支撐公司產業化發展作用顯著,主要產業核心技術處于行業領先水平。“1+N”多層級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平臺機制不斷完善,為支撐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加快與中關村示范區融合,公司共有14家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為更好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構建創新驅動格局創造了條件。“十二五”期間科技投入近30億元,新增專利260余項,科技項目產業化率達80%。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條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焚燒飛灰處置線正式運行,填補了國內技術的空白。
圍繞核心主業的新興產業及新業態正逐步成為金隅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適應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的現代商貿、環保以及科技服務業已逐步成為金隅未來發展的戰略新支撐。
商貿物流業實現快速發展壯大,大宗物資貿易獲得重大突破,百億商貿目標提前兩年實現,為公司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京貿通”為商貿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平臺,為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開拓了新途徑。
金隅國際物流園建設穩步推進和大膽的經營嘗試,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拓展了新平臺。成為首都產業功能疏解大背景下定位準確、區位優越的高端物流基地。
養老產業實現投資布局,四家養老照料中心成功運營,拓寬了房地產業務發展新領域。創新拓展物業管理服務O2O商業模式,為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融合進行了新探索。
檢驗檢測服務正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以水泥窯協同處置為核心的公司環保產業在實現水泥企業自身綠色轉型的同時,已成為服務現代城市綠色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戰略性新產業。
2009年金隅股份在香港聯交所H股掛牌上市,2011年金隅股份成功回歸A股,2013年金隅財務公司正式成立,參與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基金,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項目股權融資以及對創新型子公司引入戰略投資等一系列資本與金融領域的穩步推進,實現了產融服務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公司整體資本運作能力和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加快產融發展夯實了新基礎。
實施公司債、可轉債、非公開發行等多層次、多渠道融資,有效提升了資本運營能力和管理效率,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本保障。有效利用現有上市資本平臺,以A股定向非公開發行,為現代物流基地和綠色制造基地以及房地產發展等重大戰略項目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撐。“十二五”期間,金隅股份共計完成78億非公開增發,債券融資258億元,整體資產負債結構更加優化。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作為“A+H”上市的國有大型產業集團,北京金隅黨委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使黨的工作始終堅持圍繞、融入、促進中心工作展開。建立和完善了金隅黨的工作三大體系,包括組織體系、運行體系和考評體系,形成了一套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為金隅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引領和政治保障。
組織體系不斷健全加強。北京金隅黨建工作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探索,現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組織體系和運行體系,特別是2012年完成公司領導體制改革,2013年啟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在黨的職能部門設置、制度建設、“三重一大”決策、權力運行與監督等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從2012年起,公司將組織、宣傳工作職能從原黨群工作部中分離,進行部門獨立設置,形成黨組紀宣工團齊備格局。對下屬單位,公司黨委都要求設置專門黨委職能部門,使黨的組織和機構更加健全完善。
運行體系不斷豐富創新。在運行體系中,金隅黨委總結歸納了16項長期堅持的工作運行制度,包括會議制度8項,如每周一次的公司政工辦公例會、每年一次的思想政治研究會年會等;品牌工作7項,包括每次工作會后黨委領導率隊調研、每年一個主題的全系統紀念七一大會、每年一個主題媒企聯合調研采訪、每年組織職工先進事跡宣講團巡回宣講、每年一次專項服務管理達標檢查、經濟技術創新項目評選等;先進典型表彰,包括每年“雙十佳”表彰、先進單位、四強黨組織、四好班子、優秀政工干部表彰等。
考評體系不斷探索完善。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形勢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要求和各項任務,金隅黨委深刻學習領會、貫徹落實。2013年,金隅黨委對北水和金隅嘉業兩家企業基層黨組織工作進行考評試點,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礎上,2014年,為進一步落實各企業黨組織的工作責任,推動企業黨的工作創新發展,不斷提高企業黨的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水平,為企業經濟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好保障作用,金隅黨委制定下發了《基層黨組織工作目標管理考評辦法》,對公司所屬二級企業57個黨組織全面進行量化考評。
三大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北京金隅黨委“三大體系”的建立完善與運行,體現了金隅黨委對黨建工作的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對抓好黨建工作找到了實實在在的抓手,方向更加明確、職能更加清晰,開展工作更加順暢,使企業黨的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金隅黨建工作三大體系建設,是“對黨建工作的創新之舉,對從嚴治黨的實踐之舉,對黨建科學化的探索之舉”,是企業黨建工作科學化的有效載體,必將對新常態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近年來,金隅不斷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持續加大劣勢企業退出和“兩非”平臺內資產整合。“十二五”期間,整合了家具木業和加氣混凝土以及西六、翔牌等多家企業,完成60余家企業調整轉型退出,形成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突出優勢資源的發揮。符合市國資委和證券市場監管要求、切合自身實際的公司內控管理體系全面建立并趨于完善。通過全面深化企業改革和創新體制機制,成為市國資委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單位,提升了企業發展動力。以一流國際化公眾公司為標準,不斷推進精細化管理,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實現了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整體資產負債結構、人才隊伍結構的更加優化,使得公司整體發展更具活力。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