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省茂名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莊水金
高職教育中的企業責任
文/廣東省茂名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莊水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在政府主導搭建平臺后,校企合作雙方致力于提高社會責任和人才培養質量,共同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發展快速變化,高職教育要滿足社會需求,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確實需要加強學科設置來滿足人才需求,主動搭建校企合作的橋梁、渠道。以廣東省為例,2014年教育部備案的廣東省高職院校有79所,數量上位居全國第二。在廣東省教育廳的指導下,各個高職院校都按年度撰寫了《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從這70多份報告來看,基本上每一所高職院校都提及要重視校企合作辦學。但是不少院校也紛紛提到校企合作方面還存在合作內涵不夠深入,例如缺乏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因此,企業界人士應該認識到高職院校需要校企合作辦學的時代需求是不斷深化的。職業教育中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形式,不是僅僅靠提供獎學金、提供冠名班、提供助學金等常見形式來支持教育事業,而是要延伸到跟學校深度合作,讓企業積極參與到高職院校育人的全過程中去。
但是,要讓眾多企業都來積極履行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社會責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國政府并沒有出臺相關政策條例或法律法規來規范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企業本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就比較容易拒絕這方面的合作,或者讓合作流于形式。雖然我們強調,企業需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內省的社會責任意識來主動參與這方面的合作,但卻不如政策法規那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實質性、持久性問題。其次,在缺乏政策法規的背景下,再從目前高職教育現狀來看,并不是每一所高職院校都具有較強的學術地位、合作資本,諸如師資力量、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優質的生源都是合作的底氣、合作的話語權的體現。因此,當企業面對辦學有明顯弱點的高職院校時,會算計合作過程能否帶來好處,當發現合作并不能為企業發展積蓄力量,不能互助共贏時,縱使牽手過也難以深入。因此,校企雙方要主動深入地開展校企合作,就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效率、效益等問題。筆者站在企業的角度談兩點粗淺認識。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除了極少數是自主創業外,大部分是面向企業輸出,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理解企業文化、感受企業文化,那么大學的文化底蘊就可以跟企業文化融合在一起。這種合作就是文化之間的互動、互補,是校企之間知識技能灌輸之外的價值觀傳遞、交匯。
企業文化跟高職教育文化之間從內涵來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例如,高職院校要注重學生的學術文化熏陶,強調學習過程的平等、自由以及個性化發展。而企業文化是需要職工通過工作實踐,感受各種激勵機制,要注重行為紀律、效果。有的企業會抱怨高職院校的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及接受有一定的時間差,適應能力差的學生上崗后會有諸多不適。這種問題要更好更快地解決,就要讓學生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認知企業文化。例如,企業要有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意識,要讓職工愛崗敬業并有勞動后才有所獲的幸福感認識,要讓職工認識到職業發展生涯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這些基本的認識都可以在校學習過程中間接獲得。此外,企業文化也是一種競爭力,不同企業之間都會有不同的企業文化戰略建設,有的企業唯利是圖,有的缺乏個性色彩,有的缺乏內涵,有的企業則善于總結、創新,形成優質的、有品位的企業文化。在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合過程中,就會讓企業認識到自身企業文化的端正性,在合作育人的過程中,反思自身的企業文化建設,在校企互動過程中完善自身的企業文化。
企業的用工,不能滿足于使用具有專業技能的技術工,還需要職工具有創新潛能,不只是停留在機械操作事務上。另外還需要職工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例如誠信的職業道德,環保的科學發展觀,這都需要跟校方管理層一起敦促傳道授業的教師對在校高職生進行前期灌輸。越早在高職教育的理論學習及實訓實習中種下良好的文化熏陶種子,就越容易讓高職畢業生全面發展,正確定位自身的職業追求。當企業的優良文化傳統順利通過校企合作,融入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后,企業的新老員工就能順利溝通,減少磨合時間差,使企業的經濟效益持續得到提升,也會一同提升企業的社會效益。
以往,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有的企業過于看重合作的經濟利益,忽視了合作中的育人社會責任。或者說,本身的企業文化建設就沒重視。因此看不到企業文化跟校園文化融合的重要意義,也就缺乏與高職院校合作的積極性。從現代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企業文化是一種軟的競爭力,企業文化品位的提升除了向消費者宣傳外,還需要把握職業教育的規律,讓合作的高職院校來一同把關。這樣培養出的高職畢業生,既可以短期內上崗熟練操作,又可以長期自覺為企業文化傳承、弘揚貢獻智慧。
在校企合作中,文化的對接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不能固守校園文化建設,還需要引入優秀企業的文化精神來培養職業人才隊伍。企業本身也不能花太多時間、精力進行新職工的企業文化再培育。當兩者進行融合、互相嵌入后,就可以在校園文化、企業文化之間搭建互相促進的溝通橋梁,為在校生、在職職工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糧,讓人的全面發展跟校方、企業一起共榮共贏。目前,廣東省教育廳很重視高職院校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滿意度調查,以及對母校的滿意度調查,每年都會邀請第三方(如麥克思(MYCOS))進行客觀跟蹤調研,而母校對畢業生的影響力,除了職業訓練之外,就是校園的文化精神內涵對他們的塑造和影響了。例如,2014年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居全廣東省第一位。但是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卻在全省排名第26名。該校還總結認識到對在校生的培育,還缺乏對體育企業的了解。這也就說明了高職院校的學生及校方管理層都希望更多地了解現實運營中的相關企業。而對口的企業應需嵌入企業文化,讓學生對母校的全面教育有更好的滿意度,讓高職院校有更好的發展競爭力,讓企業文化從高職院校職業訓練施教過程中就得到認知,這對有關利益各方而言,都將受益匪淺。德國雅斯貝爾斯曾說過,“越是輕率地適應眼前需要而放棄長遠責任的危險就越大”。如果我們能深刻認識到人才發展過程不能存在文化意識的短板,就可以讓企業積極走上向高職院校輸出企業文化這類精神產品,加強文化建設的合作道路,從而履行好對職業教育有利的社會責任。
有的高職院校以為校企合作就是需要企業提供師資,提供實訓基地,最后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這種伸手來要的做法,是因過于從院校角度談企業的社會責任而形成的,如果索要的需求物跟企業的經濟效益目標相沖突,就會影響到合作的深化。而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現代企業是一個多邊契約關系的集合體,建立契約關系的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然后再在各方之間維系總體利益,保持總體利益平衡。因此企業無須抱怨高職院校過于傾向于索求,可以從企業經營利益再平衡的角度出發,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首先,從人才擁有到人才共享的轉變角度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遠見,有持續發展力的必然會重視職工的繼續教育與崗位再培訓。因為知識的更新,技術、工藝的更新都是日新月異的,誰保持了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性,積極跟進了,誰的發展勁頭及后勁就會持續充足。不少高職院校已經具備提供面向在職職業人員再學習培訓的能力,可以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優化提供發展的輔助力量。企業應該認識到這是一種合作機會。例如,派遣能工巧匠給予高職學生在實踐技能方面的傳、幫、帶,讓在校生、實習生能獲得較強的工作技能,同時,可以根據協議,讓高職院校提供對等利益,讓企業職工接受再學習培訓,重點在于理論前沿的再學習。這種合作可以互相減免彼此的費用,合作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誰優先掌握了新的,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技術,誰就能在激烈競爭中占據前期優勢。因此,有的企業不愿意提供人才輸出、技術輸出,擔心經驗、技術的泛化、擴大化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這種擔憂有一定的道理,但可以通過合理解決。因為高職院校也在尋求科研方面的突破,無論什么層級的高職院校,都會注重。對于科研力量薄弱的院校,企業可以開展經驗交流層次的合作,讓高職院校開辦理論學習班,讓企業提供對實習生的一線技能指導。對于科研力量雄厚的院校,企業可以提供研發資金,這樣企業的技術可得到晉級,高職院校也能留住高素質的師資人員。
企業要認識到人才是流動性的,技術、科研變動性也是很大的。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顯示合作的意愿與實力,與高職院校建立起情感紐帶,那么人才得到展示的舞臺擴大了,跳槽的意愿也會降低,技術、科研資本就會得到有效鞏固。人才共享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就會增強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維護,提升彼此的社會形象。
其次,從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角度尋求合作。曾有專業人士對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動因進行調研,抽樣的對象是江西省的450家企業。發現被調查企業都有同高職院校合作的意愿,但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根據自身的利益訴求來談合作項目。而且還發現不同類型的企業對于校企合作有不同的利益視角。反過來,如果高職院校要區別不同類型的企業,來分別簽訂不同的合作協議,實際上也難以實施或難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因為都只是彼此滿足短期利益來談合作。例如,大型企業給予訂單方式培養人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給予頂崗實習。這類合作方式都還只是將學生當作輸出性的勞動力產品來分門別類地進行合作。如果高職院校只是滿足于輸出,只考慮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那么也無須奢談校企合作的深入性問題。
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來看,教育部從2014年開始醞釀新的改革,計劃將部分本科院校轉為職業教育院校。我國的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已是全社會都在關注的新時代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羅思高(Scott Rozelle)率領團隊專門研究中國職業學校到底能給學生帶來什么,卻發現職業院校教育質量非常低下。他建議高職院校要花大量的在校時間認真、規范地教授數學、語文、英語等文化課程。高職院校需要為2030年以后的中國培養人才。羅思高教授并不認為通過頂崗實習短期性地提供簡單的操作訓練就是職業教育。而高職院校如何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呢?企業是否可以從信息資源建設的角度為高職教育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例如,加強高職院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校企的合作契約點轉變為增加與高職院校一同共建共享學習空間的合作協議?
從廣東高職院校的現實情況來看,以圖書館、網絡中心大樓為載體的學習共享空間還有待發展(有的高職院校的館藏資源還未達到辦學的硬性指標)。企業可以通過社會捐贈、捐助的方式,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提供部分購書經費或其他非正式出版資料。一來擴充了館藏規模,二來通過共建謀求共享,可以讓企業的職工一同共享高職院校的圖書資源(含數字資源)。這樣,以共建共享信息資源的方式為紐帶,實際上也可以達到較好的合作效果。因為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能力建立企業信息中心、情報中心(或圖書館),而只能有限提供館藏建設經費,提供館藏資源,讓高職院校內的專門圖書情報人員來設立企業特藏閱覽區,就可彌補大部分企業無法自建信息中心的不足之處。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也可以獲得更多的閱讀學習內容,避免被社會各界詬病為“進入高職院校,就是進行職業前期訓練,進行頂崗實習為主,讓社會大眾以為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是誤人子弟”,得不到社會的尊重。這個建議也是一種可行的簡易操作方案,已有先例。例如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跟企業之間就有圖書文獻服務方面的合作。
信息資源是一種創新建設的戰略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一種社會財富。在信息社會,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可以為企業創造產業價值,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工作流程,優化資源配置。幾乎每一個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信息資源的應用,主動與高職院校開展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合作,可以降低企業信息資源獲取成本,也可增強高職院校辦學的硬實力。同時,因為是以捐贈、捐助方式開展共建,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的慈善公益形象,更進一步彰顯企業對教育事業投入的社會責任。
高職院校的發展要依賴全社會來共同推進。隨著高職教育的轉型深入,校企合作將成為高職職業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企業應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看待這方面的合作,促進企業與高職院校一同發展。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