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寧夏石嘴山市實驗中學)
如何讓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生活
張玲
(寧夏石嘴山市實驗中學)
如何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真正起到作用,從而促使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負責任的公民。我認為應該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把生活融入課堂,把課堂還原成生活,讓思想品德課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
思想品德課;貼近;生活
當前許多初中生以枯燥、乏味、愛說教為由不喜歡上思想品德課,這讓思品教師很頭疼。一方面,學校要增強課堂的時效性,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考得一塌糊涂。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主要根源在于思品課堂嚴重脫離學生生活。也因為課堂教學缺乏時效性、針對性,不管教師怎樣引導、啟發,都像是一個人的獨角戲,無法引發學生的共鳴,更別提什么課堂時效性了。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學科,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更要做到學與用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讓思想品德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那么如何讓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生活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對某件事有濃厚興趣時,不僅可以使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還可以有效誘發學習動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其實對于教師而言,如果在新課導入上能夠充分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促使和推動后面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以“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課為例,我在課前先讓學生聽一段音樂——出生嬰兒的啼哭聲,讓學生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將探討什么話題,學生聽到啼哭聲很興奮也很激動,自然想到是關于生命的主題。這時我補充,一聲啼哭預示著生命的開始,生命開始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學生陷入了沉思,接著請學生欣賞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啟發學生思考蒙古的草原景色優美,這優美的景色都體現在哪里?學生爭搶著說:一望無際的草地、奔跑的馬匹、潔白的羊群、色彩鮮艷的蒙古包、悠揚的長調,還有熱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等等。這一切構成了多彩的畫面。接著我揭示今天學習的主題,世界也因生命而精彩,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帶著濃濃的學習興趣與我一同進入新課教學活動。
新課程倡導“民主、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為目標服務。形式和內容必須是和諧統一的,切不可為了形式的精彩而淡化了教學內容,那就真的本末倒置了。教師一定要處理好這二者的關系。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一課為例,上課時我安排了有獎問答的環節,說明了規則: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回答正確者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刮獎,中獎率百分之百,獎品包括名牌簽字筆、精美筆記本、進口修正液。學生一聽立馬來了興趣,都爭先恐后地想要參與進來。我選擇了三位學生提問,他們回答正確后進行了刮獎和頒獎環節。當采訪其中一位學生時,他急忙讓我看他缺頁的筆記本,補充道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根本不是什么精美筆記本。緊接著我說在生活中像這樣上當受騙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們應該怎樣避免這樣的現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著、記錄著、分享著,整節課師生都是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取得了較好的課堂實效。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情境創設如果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同身受、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還可以使學生道德內化、化知為行。教師在創設情境選取材料時必須要選取那些既跟教學內容關聯密切的,又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學會合理消費”這一課為例時,我在課前做過關于家庭消費支出的調查,上課時我選取了班上小龍一家的消費賬單,我創設了這么一個情境:

賬單一(2000年2月)

賬單二(2011年2月)
然后讓學生對賬單中的內容和數據進行分析,學生看到這些賬單首先是不陌生、可以接受,有利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感悟,因為自己及家人也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開銷和支出,進而使學生明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消費選擇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在注重物質消費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精神方面的消費。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學生很容易理解消費的新動向。
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充分表明教學中僅僅刺激學生的感官,對于知識的掌握只能是淺嘗輒止,只有讓學生參與活動充分實踐,才能強化和鞏固課堂效果。按照新課改的目標,活動教學成為其一大亮點,在每課書的后面都有開展活動課的要求,從而使活動課在總課時中的比例達到20%。因此,思品課能否真正落到實處,很大程度取決于課堂教學活動能否恰當、順利的組織與落實。在活動方式的選取上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采用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比如,可以讓學生進行小品表演、辯論等,一方面能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可以就學生關注的問題,讓學生課下開展社會調查,豐富學生的閱歷,進一步拓展學生活動的空間。課前準備上,可以布置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如報刊、圖書、上網;為班級設計班徽、提合理化建議;可以是訪談、考察式:可以做一回小記者:采訪學生關注的問題,如在講“維護消費者權益”一課時,課前我就進行分組布置采訪任務,采訪身邊的親人、朋友在消費過程中有沒有上當受騙的經歷,有的話給大家講講。上課時當播放學生的采訪視頻時,看到自己成為記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很多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可以組織新穎活潑的情境表演:現場直播、模擬法庭、辯論賽等,不僅可以增強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還可以極大地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教學中只有在新課導入上、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上、教學情境的創設上以及教學活動的安排等環節上充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真正提高思品課的時效性,也才能讓學生逐漸接受并且慢慢喜歡上這門課。
[1]鐘啟泉,崔允郭.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