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華(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 浙江溫州 325000)
新常態下創新驅動內需消費及其擇機成因研究
廖耀華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浙江溫州325000)
新常態下的經濟政策導向可進一步帶動內需和消費的增長。企業創新活動可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進一步提高消費生活的品質,是形成內需消費的外在動力。“雙拐點”的出現,從理論和實踐上證明了收入差距的縮小可以提高消費傾向并帶來擴大消費的機遇,因此可以形成內需消費的內在動力。新常態正在引領我國社會經濟跨越“雙陷阱”阻力,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新常態企業創新內需消費雙拐點雙陷阱消費傾向
1.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我國的實際GDP增長率改革開放后(1979-2014年上半年)一直保持在年均9.8%的水平,金融危機后(2009-2014年上半年)也達到年均8.7%的水平,但在2014年上半年跌至7.4%,繼2012年和2013年之后再次低于8%。分析其原因并非周期性需求衰退,而是勞動力短缺這一結構因素導致的潛在增長率下降。以往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過去式,今后應著重保持經濟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率反映短期內的消費、投資、出口等需求項目動向,其以供給因素決定的潛在增長率為中心,反復上下波動。如果潛在增長率下降,經濟增長率也會隨之降低。這里所說的潛在增長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期間內,各種資源實現最佳配置并充分發揮作用時的經濟增長率。我國由于近年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以及意味著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消失的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潛在增長率出現大幅下降。
經濟增長率在概念上由勞動投入量和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度(拉動)構成,后者進而又可以分為“資本投入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2012年11月野村基金會宏觀經濟研究會議認為,1995-2011年我國的平均增長率(被視為潛在增長率)達到9.9%,分解其中各項因素,得出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貢獻度分別為0.7%、5.3%、3.7%,勞動市場出現的兩個變化是壓低“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貢獻度的因素,因此如果全要素生產率的上升速度保持不變,潛在增長率就會下降。
首先,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意味著人口紅利變為人口負擔。以前勞動年齡人口不僅持續增加,而且由于年輕人占人口多數,所以社會儲蓄率也很高。勞動年齡人口的增加帶來勞動供給量的增加,而且儲蓄可以成為投資的資金來源,所以高儲蓄率帶來了資本投入的增加。但是今后如果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老齡化嚴重,勞動供給量的減少和儲蓄率的下降就會壓低增長率。其次,除了勞動力短缺,我國還存在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隨著與發達國家經濟差距逐漸縮小,后發優勢越來越少,這些也都壓低了潛在增長率。
2.經濟結構改善支撐內需活力。在潛在增長率下降的情況下,我國開始將重點從經濟規模的擴大轉向提高經濟質量,因此在產業、需求以及收入分配方面出現了結構性改善。
在產業方面,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大量消費資源和犧牲環境,其發展空間越發有限。服務業因能耗低、注重環保,作為新的增長領域受到關注。其實,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我國的農業和工業比重也隨著經濟發展而下降,服務業的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在需求方面,工資和資源價格上漲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在儲蓄率下降的背景下投資能力也不斷下降。同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保障的完善推動了消費的擴大。民間消費與GDP比值在2010年觸底后開始出現回升趨勢,正在替代投資和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在收入分配方面,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工資上漲通過勞動報酬份額的上升,對改善貧富差距做出了貢獻。東部地區受土地和勞動力緊缺的影響,部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以此為契機,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增長模式。伴隨著城鎮化發展加速,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鎮,他們向家鄉的匯款等做法,也使得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其實,由“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構成的“三大差距”已相繼開始出現縮小的趨勢,綜合顯示這些差距的基尼系數從2008年的峰值0.491下降到2013年的0.473。

圖1 城鎮與農村人均收入比的變化

圖2 高收入層與低收入層人均收入比的變化
3.創新驅動引領發展。生產要素的低價格推動我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受生產要素價格急速上升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被迫從擴大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量轉向通過創新提高生產率。為了加快創新,許多企業不僅從國外引進技術,而且積極開展研究開發。創新已經成為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的動力。
(二)新常態下改善內需的經濟政策
1.穩增長與內需。首先,受刺激政策影響,雖然增長率會暫時上升,但不久經濟會再次減速,又需要新的刺激政策。長此以往,經濟發展將會過度依賴刺激政策。其次,過去實施刺激政策,從中獲益的主要是國企,而非民營企業。隨之而來的“國進民退”現象對市場化改革目標是一種逆向而行,很可能阻礙經濟活力。再次,刺激政策會加劇產能過剩和企業負債。因此,首要任務并非為維持高增長而實施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擴大內需和消費,使經濟長期平穩發展。
一位中國游客攜其父母一同前往歐洲旅游,卻在瑞典經歷了“凌晨被扔進墳場”的遭遇。是瑞典警方暴力執法、旅店服務粗暴,還是走出國門的當事人撒潑碰瓷,蠻不講理,在輿論場上,上述兩種意見者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2.調結構與內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需要“從工業轉向服務業”、需求方面“從投資轉向消費”、生產方式方面通過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升級來推動“從增加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轉向提高生產率”,進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產業方面,要依靠改革推動和開放倒逼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重點將增值稅覆蓋至生產和服務的全部環節,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寬外資準入限制。在需求方面,為了擴大消費,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支持發展網絡電子商務等新業態,還要推進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建設法制化的商業環境。進而在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推動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提升。此外,從中長期來看,城鎮化也能通過擴大內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解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縮小地區間差距,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貢獻。
3.促改革與內需。在促進改革方面,調整政府和市場職能成為焦點。政府“越位”表現在政府依然掌控土地等重要資源,基干產業也仍被國企壟斷。而且掌權官員的自由權限很大,經常直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另一方面,“缺位”表現在環保、社保、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短缺,經濟方面的法律也不完善,執法不透明。需要完善信用和交易秩序的基礎并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為解決這些問題,今后必須讓政府職能符合市場經濟的需求,并且為了激發市場和民營企業的活力,必須放寬限制,打破國企在許多領域的壟斷體制,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擴大內需和拉動消費。

圖3 顯示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關系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

圖4 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化
(一)制約創新的影響因素和對策
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成熟仍然是我國創新的巨大阻礙。第一,知識產權保護仍不充分。保護專利權、著作權的知識產權制度使壟斷權和使用權并立共存,可以促進創新。因此需要對相關法律逐步建立和完善,消除妨礙國外投資以及技術轉讓的阻力。第二,國有企業在人才和資金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創新方面需要進一步充分發揮其作用,解除其不必要的市場壟斷地位。第三,支持我國創新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的風險投資也缺乏資金和經驗。雖設有創業板,但由于規模小,作為風險投資企業回收投資資金的渠道作用有限,這阻礙了風險投資業以及創新主力軍新興企業的發展壯大。第四,正如新制度經濟學派創始人科斯所指出的那樣,“當市場化轉型催生了蓬勃發展的商品與服務市場,并讓我國成為全球生產領域的領頭羊時,需要建立一個創新活動的活躍市場”。因此,全民創業和創新過程中技術思維傳播可以帶動消費。
(二)創新可以提供優質的服務和消費商品
首先,從國家整體水平來看,根據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INSEAD商學院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0)聯合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14》,我國在14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29位。排在我國前面的所有國家人均GDP均高于我國。不僅如此,我國的排名大幅度領先于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
在產業層面,美國福布斯雜志(2014年電子版)列舉了我國領先于世界的8個產業。微支付,我國的IT企業一方面免費提供游戲和網絡服務,另一方面銷售游戲附屬品,賺取小額利潤,許多企業利用這種商業模式獲得利潤。電子商務,我國的電子商務簡單且覆蓋范圍廣泛,電子商務已經超越了我國的傳統零售業,把商品送到農村地區。快遞服務,整體來說,我國的快遞服務既快捷又價格便宜。在線投資產品,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額寶”是一個在線投資平臺,為顧客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現已躋身全球最大貨幣基金(MMF)之列。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上網的主要途徑,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轉向物美價廉的國產品牌。高鐵,我國高鐵總里程占世界的一半,成為社會交通變革的主要力量。水利發電,在當今世界發電量最大的25家水電站中我國占有11家。DNA排序,一個完整基因組的測序成本已從2003年的30億美元降到了如今的幾千美元。這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功于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BGI),該公司的測序能力約占全球基因測序總能力的一半左右。
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基礎是收入水平的變化。在新常態下,之前一直不斷擴大的“城鎮”和“農村”、“高收入層”和“低收入層”之間的收入差距,近年來終于相繼出現縮小趨勢。
從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差距來看,2010年以后,農村人均收入的增長率超過了城鎮。受此影響,城鎮與農村人均收入比從2009年頂峰時的3.33倍開始回落,2013年降至3.03倍(見圖1)。
從“高收入層”與“低收入層”之間的差距來看,城鎮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與最低的20%的家庭人均收入比,從2003年的5.30倍擴大到2008年的5.71倍,之后開始回落,2013年降至4.93倍(見圖2)。在農村,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和最低的20%的家庭人均收入比在2011年到達峰值后也開始回落。最后受這些變化的影響,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2013年)以及“2013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2014年)發布數據綜合顯示,全國(包含農村和城鎮)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也從2008年頂峰時的0.491下降至2013年的0.473,我國的基尼系數有所下降,居民收入進一步趨向合理化。
劉易斯拐點和庫茲涅茨拐點(簡稱“雙拐點”)共同作用效應。關于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關系,可用西蒙·庫茲涅茨(Kuznets)提出的著名“倒U型曲線”進行分析。根據這個假說,收入差距雖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會擴大,但到達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出現改善。縱坐標為收入差距的指標,橫坐標為經濟發展階段的指標,兩者之間的關系形成“倒U型曲線”(見圖3)。
按照這個假說進行分析,我國正好剛剛經過“倒U字曲線”頂點(“庫茲涅茨拐點”),收入差距開始縮小。其契機就是意味著農村剩余勞動力枯竭的劉易斯(Lewis)轉折點的到來。在還未到達劉易斯轉折點之前,由于農村存在剩余勞動力,所以即使經濟增長,工資也沒有多大提高,在勞動報酬份額下降的同時,資本報酬份額則有所上升。這在收入分配中不利于主要依靠工資收入的低收入階層,而有利于能獲得資本收入的高收入階層,所以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也明顯擴大。然而,在劉易斯拐點之后,勞動力短缺問題變得明顯,工資上升的速度也不斷加快。結果造成勞動報酬份額上升,收入差距開始下降。我國2011年以后,出現了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但求人倍率反而持續上升的現象,這說明劉易斯轉折點已經到來。受此影響,勞動報酬份額也在2011年開始上升,收入差距開始縮小(見圖4)。

圖5 與收入水平成反比的消費傾向(2012年)

圖6 居民消費在GDP中所占比例轉向上升
收入差距的縮小,不僅有利于社會穩定,還有利于通過擴大消費從需求方推動經濟增長。
一般來說,表示消費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消費傾向,與收入水平成反比,收入越高消費傾向越低,收入越低則消費傾向越高。收入差距的擴大,意味著收入集中在消費傾向低的高收入層,是使整體消費傾向降低的原因。相反,收入差距的縮小,意味著消費傾向高的低收入層的收入增長率高于消費傾向低的高收入層,是提高整體消費傾向的原因。
收入越高的階層消費傾向越低、收入越低的階層消費傾向越高的這種趨勢在我國也可以看到。首先,反映了農村的家庭收入比城鎮低,2012年農村的消費傾向為74.6%,高于城鎮的67.9%。其次,無論在城鎮還是農村,如果把家庭收支按人均收入分為5個層次(各占20%),可以看到低收入戶的消費傾向最高,之后依次按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戶、高收入戶的順序,比例逐漸降低(見圖5)。例如在城鎮,低收入戶的消費傾向最高,為81.7%,而高收入戶的消費傾向只有61.4%。
居民消費與GDP比值以往一直呈下滑趨勢,但在2010年降至34.9%谷底后,開始回升,2013年達到36.2%(見圖6)。由于收入差距的縮小會引起消費的擴大,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有利于穩定經濟增長,進一步改善民生。我國還處于剛經過庫茲涅茨拐點和劉易斯拐點共同作用的階段,可以預測今后的收入差距縮小的趨勢還將持續。這種情況將會通過提高消費傾向,切實促進消費的擴大。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提出的概念,指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沒能轉變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因此無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從而導致經濟長期低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共同特征包括:剩余勞動力消失、產業升級停滯、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惡化、官員腐敗等。“轉型陷阱”是清華大學課題組(2012)提出的概念,這里所說的“轉型陷阱”是指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壟斷利益集團企圖阻止進一步改革,使過渡期的“混合型體制”定型化,結果導致經濟發展走向畸形,貧富差距擴大和環境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
為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和“轉型陷阱”(簡稱“雙陷阱”),必須在新常態條件下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三個轉變,即在需求結構方面從投資和出口向內需消費轉變、在產業結構方面從工業向服務業轉變、在生產方式方面從擴大投入量向提高生產效率轉變,因此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是新常態中的重要任務。新常態和企業創新是內需和消費的外部動力,內部動力是收入水平的改善,是拉動消費的基礎,“雙拐點”的出現為內需消費帶來了新的轉機,我國應該在新常態環境中及時把握這次機遇,跨越“雙陷阱”的阻力,按照中央的“頂層設計”開展和推進各項改革,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紫石,奚希. 新常態下商業經濟的創新發展[J]. 商業經濟研究,2015(1)
2.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 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推動社會領域創新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5(3)
3. 藺思濤.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與政策創新[J]. 中州學刊,2015(2)
4. 李偉. 新常態下以創新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J]. 中國發展觀察,2015(1)
5. 廖耀華. 城鎮化、老齡化雙趨勢下我國勞動力短缺分析及對策[J]. 商業經濟研究,2015(4)
6. 肖衛. 劉易斯轉折點與庫茲涅茨假說下的勞動力分流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11(1)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軟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KX14C-25
F7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