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郝幸田
醉心翰墨 灑脫人生
——曾學斌書藝管窺
文 /郝幸田







近年來,由于工作關系,我格外關注企業書畫人才的創作,此番看到學斌的系列作品,感到別開生面。特別是其隸書佐以篆韻草情,給人以“清剛遒美”之享受。書中小品,遷想妙得,觸處成春,趣味生動,誠為抒性靈之作,非一般書家可比。可見其孜孜構筑書風的良工苦心。學斌經過數十年的研習與甄別,于書法之道,自然是了然于胸了。
曾學斌,氣質儒雅,熱情謙和,淡雅灑脫,愛品普洱大味,喜好把盞淺酌,更愛在香煙裊裊中揮毫弄翰,誠乃性情中人也。學斌1964年6月生,四川資陽人,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對外交流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石油書協常務理事、評審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江北區文聯副主席兼書法家協會主席;曾擔任《重慶書法家報》編輯、重慶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青年創作部副主任、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重慶書協學術研討會和屆展評委。
作為當今巴渝書家的代表之一,學斌成名于20世紀90年代,在多個國家級重要書法展覽中獲得殊榮,同時在書學研究方面也有不俗表現。近幾年來,他的作品倍受書法界和收藏界關注。其書法作品曾入選全國第六、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二屆隸書展;入展四川省第二屆書法篆刻新人新作展、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大展、中國石油書法20人展、中國首屆蘭亭獎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屆楹聯書法展(榮獲金獎)、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協名家工程“千人千作”大展;京津滬渝直轄市名家書法作品展;入選《書法》雜志2006年中國書壇“百強榜”。
學斌書法創作、理論兼修,曾獲:重慶市政府“書法獎”《書法報》“蘭亭諸子”海選入圍獎、重慶市第15屆“群星獎”金獎等。《書法報》《重慶書法家報》《今日重慶》《重慶文藝》《巴渝文化報》《中國石油報》等報刊曾專題介紹其學書成果,傳略入編《中國美術編年史·1949—2014》(書法卷)。其論文、書評、散文發表于《書法報》《書法導報》《東方藝術·書法》等報刊。
學斌的書法目前雖具專業水準,但對他來說僅屬業余愛好。他曾從事過教師、編輯、記者、秘書等職業,現在一家石油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盡管平時公務忙碌,但他依然忙里偷閑鉆研書藝。他本有機會從事書法專業工作,但因種種原因只得割愛。天道酬勤,長期的勤奮沒有白費,學斌終于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頻繁出現在重慶及全國書壇,并贏得同道的高度贊譽。如今,他的名聲不脛而走,邀展、求字的函件紛至沓來,一些有眼光的收藏家更是以求得其一幅作品為榮,真可謂墻內開花墻外香。
學斌從小就對書法情有獨鐘,但從提筆練字那天開始,他并未想在書法方面有所作為,更未敢想做什么書法家。用其話說,對于寫字,確實喜歡,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就這樣,從青春年少到中年人生,筆墨紙硯伴隨他度過了無數不眠之夜。
30多年來,學斌在古典大家和現代名家身上悉心用功,寒暑不輟。以“板凳要坐十年冷”之恒心做著自家功課。狹小的陽臺是他的書房,不寬的雅室是他的墨堂,案牘雖小卻時有勞形。他以法帖翻破、硯池磨穿之精神,首尾不懈,終于積有所成。尤為可貴的是,他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孜孜以求,筆硯之余,在書法理論方面也筆耕不輟,時有學術論文和書法散文見諸報刊,這種理論研究和創作兼修的青年書家在全國書法界也實不多見。
學斌書法頗具才情,篆隸行楷各體皆攻,尤精于隸書,不僅數量大,且頗具創意,表現了卓爾不群的個人風格。他的書作將深厚的學養與獨特的人生經歷融入書中,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為當今書壇所推崇。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其雄厚的創作實力、較為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出色的策劃、組織能力得到了重慶書協的高度認可。2000年5月,重慶市青年書法家作品聯展,他以雄厚的創作實力、較為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出色的策劃、組織能力得到市書協的高度認可。同年6月,他一舉當選為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青年創作部副主任,同時擔任《重慶書法家報》學術版編輯。幾多暮靄晨昏,幾多心血汗水,漫漫學書長路,讓他在重慶書法界“三年不名,一鳴驚人”,成為國內書法界的實力派人物。
學斌的學書歷程是艱辛的。他先是從唐楷入手,習顏、柳,也摹褚遂良,寫得最多的是《勤禮碑》和《麻姑仙壇記》。隨著視野的不斷開闊,他的學習重點慢慢轉向魏碑和漢隸,在《中岳嵩高靈廟碑》《瘞鶴銘》《鄭文公碑》等魏碑帖上下了很大工夫。取其質樸厚重之養分,其書作較早就呈現出自然淡逸、氣韻生動、豐潤典雅、意象聯翩的特點。近年來他著意于將帖之流變融于漢魏碑刻之莊嚴肅穆中,其用筆妙在含裹,不事披露;結體平實,古質盎然,飄逸中顯凝重,凝重中見飄逸。
書學之道貴在汲取傳統精髓基礎上的自我跡化與個性表達。學斌的書法既有深厚的傳統積累,又有明顯的個性化傾向,觀其漢隸之形和行筆軌跡,可見書寫之快感。他的隸書祖構漢隸,寢饋于《石門頌》《西峽頌》《曹全碑》《楊懷表記》《封龍山頌》及《禮器》諸碑。而后多年,他碑帖結合,古法、他法為己所用,其所寫隸書疏密相間,長短參差,既有先秦渾厚之氣,又具兩漢博大趣致,同時吸取清人隸書之長。其筆法綜合古人的靈秀之氣,用墨又有現代風骨;作品布局彌滿通透,翩翩之氣溢于滿紙;落款采用瀟灑行書,與正文形成強烈反差,動靜結合,充滿想象空間,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20世紀90年代,學斌在繼續研習漢隸的基礎上,開始學習行草。悉心研究二王、米芾、蘇東坡、董其昌、孫過庭等名家的風格,對現代林散之、謝無量、劉孟伉、陶博吾諸家等也用功頗勤,后轉習明清黃道周、張瑞圖、王鐸。長期堅持不懈地積累,給他書法藝術寶庫儲備了豐富的養料。他厚積薄發,所寫行草取法高古,格調不俗,用筆爽利,氣勢豪放,與書家率真豪放的個性、大氣張揚的書風十分吻合,與那些光怪陸離的時尚書法迥然有別,使觀者當有沉著痛快之嘆。
清人劉熙載說:“筆墨、筆性,皆以性為本。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一點用在學斌身上十分貼切。其書法沒有明顯的跨度,幾十年都循著“簡約率真、厚重放逸”的總體風貌,在于他是以自我性情統攬筆墨技法,傳統的筆墨語言只是其書寫的基礎,修養與性情才是他書藝的根本。他心性寬和,與人為善,曠達人生,這些性格氣質直接育化了他才情四溢、風流篤厚的書法作品之美,實現了人與藝的統一。



學斌認為,書藝一途,雖操筆弄翰易,但想達到高境也難。不單是技法的訓練就可成就一代大家,其中更多地包含了做人的境界、做學問的深度、對生活的態度。如何去觀照書法,如何讓傳統的書法藝術在市場經濟時代發揮它應有的光彩是他經常思考的問題。理論、創作兼修這種科學的學習方式讓他在整個書法界變得立體而豐富。學斌是幸運的,他書藝大進緣于十數年間孜孜以求所奠定的扎實功底,另外也緣于與重慶諸名家交游,可謂技道兩進,這一切使他的書法藝術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他也是努力的,盡管有比較優越的自身條件和良好的外部學書環境,但是他堅持書道的信念癡心不改,始終如一,而今他的作品遵循著書法藝術的本質已遁入了一條光明之途,由此預示著他有達到書法藝術通會臻境的可能。
藝途漫漫,人生苦短,黑白之間,苦樂相伴。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曾學斌,對書法依然像年輕時那樣始終保持著一種執著與淡定,從容地耕耘著屬于自己精神慰藉與人生價值歸屬的那一片天地。愿他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深情不變,探索的腳步不止。
(責任編輯: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