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
生命最初的疼痛,莫過于不被父母看見。這樣的痛伴隨了李雪許多年,也促使她從物理學轉向心理學,成長為一名兒童心理專家。最痛的時候,她曾形神分離、萬念俱灰,但她選擇了勇敢面對心魔,最終戰勝了恐懼。走出痛苦后,她又廣種蓮花,幫助更多人完成了自我救贖。
直面心魔,看見自己

嬰兒期的李雪飽受母親的忽視。除了喂奶,母親幾乎同她沒有任何肢體接觸。無論哭還是笑,她都難以與母親發生同頻共振。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母親沒有愛人的能力。李雪的母親成長于缺愛的家庭,是其父母宣泄情緒的工具,生命中積壓了許多的怨恨,然后將對父母的怨恨轉嫁到了自己的小家庭中,不僅搞砸了夫妻關系,還將女兒逼入內心的絕境。
因為不曾被愛,成年后的李雪既沒有自愛的能力,也無法進入任何一段關系。那時的她只關心一件事:如何讓自己活下來。她擁有兩所重點大學的學位,畢業后卻因內心的破碎感無法去求職,在出租屋里整整躺了一年。蟄伏一年后,她終于走出了自閉期,開始通過心理學去觸摸生命的真相。
小時候,幾乎每個人都說李雪的媽媽太寵她:不要她幫忙做家務,給她買一大堆昂貴零食,把她慣出了一身壞毛病。學習心理學后,李雪才知道,原來是母親的內心極度缺愛,對“得到愛”已經絕望,便不斷通過犧牲自我來寵溺女兒,間接滿足自己的“內在小孩”。但付出越多,她就越怨恨李雪,因為她搶走了自己“內在小孩”應得的愛。而李雪得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內心備受折磨。
李雪曾經試圖讓自己相信“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告訴自己“孩子需要接納父母,不能怨恨他們”。可這種努力帶給她的是濃烈的窒息感。后來她不再逃避現實,開始誠實地去感受內心,并接受了自己痛恨母親的事實。于是,內心深處那個一直無法碰觸的密閉空間打開了,她全然體驗著那種痛不欲生的感受,結果療愈發生了,她獲得了心的自由。
重生之后,李雪的感官能力也慢慢復蘇,曾經她無比麻木,三九寒冬只蓋一床薄被。因為母親從不關注她的冷熱,所以她自己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看到舍友的媽媽對舍友噓寒問暖,她才一下子意識到自己很冷很冷。在重新構建自我的過程中,她開始學著看見自己,從很小的事情開始,鼓勵自己的欲求和感受,像一個媽媽一樣關心自己,“你坐得舒不舒服?晚上吃點什么喜歡的水果呢?出門穿的這件衣服,和皮膚接觸的感受好不好?”從這些細微的事情開始,她慢慢看到了自己,于是能量隨之流動,她蛻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個體。
利劍出鞘,斬向無明
心靈重獲自由的李雪不再以“受害者”的身份自怨自艾,她更愿意做一個“創造者”。她通過認識自己來學習心理學,然后將所思所得輻射到更多人的身上。
放眼人海,她看到了許多不正常的關系:有的父母通過控制孩子來進行情感勒索,有的孩子在為父母的錯買單,有的家庭序位錯亂,少數成員承擔了原本不該承擔的責任。而在決定孩子一生幸福感的母嬰時期,許多無知無覺的母親根本不懂得去積極回應孩子,導致孩子的一生都鋪上了灰暗的底色。因為經歷過痛苦,所以不希望他人受同樣的苦,這是李雪成為心理咨詢師的重要動因。因此,她以自己的方式幫助更多人覺醒,引導他們去邂逅真正的自己。
前些年,一篇名為《美國媽媽帶孩子的17個絕招》的帖子在網上瘋傳,文中的“美國媽媽”聲稱愛哭的孩子都是媽媽教出來的,要求媽媽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她還認為孩子夜里不需要進食,媽媽應當訓練孩子一覺睡到天亮。這篇文章傳播范圍極廣,閱讀量巨大,文中提到的“哭聲免疫法”“哭聲控制法”影響了眾多媽媽,她們依法炮制,寶寶果然“變乖”許多。但李雪讀完此文后無比震驚,并深感痛心,因為其理論基礎是歐美早已摒棄的行為主義訓練法,如此訓練嬰兒,會割斷他們對世界的信任,嚴重時還會引發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反社會人格……
震怒之余,李雪揮筆撰文,連續在網上批判“哭聲免疫法”。她尋根溯源,羅列事實,并從心理學角度闡述了親密育兒的重要性,引導媽媽們去學習真正的心理學而不是隨波逐流、以網上流傳的育兒法坑害孩子,告訴她們:育兒,愛與自由是永遠的答案。
李雪的果斷發聲,讓無數媽媽看到了“乖孩子”背后的真相:新媽媽開始安心順應本能去回應孩子,實施過“哭聲免疫法”的媽媽也懸崖勒馬,努力彌補孩子內心的創傷。而李雪,成為了她們走出茫然、覺知自我、構建親密關系的領路人。
從物理系畢業的李雪有著絕佳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總能抽絲剝繭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對于來自權威或是備受熱捧的教育方式,她從不盲從,而是冷靜分析,發現謬誤果斷指出。比如心理學實驗表明“培養延遲滿足能力有助于成功”,于是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兒專家”,便主張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李雪巧妙論證了及時滿足和回應孩子的重要性,告訴只看表象不看真相的家長們:被及時滿足的孩子才更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對世界充滿安全感。相反,如果刻意延遲滿足他們的需求,甚至批判、責備其欲求,孩子只能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索求無度,二是當老好人,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
守住初心,走向豐盛
李雪出生在物資緊張的上世紀80年代,但她的個人品位非常好,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購物時不會過度囤積東西,只選自己最想要的。直到成為心理師,深入研究和探討人與財富之間的關系后,李雪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好品位來自于父親。
李雪父母的關系非常糟糕,母親怨恨丈夫,便對女兒進行“催眠”。李雪一直覺得父親是混蛋,可童年的許多畫面讓她感受到了來自父親的愛。有一次,她在街邊看到賣小龍蝦的,便想買一只當寵物。母親強烈反對:“你買它有什么用?買了它,到時候還不是要我幫忙收拾!”父親看到李雪很傷心,便問她:“你想要幾只?”“我要一只就行?!钡赣H給她買了三只。在許多事情上,父親一直是李雪要一份給兩份,他的行為傳遞給女兒富足的感受,所以成年后李雪跟財富的關系非常順暢。
而在生活中,李雪發現許多父母都在有意無意地限制孩子獲得豐盛的人生。一位媽媽總是給孩子買昂貴的童裝,多得衣柜塞不下,但孩子最想要的卻是廉價的貼紙。媽媽認為孩子已經有很多貼紙了,無論孩子怎樣央求都不買給他。如果孩子想要的東西必須通過哭鬧和折騰才能爭取到,那么其內心就會被匱乏感包圍,長大后非常容易欲求無度,卻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李雪總是建議家長,在能力范圍內全然滿足孩子,或是誠實回應孩子的需求,告訴他們:不是你配不上,而是我舍不得。這樣,孩子的潛意識就不會被寫入限制性的信念,其未來發展就不會受到制約,也能與財富構建自然輕松豐盛的關系。
李雪總是告訴自己:我可以自由地在這個世界上創造自己想要的體驗,我不去限制。需要資源時,她不會瘋狂抓取,而是做自己該做的,守住初心,然后等待結果自然發生,每每總能心想事成。她還將感受寫成了一首小詩:“當我不再制造分裂/安住于內在的中心/一切資源向我涌來/我就是宇宙的中心。”
現在的李雪,兼有心理師、培訓師和作家等多重身份,而她的主要工作,是教會他人如何自愛以及愛人。她創辦了名為“初心”的心理平臺,過上了豐盛而不用力的人生。當初的錐心痛苦早已化為淤泥,朵朵紅蓮正在淤泥上灼灼盛放。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