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鋒
關于提升南京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幾點思考
徐鋒
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長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在全國及區域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目前,南京城市綜合競爭力怎樣?南京競爭力的優劣勢何在?如何進一步提升南京的城市競爭力?本文根據中國社科院所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相關數據,對南京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南京城市綜合競爭力對策建議。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和資本積累速度下降、人口紅利消失、“干中學”技術進步效應遞減的“三重沖擊”之下,中國經濟迎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曙光,中國城市競爭力的區域分化進一步加劇,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發生變化。
1.南京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相對靠前
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是指城市當前創造價值、獲取經濟收益的能力。據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數據庫數據,2015年,南京綜合經濟競爭力在289個城市中排名第13位,與2014年相比沒有變化,比2013年上升了一位。2015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分別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臺北、天津、北京、蘇州、澳門和無錫。同處于江蘇的蘇州和無錫均已進入了前十強,分別位居第8位和第10位,綜合經濟競爭力均超出南京。但與同處于長三角的杭州和寧波兩市相比,南京綜合經濟競爭力相對靠前,2015年,杭州和寧波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分別居于24位和21位。

表1 2013-2015年度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十強及南京排名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分析,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主要由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和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兩方面構成。從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看,南京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在289個城市中排名第11位,排名高于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但從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看,南京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在289個城市中排名第17位,排名落后于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因此,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是影響南京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位的關鍵。

表2 2015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十強及南京排名
2.南京可持續競爭力優勢逐步顯現
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是指城市的投入要素與發展環境的狀況,對城市未來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中國社科院公布的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數顯示,2015年,南京可持續競爭力在289個城市中排名第9位,與2014年持平,比2013年上升一位,連續3年成功擠入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前十強,說明南京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2015年可持續競爭力十強城市分別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門、廣州、杭州、蘇州、南京和青島。盡管南京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與同處于長三角的上海、杭州和蘇州相比,排名相對落后,但超出了經濟總量在前的武漢、成都和經濟總量在后的青島、無錫和寧波等城市。因此,與同類城市相比,南京可持續競爭力優勢較明顯,未來發展勢頭更強勁。

表3 2013-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前十強及南京排名
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是一個綜合指數,主要由知識城市競爭力指數、和諧城市競爭力指數、生態城市競爭力指數、文化城市競爭力指數、全域城市競爭力指數、信息城市競爭力指數等6個指數所構成。根據可持續競爭力分項競爭力排名,知識城市競爭力、全域城市競爭力和信息城市競爭力三個指標,南京優勢較明顯,三個指數在289個城市中排名均在前十位,分別排居第4位、第10位和第10位;南京文化城市競爭力也較強,在289個城市中排名均在第11位;南京和諧城市競爭力與前四個指數相比,排名相對靠后,在289個城市中排名第21位;生態城市競爭力是制約南京可持續競爭力繼續提升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2015年,南京生態城市競爭力在289個城市中排名僅為第120位,處于中游水平。

表4 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前十強及各分項競爭力排名
3.南京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在硬件提升、設施完善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高房價、生態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卻變得更嚴重。目前,我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水平較弱,出現了下滑態勢。2015年,中國289個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中,珠海、廈門、舟山、香港、海口、深圳、三亞、溫州、蘇州和無錫位居前十。南京宜居競爭力排名第16位,較2014年回落了三位,但與2013年相比,上升了十一位,總體呈現向好方向發展。與兄弟城市相比,南京宜居競爭力還有一定差距,不僅落后于省內的蘇州(排名第9)和無錫(排名第10),還落后于同處長三角的杭州(排名第11)和上海(排名第14)。

表5 2013-2015年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前十強及南京排名

2015年排名 城市2014年排名 城市2013年排名 城市3 4 5 6 7 8 9 1 0 3 4 5 6 7 8 9 1 0 16 3 4 5 6 7 8 9 1 0 13舟山香港海口深圳三亞溫州蘇州無錫南京海口廈門深圳三亞舟山無錫杭州蘇州南京27海口三亞廈門深圳舟山無錫杭州上海南京
4.南京宜商競爭力有所下降
城市宜商競爭力是其適宜各種經濟商業活動開展的程度。在當前全國上下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一個城市在多大程度上適宜經濟和商業發展、重視營商環境的打造,不僅是經商投資者在進行城市區位選擇時關心的問題,也是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2015年,南京在中國289個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排名第11位,總體位居前列,但位次較前兩年有所回落,分別比2014年和2013年下降了三位和二位,近3年也是首次跌破全國前十。2015年,南京宜商競爭力不僅繼續落后于武漢、成都等同類城市,還被同處長三角的杭州所超越。2015年,宜商城市競爭力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武漢、成都和杭州。

表6 2013-2015年中國城市宜商競爭力前十強及南京排名
1.經濟發展效率有待提高
一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取決于經濟產出總量的能力,也決定于經濟產出效率大小。從經濟產出總量看,近年來,南京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面臨經濟不斷下行壓力。但與兄弟城市對比,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快,2013-2015年GDP增速分別增長11.0%、10.1%和9.3%,高于同類城市發展水平。近3年南京經濟總量增長排名有所靠前。但從經濟產出效率看,南京與一些城市相比還顯得較弱。地均GDP是反映城市經濟發展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2015年,南京地均產值為1.48 億/平方公里,落后于同處于長三角地區的上海、蘇州、無錫,還落后于東南地區的澳門、臺北、香港、深圳、東莞、佛山、廣州、臺中、高雄、新北、廈門、中山,北部城市天津。因此,進一步提高地均GDP產值能力,增強經濟發展效率已成為南京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2.生態環境有所欠缺
近年來,南京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完全得到扭轉,特別是頻繁發生的空氣污染,不僅直接威脅居民身心健康,還對城市宜居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從長期看,更會削弱城市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環保部發布的2014年190個城市空氣質量統計數據顯示,南京2014年PM2.5年均值為73.72微克/立方米,超過二級標準一倍以上,在190個城市中排名第38位,空氣污染程度列居江蘇城市之首。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289個城市生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南京也僅排在120位。在此嚴峻現實下,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空氣質量,提升城市宜居品質顯得極為重要。對南京而言,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有利于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提高,吸引更多人才和企業落戶,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的提升,為城市未來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3.大“城市病”趨于嚴重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加速,我國“城市病”日益嚴重,特別是一些大城市面臨交通擁堵、房價過高、環境污染和看病難等問題。作為城區人口為6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南京“城市病”也較為嚴重,近年來,不僅空氣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老問題未得到有效改善,還出現房價迅速攀高、看病越來越難等新問題。近年來,南京房價快速上漲,2016年5月南京新售商品房房價同比上漲27.1%,平均房價已排在全國第7位,超過同在長三角地區的杭州、寧波、蘇州和無錫。南京醫療設施嚴重短缺,居民看病難問題越來越突出,2015年南京萬人床位數僅為23.058個,在中國社科院調整的38個大城市中排列倒數第一。總體來看,南京大“城市病”正呈現日益加劇趨勢,需要引起城市管理者足夠的重視。據中國社科院報告,2015年,南京“城市病”指數在調查的38個大城市中排名第19位,不僅高于同省的蘇州、無錫、徐州、南通、常州和揚州,還高于同為特大城市的重慶、天津、成都、沈陽。

表7 2015年38個城市“城市病”指數總排名
1.圍繞城市發展新定位,促進高端要素集聚
據國務院批復意見,南京未來5年的定位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南京已由過去的“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成功上升為“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為地位僅次于上海的長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城市定位的大幅度提高,極大地提升了整體城市形象,為南京未來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南京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合作,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上海浦東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聯動發展,充分吸引人才、金融、科技、創新等高端資源在南京集應信息化的現代政府架構。大力推行依法行政,減少涉及投資活動、創新創業、生產經營、高技術服務、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審批事項。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加快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創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方式,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科學合理確定市政基礎設施容量和規模,加快構建現代化、高品質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市政基礎設施承載力和綜合服務功能。推動居住環境改善,著力構建以政府為主保障困難群體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場為主滿足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的住房供給體系,不斷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加強“智慧南京”建設,積極推動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環保、智慧城管等重大項目,迅速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水平。聚,努力把南京建設成為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區。
(作者單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2.提升科技轉化能力,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科技人才資源是南京得天獨厚的“城市之長”,充分發揮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政策優勢,完善全市人才創業政策,鼓勵創新精神,激發在寧高校院所就地轉化科技成果的熱情。進一步加大南京與在寧高校院所科技創新深度合作水平,重點圍繞科創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科研設施建設與開放共享、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培育科技服務機構、完善互動合作機制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使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率進入國內一流。把握世界科技潮流,加大“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無人駕駛”等科技領域的新興產業投入,使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成為城市新一輪發展動力。探討和實施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對全市中小企業創新技術支持,增強產學研的結合,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3.補生態環境這一短板,加快宜居城市建設
加大空氣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提升重點污染企業排放標準,努力使城市空氣質量得到實質性改善。嚴格環境準入,防止新建項目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新的污染,建立新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強制調查與備案制度,保障新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重點對重污染工礦企業、集中污染治理設施周邊、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廢棄物堆存場地等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治理與修復。加快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對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重點推進主城污水收集系統及郊區街鎮建成區污水收集系統配套管網建設,對各類園區、新區、成片開發區域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
4.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創新城市綜合治理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形成適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