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超
精準扶貧做法多種多樣,從各個地方的實踐來看,每個地方都有最有效的產業扶貧做法或者創新經驗,這些做法和經驗均是從自己的地區實踐而來。
比如,重慶彭水縣依托傳統產業開發,希望變成全產業深化加工,種植甘薯、紅薯,做優山區食用菌。把過去在中國屬于貧困的資源,把貧困地區的自然景觀、文化歷史各方面沒有形成經濟作用的挖掘出來,先秦時期的陶瓷文化,唐朝的秦都文化,通過旅游開發扶貧,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案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有70萬人口,貧困程度深是我們的一個短板。
那么傳統產業怎么轉型升級呢?彭水屬山區農業縣,紅薯種植歷史悠久,縣委縣政府認為扶貧攻堅必須“授人以漁”,激發內生動力,才能鞏固扶貧成果,防止返貧。紅薯是我縣的主要旱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近年來,我縣立足資源優勢,著眼市場需求,強化科技支撐,完善產業鏈條,持之以恒做強做優紅薯產業,使之逐步成為我縣促進農民增收、助推扶貧開發、保障糧食安全的支柱產業。2015年,全縣加工鮮薯15.8萬噸,實現產值5.6億元,尤其是全國丘陵山區紅薯產業扶貧推進會議在我縣成功召開,加快了我縣紅薯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了我縣乃至重慶市紅薯產業的影響力。我們重點在推進“四化”上下功夫、尋突破、求實效,不斷提升紅薯產業化經營水平,努力實現紅薯從傳統飼料型向經濟效益型轉變。最近兩年種植甘薯、紅薯,全縣的農民人均紅薯增加收入超過1個億。
我們將特色產業做優,充分利用山區食用菌的優勢,優先發展、加快發展優勢產業,雖然過去落后,但是現在有非常好的發展優勢。與此同時,我們比較領先的幾個特點,苗族人口30萬,在縣級地區里面最多,我們是中國苗鄉,也是世界苗鄉,我們也在探索如何把民族文化這一塊做好。彭水山比較大、水比較多,水生態非常好,烏江最美麗的一段在彭水縣。我們還有瓷文化,先秦時期的陶瓷文化,唐朝的秦都文化,整個把我們的資源生態、文化彰顯起來。我們在實踐當中,將農業和旅游融合發展,這是最近兩年扶貧攻堅非常重要的產業,發展情況非常好,極大地助推了農民增收,我們最近還開展了全球看山看水看苗鄉的活動。一方面依托傳統產業開發,希望變成全產業深化加工,另一方面把我們過去在中國比較普遍的、過去屬于貧困的資源,自然、景觀、文化各方面沒有形成經濟作用,通過旅游開發得以實現。
在工作中,民生問題最最困難的還是特殊困難群體,包括重度殘疾人、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怎么針對性地從體制機制上解決特殊困難群體的問題,是亟待關注的。另外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精準非常重要。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武陵山區腹地,地處烏江下游,全縣面積3903平方公里,轄39個鄉鎮、街道,戶籍人口70萬,是重慶唯一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重慶貧困程度最深的四個縣之一。疾病是彭水貧困群眾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老百姓經常是“小病拖、大病挨,得了重病才往醫院抬”。為此,彭水圍繞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瞄準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痛點”,大力實施村級及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項目,推進“三級聯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實行“三個統一”,基層醫療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強化“三類救助”,基層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落實“三項舉措”,基層醫療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力推進醫療衛生精準扶貧,取得了不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