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市科協(315500)徐奕才
何國光:與泥土打『交土道秀的才』
浙江省奉化市科協(315500)徐奕才


今年66歲的何國光,雖然個子不高但身體硬朗,原任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三石村村委會委員的他,長期分管村里農業一塊工作,一般農活他都熟悉,可謂是莊稼地里的“好把式”。
改革開放后,他積極參加奉化市農函大培訓班,學習農業科學技術,在村里率先搞起了家庭種植業,栽種了6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雷竹和4畝水蜜桃。為實現致富愿望,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營能力,他勤奮好學,每逢鎮科協舉辦農函大培訓班,他都積極參加。在生產實踐中他不斷摸索積累經驗,經多年努力,嫻熟地掌握了雷竹“嫩竹移栽”“覆蓋增溫”與“水蜜桃科學管理”技術。雷筍、水蜜桃增產增收讓他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并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種植能手,取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與初級農產品經紀人證書。
2007年科協農函大推廣實施“雷竹夏秋季出筍技術”,他與其他38戶試驗戶一起積極投入到試驗中。該試驗是個技術活,何國光著重在覆蓋時間、覆蓋厚度、濕度、溫度等關鍵技術環節上精心把握,通過他的反復試驗和相互交流,該技術逐步趨于成熟。試驗成果表明,該技術最大特點是提早了出筍期,原本春季出的筍提早到上年冬季和深秋季節,產筍周期長達3個月,筍的品質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鮮筍畝均產量4 000余斤,畝均利潤突破2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在何國光等試驗戶們的示范帶動下,該項技術在全鎮范圍迅速得到推廣應用。
近年來,由于雷竹地覆蓋多年,鴨泥施得過量,土壤酸化嚴重,雷竹林普遍出現不同程度退化。2009年,何國光加入了當地一家農民竹筍專業合作社,擔任三石村雷竹單元基地組長。針對竹林退化的現狀,他會同合作社技術人員開展了全鎮雷竹林生長情況調查和土壤檢測工作,并開展了“測土施肥”“衰敗竹林修復”“微生物肥試驗”等多項技術試驗,為改良土壤、修復竹林提供了詳實的數據和可行的辦法。
何國光以一名老村官、老黨員的名義履行職責的同時,不忘帶動眾鄰鄉親,依靠科技共同致富。為了提高村民們的培育管理技術,他多次組織農函大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邀請農函大老師到村里為村民傳授雷竹、水蜜桃栽培技術。他還結對了村里兩戶農戶,開展傳幫帶活動,其中他結對的何炳豐從一名普通農民逐漸轉型成為村里主要技術骨干,種植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現在他仍帶領著自己負責的單元基地7戶合作社社員組織生產,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和信息。
何國光還擅長植保工作。幾年前,他自籌資金開了一家三石村農資商店,經營化肥、農藥及其他農資材料。每逢農戶來店購買,他總是耐心地向用戶介紹各種化肥、農藥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村民們稱之為“便民店”“放心店”。2014年商店被奉化市供銷社聯合社評為農資商店示范點。
目前,何國光自己種植雷竹、水蜜桃的年收入約9萬元,加上其他收入,家庭總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隨著年齡增加,關心他的人勸他歇一歇,他總是笑著答道,與泥土打交道我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