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叢林
很多網民,往往有過這種經歷——在網上搜索一下自己的名字,很多不愿看到的、令人尷尬的信息就會跳出來,給工作、生活帶來不便。他們迫切希望搜索引擎服務商將這些內容鏈接移除。

在我國,“被遺忘權”能否得到司法確認呢?2016年5月,該領域內第一案,經北京市兩級法院的審理,塵埃落定。
羞于受牽連,要求被遺忘
現年45歲的郭明旭,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企事業管理等管理學教育工作,著有學術專著一部,在業內算得上一位知名學者。
2014年7月1日起,郭明旭曾與江蘇無錫羅氏有限公司合作。當年11月26日,該公司向郭明旭發出《自動離職通知書》,解除了雙方的勞動關系。
離職后,郭明旭重新尋找合作單位。一天,他進入網絡搜索頁面,偶然鍵入“郭明旭”三個字,卻發現“相關搜索”處顯示有“無錫羅氏教育郭明旭”“國際超能教育郭明旭”等關鍵詞。他又在搜索框內鍵入“羅氏教育”,“相關搜索”處顯示有“羅氏教育騙局”“羅氏遠航教育是騙局嗎”等等。
郭明旭認為,羅氏公司在外有“不好名聲”,而網絡搜索顯示,自己的名字與羅氏公司密切相關,影響了自己找工作,便于2015年1月28日,向某網絡公司發送電子郵件,主題為:“請認真詳讀!嚴重侵權!盡快刪除!”
當年2月,郭明旭再次向該網絡公司發送郵件,表示“嚴重侵權信息,請務必刪除”,并附上一張手機搜索網頁截屏。
與網絡公司交涉期間,郭明旭于3月應聘到北京一家商貿公司。但沒幾天,對方便提出解除勞動關系。《解除勞動合同協議》顯示,解除理由是公司試用郭明旭后,發現網絡上顯示“無錫羅氏教育郭明旭”,聯想到羅氏教育被很多人稱為騙子公司,甚至有人說是邪教,而公司對信譽度要求高,與郭明旭協商后,解除合同。原先約定的60萬元年薪,由于工作時間短,郭明旭同意不收取任何工資和經濟補償。
這次經歷,讓郭明旭確信不良搜索結果的嚴重程度,于3月24日再次向某網絡公司發送郵件,表示“我早已不在羅氏教育,羅氏教育聲名狼藉”。
網絡公司有公示的專門投訴渠道,而郭明旭是通過發送郵件投訴的,網絡公司對此認為未收到正式投訴,所以沒進行刪除處理。
投訴無結果,維權上法庭
見網絡公司未作處理,郭明旭在2015年4月和5月,先后向公證處申請,對網絡公司網頁上“郭明旭”及郭明旭個人郵箱內相關內容進行證據保全,后來到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將該網絡公司推上了被告席。
郭明旭稱:羅氏教育頗受爭議,“羅氏教育郭明旭”等信息掛在網上,公眾會誤解他與羅氏還有合作,影響他取得他人信任,無法工作。他認為,這樣的搜索信息應當被遺忘。
他的請求是:1.網絡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姓名權、名譽權等行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輸入“郭明旭”搜索,結果中不得出現“羅氏郭明旭”“羅氏教育郭明旭”“無錫羅氏教育郭明旭”等六個關鍵詞。2.網絡公司支付郭明旭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3.自2015年3月至停止侵權行為期間,網絡公司向郭明旭每月支付經濟賠償金5萬元。
網絡公司稱,自己只提供互聯網搜索引擎服務,包括“關鍵詞搜索”和“關鍵詞相關搜索”。所謂“關鍵詞相關搜索”,就是搜索引擎自動統計一段時間內,所有網民輸入的搜索關鍵詞的頻率,并顯示出排名靠前的。隨著網民輸入關鍵詞的內容、頻率的變化,相關搜索中的關鍵詞會自動更新,服務商未做任何人為的調整干預。
網絡公司還認為,“被遺忘權”主要涉及人生污點,本案并不適用。事實上,郭明旭之前與羅氏教育有過業務合作、媒體宣傳,信息自然反映在網上。
判決定是非,敗于無法據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網絡公司并未進行人為干預。對作為機器的“搜索引擎”而言,“郭明旭”三個字在相關算法的收集、處理過程中,就是一串字符組合。
“羅氏教育郭明旭”“無錫羅氏教育郭明旭”等關鍵詞,本身也無褒貶含義,僅是對歷史情況的客觀反映。
郭明旭主張刪除關鍵詞的背后,其實有兩個意思:一是確信“羅氏教育”不具有良好商譽;二是試圖向潛在客戶、合作方隱瞞曾經的工作經歷。
就前者而言,不同人對企業的評價往往很主觀,企業的商譽也會隨經營狀況發生動態變化,因此不宜簡單地將羅氏教育的商譽與郭明旭的現狀聯系起來。
就后者而言,郭明旭仍在企業管理教育行業工作,之前的信息正是他經歷的一部分,與目前的個人資信直接相關。其潛在客戶需要知悉。
綜上,網絡公司無需承擔侵權責任。
2015年7月一審判決后,郭明旭不服,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法院特別提出,“被遺忘權”是歐盟法院通過判決,正式確立的概念。我國現行法律中并無相關規定,也沒有“被遺忘權”的權利類型。
2016年5月,北京一中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以案說法】
法院雖駁回了郭明旭的訴訟請求,但此案帶來的法治啟示意義深遠。
所謂“被遺忘權”,一般指按個人信息保護規則,網絡用戶有權要求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在搜索結果頁面中刪除自己名字、相關信息的權利。
裁定源于2011年西班牙的一個案件。一名男子在谷歌上搜尋自己名字時,發現1998年的一篇新聞,有關他早年因財務窘迫被法院強制出售家當的內容,遂將新聞發表原網頁的《先鋒報》和谷歌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侵害了他的隱私權。
法院最終的判決以新聞自由為名,認定《先鋒報》不承擔責任。不過,谷歌作為搜索引擎不能以新聞自由豁免,應承擔刪除責任。
谷歌公司提出上訴,該案最終打到歐盟法院。2014年5月13日,歐盟最高法院歐洲法院最終裁定認為,普通公民的個人隱私擁有“被遺忘權”。
本案中,盡管原告的訴訟請求有一定合理性,但囿于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法院的裁判也不可能逾越。
承辦此案的法官介紹說,該案的判決,為“被遺忘權”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下,通過一般人格權加以保護打通了路徑,確立了保護的條件和標準。其提出的“非類型化權利涵蓋利益”“利益正當性”“保護必要性”三大裁判規則,將為“被遺忘權”的形成奠定實踐基礎。
法律人士也指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郭明旭的苦惱會逐漸成為很多人的苦惱。搜索引擎方便用戶的同時,也會暴露個人曾經的信息,甚至自動生成帶誤導性的信息,給當下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化解問題,一方面在于自律,包括網站自身的規范、行業自律和技術自律,另一方面,盡早制定一部適應技術發展的個人數據保護法,才是關鍵。
(文中人名、“羅氏”系化名)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