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芳鐘繼平聶達榮林增平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骨科 福州 350001)
電針+透藥療法治療腰椎術后神經痛的臨床研究*
張加芳鐘繼平聶達榮林增平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骨科 福州 350001)
目的:觀察電針配合定向透藥療法促進腰椎術后神經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科住院行腰椎術后仍殘留坐骨神經根疼痛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電針配合定向藥透治療組與單純西醫治療對照組,每組30例,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的緩解程度(VAS評分)及治療有效率。結果:電針配合定向藥透治療組的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3.3%,單純西醫治療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6.7%,治療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者在治療第7、10天時,其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相應評分,表明治療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電針配合定向藥透治療腰椎術后腰腿痛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電針;定向透藥;神經根疼痛
腰椎退變性疾病是導致腰痛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因椎間盤退變性疾病接受腰椎手術的患者逐年增加,腰椎手術對腰腿痛的緩解率達到80%以上。然而,臨床上仍常見患者手術后腰腿痛未完全緩解或暫時緩解后亦出現癥狀其至加重的現象,影響手術效果。本研究采用電針定向藥透治療腰椎術后殘留腰腿痛,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科住院行腰椎術后仍殘留腰痛及坐骨神經根疼痛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51.0±2.8)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腰椎正側位X線片、CT或MRI檢查,經輔助檢查明確診斷的腰椎退變性疾病,保守治療無效后行腰椎后路減壓內固定手術。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術中無出現神經損傷,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手術時間、出血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組別男(例)女病程(年)治療組對照組(例)年齡(歲)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17 16 13 14 48.69±3.8 51.23±4.3 127.2±16.3 121.8±21.5 357±30.5 362±40.2 2.3±0.8 2.1±0.6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西醫治療):采用甘露醇125 ml+地塞米松5 mg靜脈滴注,2次/d,術后3 d停藥;口服甲鈷胺500 mg,3次/d,共治療2周。治療組(西醫治療+電針配合定向藥透治療):西醫治療同對照組;中醫治療:采用華佗牌電子針治療儀,將敷料粘貼至電極片,注入甲鈷胺注射液(約1 ml),將電極片貼至專門穴位,并用膠布固定電極片以防止脫落。電針參數疼痛為主選連續波、低頻率,根據患者病情和感覺程度調整輸出強度,治療2次/d,每次30 min,7 d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1 d,共2個療程;主穴:腰夾脊、腎俞、大腸俞、環跳、陽陵泉。配穴:循足太陽經疼痛者加承山、昆侖;循足少陽經疼痛者加風市、懸鐘。
1.3 療效評價VAS評分: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第3、7、10天時采用VAS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定,將1條10 cm長線段均分為10等分,分別表示0分(無疼痛)~10分(極度疼痛),由患者自行根據治療期間的疼痛程度和異常感覺進行打分并記錄。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試驗>85°;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可從事較輕工作;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率的顯著性檢驗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下肢神經疼痛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在治療第7、10天時,其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相應評分,表明治療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n治療前3 d治療后7 d10 d治療組對照組30 30 5.56±1.03 5.38±1.25 3.42±1.86#3.75±1.53#2.53±0.6#*3.86±1.24#1.89±0.7#*2.47±1.34#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治療組在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安全性評價治療組出現2例皮膚電針貼片周圍輕微的皮膚瘙癢,未經處理,癥狀自行緩解;對照組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及腰椎滑脫是臨床常見的腰椎疾病,下肢神經痛是主要癥狀,保守治療無效者多需要行手術治療[2]。部分患者在腰椎術后仍在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經痛,發病率為10%~40%[3]。研究表明,腰椎術后殘留神經疼痛主要與神經的水腫和粘連有關,髓核摘除后炎癥介質的釋放及術中神經牽拉均會導致神經根的水腫與粘連[4],因此術后消除神經根水腫是治療腰椎術后殘余神經痛的關鍵。目前國內外對腰椎術后神經疼痛多采用單純西醫治療,術后采用激素及止痛藥物進行干預。雖然短期內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癥狀,但在激素停藥后容易導致癥狀復發或加劇;同時激素及止痛藥物應用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時會導致胃潰瘍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中,術后激素應用的3 d內兩組療效無明顯差異,但7 d、10 d時采用定向透藥療法能夠明顯緩解患者術后殘留的腰腿痛。
腰腿痛屬中醫學“痹證”范疇,針灸療法對本病具有確切療效[5]。電針療法是傳統針灸醫學與現代物理醫學相結合的療法之一,其電流屬低頻脈沖調制電流,能較準確地控制刺激的量化參數,廣泛應用于國內外針灸的臨床及基礎研究[6]。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其獨特的療效,電針使病變局部的肌肉受到規律脈沖電刺激,從而使肌肉組織得到松解,減輕神經根壓迫[7];電針還能改善腰椎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快組織細胞代謝,從而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和神經功能的恢復[8];同時,電針刺激可以促進坐骨神經纖維的軸漿運輸,改善神經根周圍的水腫及營養障礙。此外,電針通過刺激某些穴位將激活脊髓中的腦啡膚和腦內的內啡肽系統,促進中樞釋放止痛物質,能夠有效緩解坐骨神經痛。
中醫內病外治法源遠流長,早在公元2世紀我國醫學典籍《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載,中醫外治法結合經絡腧穴,有其獨到之處,中藥敷貼大都采用穴位療法,并取得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經穴對藥物具有放大效應和外敏感性,經絡系統類似低電阻的運行通路,藥物貼敷于特殊經穴,能夠迅速在相應組織器官產生較強的藥理效應,起到單相或雙相調節作用[9]。定向藥透療法是一種將物理治療與藥物治療效應融成一體的治療技術,通過皮膚電針的定向作用,把活血化瘀、止痛通絡的液態藥物密封在皮膚表面并將其激活,使藥物分子由皮膚定向透入深層組織,形成有效的治療藥場,電針刺激和藥能的雙重治療效應,增加局部組織的血流量,不但利于消除神經組織的瘀血水腫和無菌性炎癥,而且為神經組織的修復提供了物質和環境[10~11]。綜上所述,采用電針配合定向藥透治療腰椎術后腰腿痛,適應范圍廣、并發癥少,且有效率高、痛苦小,臨床療效較為確切,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185-186
[2]程永紅.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1,32(6):459-462
[3]Chan CW,Peng P.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J].Pain Med,2011,12(4):577-606
[4]浦波,胡偵明.腰背疼痛與神經肽P物質[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0,10(4):245-247
[5]何廣新,曲延華.疼痛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34-38
[6]洪海平,朱東勛,徐玉云,等.電針腰突穴對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功能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0):31-33
[7]劉永輝,侯希敏.脈沖電刺激促進周圍神經再生的應用[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0,15(5):342-343
[8]楊宗保,封迎帥,易受鄉.電針環跳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損傷修復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1):199-201
[9]徐立剛,梁佳樹.穴位貼敷結合腰椎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8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9,18(3):20-21
[10]劉斌,王紅,韓俊泉,等.中藥經皮給藥及透皮吸收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2,18(6):641-643
[11]李瑞峰,谷福順,鄭昆侖,等.促進中藥透皮吸收方法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12):215-217
R681.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8.013
2016-07-23)
福建中醫藥大學校管基金(編號:XB20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