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雅
(福建省晉江市遠華中學)
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吳燕雅
(福建省晉江市遠華中學)
選用自信心量表,篩選了新僑中學80名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分為家長組、教師組、團體輔導組和講座輔導組,通過不同手段提高學生自信心。研究結果發現:(1)家長干預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影響不顯著;(2)教師干預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3)團體輔導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4)講座輔導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不顯著。
中學生;自信心;培養
在心理學領域,有關自信的系統研究并不多見。但是近些年來,有關自信心的相關研究已經受到了許多心理學家的重視。這是因為自信心對于一個人的知覺、情感態度、意志力、行為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莎士比亞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滿信心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把增強學生自信心作為培養目標。有研究發現,自信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競賽、成就、歸因、就業等多種領域內個體的心理和行為。自信心作為重要的人格特質之一,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及健全的人格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強烈的自信心能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較強的興趣。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養樹立他們相應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本研究試圖研究影響中學生自信心發展的因素,通過不同的干預力量和干預手段來進行實驗研究,并為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提出有效的培養策略。
1.概念界定
(1)中學生
學生一般是指正在學校或者研究機構學習的人。例如,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與學生相類似的還有徒弟、弟子等。本課題中的中學生專指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中學生。
(2)自信心
自信心,又叫自信感,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能力與價值的客觀認識和充分自我接納的一種體驗,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英語中“confidence”一詞源于拉丁語“confidential”,是指個體信賴自己或自己處境的一種情緒或自覺,感到有把握的狀態。馬斯洛(Maslow)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了自信是自尊需要獲得滿足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Coopersmith認為自信是個體做出的、并經常保持的對自己的評價,說明個體在何種程度上認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價值;表達贊許或不贊許的態度,顯現了對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價值的信心。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能力與力量所持的一種肯定態度。人們所從事的各種實踐活動,都需要有相應的自信心,才可能實現目標,取得成功。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必會表現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傾向。自信心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力量,是促進學生不斷努力、積極向上的動力。本課題中的自信心是指初中階段的學生對自己學習、生活認識與充分估計,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的信息。因此,本質上是學生對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種正確估計與高度自我接納的態度。
(3)培養
培養是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達到某一種期望的結果。學生自信心培養的方法研究是在運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的自信心量表進行前測,挑選出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并分組,分別進行家長干預、教師干預、團體輔導、講座輔導等,讓學生體驗歸屬感,學會正確的歸因,體驗他人的關注等,增強自信心。
2.理論依據
(1)影響自信心的因素
影響自信心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在這里,我們主要看看家庭影響、他人影響、成敗歸因等因素如何影響自信心的發展。來自父母的影響有很多方面,如:家長的文化素養、家庭經濟狀況等,但對孩子自信心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評價很快被孩子接受,如:“你這樣做很不錯!”“你這個沒用的廢物!”等,都會使學生內化為對自己的評價。但中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因此,在中學階段,對中學生的影響也來源于教師和朋輩群體力量。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教師在學生自信心培養過程中作用明顯。中學生對自我行為的觀察和評價往往是在與他人的對比中進行的。因此,中學生如果能從朋輩群體中獲得正面、肯定的評價或解讀到對自己積極方面的信息,則有助于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一個人的自信心形成開始于童年時期,但還沒有定型。隨著年齡增加,閱歷加深,學生成功和失敗的體驗必然隨著增多,如:考試進步、比賽沒有獲獎等,其實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觀念及對成敗的歸因。對成功事件進行積極歸因,能給人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并增強自己的信心。對失敗的事件進行消極歸因,容易使人產生挫敗感、自責,嚴重打擊自信心。因此,通過講座的方式,對中學生進行歸因方面的訓練,會使學生在成功與失敗事件面前寵辱不驚,有利于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1.研究意義
從研究對象上看,中學時期正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心理沖突和情緒起伏、行為問題的高發階段,特別是自信心相對不足的學生,他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往往不亞于成人。本文通過實驗,檢測家長、教師、團體輔導(朋輩群體)及講座輔導對中學生自信心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提高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的自信心水平,給這些孩子歸屬感,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立無援的;另一方面可以讓教師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關注到全體學生,同時能通過實驗的方式來提出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策略,為學校青少年自信心培養提供理論支持及實踐數據支持。
從干預手段來看,本研究讓家長參與到了課題中來,從側面讓家長多關注了孩子,加強了親子間的溝通;其他干預手段也都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很大的幫助。
2.研究假設
(1)團體輔導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沒有顯著差異。
(2)講座輔導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有顯著差異。
(3)家長干預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有顯著差異。
(4)教師干預組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沒有顯著差異。
1.被試
在新僑中學發放問卷900份。結果回收問卷860份,剔除10份無效問卷,從中篩選了自信心不足的被試80名。
2.研究工具
(1)氣質量表
采用《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M.Rosenberg)制訂,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測量個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個測題,用以測量個人對自我感覺的好壞程度。該量表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適用于中學生。
3.研究程序
(1)采用團體施測,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午休的時間,由班主任作為主試。
(2)采用Excel進行數據的錄入,剔除無效問卷,并篩選出自信心不足的被試,被隨機挑選80名被試,分為4組。
(3)對4組自信心不足的被試分別進行家長干預、教師干預、團體輔導(朋輩群體)干預、講座干預。
(4)對80名自信心不足的被試進行后測。
(5)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
1.中學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結果
(1)團體輔導組結果

表4-1 團體輔導差異檢驗
方差不齊性,看第二個Sig=0.000<0.05,第二個sig值說明,差異顯著。因此,團體輔導組學生自信心分值前后測顯著差異,符合研究假設。
(2)講座輔導組結果

表4-2 講座輔導差異檢驗
方差不齊性,看第二個Sig=0.000<0.05,第二個sig值說明,差異顯著。因此,講座輔導組學生自信心前后測也是顯著差異,不符合研究假設。
(3)家長干預組結果

表4-3 家長干預差異檢驗
方差是齊性,sig=0.003<0.05,差異顯著。因此,家長配合組學生自信心的前后測也是顯著差異,不符合研究假設。
(4)教師干預組結果

表4-4 教師干預差異檢驗
Sig=0.000<0.05,說明教師干預組學生自信心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符合研究假設。
2.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結果討論與分析
(1)團體輔導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個體的生存與成長是在與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團體輔導借助朋輩群體的力量,讓中學生有一定的團體歸屬感。朋輩群體作為中學生的重要他人,影響著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接納。因此,通過系統的團體輔導,除了同組的中學生的影響,還有教師及一些相關知識的普及、勵志人物的故事等都對學生自信心的提高有莫大的幫助。
(2)講座輔導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一個人的自信心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來源于個體的成功體驗、良好的外界信息以及個體的成敗歸因模式等。在講座中,通過系統地介紹自信心的定義、結構、影響因素等,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并及時調整自我評價機制,從而重新自我接納。
這次實施講座輔導的教師理論知識、實踐經驗豐富,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可能因為喜歡教師愛上了他的講座,認真學習,內化成自我的知識儲備,并重新悅納自我,建立更高的自信心。
(3)家長干預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自信心發展最先起影響作用的是家長。有研究發現,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導致自我認識偏差。因此,通過家長干預,對中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研究假設中,考慮到家長忙于工作、與孩子溝通時間不長等客觀不可控因素,認為家長干預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沒有促進作用。但當代的家長大部分文化程度較高,受到正面管教孩子或陪伴孩子等新理念的熏陶,現在通過數據,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家長對學校的工作十分配合,從某種程度而言,他們是最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角色。
(4)教師干預對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影響。
學生的評價一部分來源于成功的體驗,一部分來源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學生在初中階段心理波動較大,不安全感較強,處于情緒情感的矛盾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教師在學生自信心培養過程中作用明顯。因此,教師應該要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來指導教育教學活動,深入地了解學生,實行賞識教育,讓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自己、評價自己。
(1)團體輔導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2)講座輔導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3)家長干預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4)教師干預組對中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影響顯著。
[1]Wylie RC.The Self-concept:Theory and research on selected topics.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79:823-828.
[2]CooppersmithS.TheantecedentsofSelf-esteem.San Francisco: Freeman,1967.
[3]賴嬋丹.中學生自信心的特點及其培養模式[J].教育實踐研究,2012(6):180.
[4]劉敏嵐.論自信心的發展及影響因素[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2):66.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