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脫貧攻堅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發展的道路上不應該有哀哀的呼喚,中國夢的征途上也不能有一個掉隊者。
今年全國脫貧攻堅戰全面展開,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創歷史新高,第一次超過1000億元。
近年來,中國在扶貧上的巨量投入,取得了為世界矚目的成效。從1978年到2014年,全國累計減貧逾7億人?!爸袊椒鲐殹敝啡〉玫膶嶋H效果,有目共睹。而中央去年年底提出的“精準扶貧”,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更是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新號角。
需要看到的是,在持續多年的扶貧努力之后,剩余的貧困問題都是“硬骨頭”,解決起來會更為艱難。比如最近有媒體再次關注環首都“C”形貧困帶。在張家口涿鹿縣,媒體關注到,78歲的岳存寶老人和老伴。他倆的屋子有幾塊玻璃破了,用塑料袋堵著;老太太刮了刮中午吃剩的鍋底玉米面,就算是將就了一頓;喝水,得到外面去挑……
類似這樣的“尷尬”,在環首都“C”形貧困帶的25個縣份中,并不鮮見。這些與北京咫尺之遙的農村,很多老鄉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日日忙碌著最基本的糊口生計。他們的人均純收入,還不足北京轄區周邊縣(區)的1/3。盡管因為旅游興起,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但總體而言,這種拉動仍十分有限。
這些人群貧困狀態的難以改變,一方面,緣于生存環境的惡劣,以及資源稟賦的相對稀缺。另一方面,貧困也與這一人群的個體失能密不可分,或者說,也正是個體的競爭力缺乏加劇了他們的困頓。文化欠缺、身有殘疾、疾病纏身、生養過多等等,均導致其日常生活雪上加霜。此前也不是沒有政府救助,但往往會出現脫貧之后的返貧。
這表明,扶貧確實已進入攻堅階段。以首都周邊農村而言,扶貧工作隊紛紛進駐,并從扶持產業、解決基本生活條件開始,逐步介入農民的生活。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扶貧都應該立足于當地農民多樣化的人生,應該對當地農民分類指導、精準扶持,對于那些有余力,但缺乏資本、市場的農民,固然可以適用產業扶貧,但對于那些失能農民,仍需要公共財政的“兜底兒”。
在個體狀況無法改變,生存環境又很難更替的情況下,政府的扶持責無旁貸。比如,環首都“C”形貧困帶貧困農民的低保金水平能否切實提高?以目前每月50多元的標準而言,連生計都難以維持,更不要說更好的生活了。在實現了廣覆蓋之后,農村低保應該針對性地提高標準,多一些點對點的常態救助。
當下的扶貧還應該立足于構建農村與城市接軌的直通渠道,讓農民的勞動力、農業產出、目標訴求與城市對接并實現互補,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打通城鄉的隔絕狀態,讓城市的繁華能夠帶動農村的星星之火,以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
脫貧攻堅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發展的道路上不應該有哀哀的呼喚,中國夢的征途上也不能有一個掉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