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媛
不管父母們是否愿意,高育兒成本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孩子的“教”比“養”更貴,在為孩子規劃教育基金時,教育金保險成為年輕父母為孩子配置的首選。
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早已不是新鮮問題。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明確提出:“就一國的繁榮而言,最明確的標識是居民人數的增長。”人口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1937年,凱恩斯在《人口縮減的若干經濟后果》中分析認為,人口增長由于促進投資而促使經濟成長。凱恩斯學派的后繼者哈羅德在《論動態經濟學》中論證認為,人口增長不僅擴大了消費,還增大雇傭,使投資規模擴大。
基于以上理論基礎,2015年10月底,討論已久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草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計通過,“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據估計,二胎全面放開后,中國每年將增加新生人口約300萬,未來30年新增人口有望達到1億。這些“特殊的”嬰兒被寄予厚望——拉動更多消費,提供更多年輕勞動力,從而減緩人口老齡化及經濟下滑。
對于大多數夫妻而言,“為國生娃”可能會遇到相當“棘手”的問題。調查顯示,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其實并不多,經濟壓力或許會成為阻礙人們生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80”后夫婦舒羽與閔智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工作,兩人經過多年打拼,在北京有房有車,也算是衣食無憂。他們有一個10歲的女兒,上小學四年級。舒羽喜歡男孩,在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實后,一個強烈的沖動在她心里萌生:要再生個男孩。一天晚上,閔智夫婦展開了一場討論,話題最后演變成計算10年以來的養孩賬單。這份詳細的賬單計算出來后,兩人五味雜陳。
負利率時代,育兒成本與經濟增長齊飛
銀行利率一路走低,有人說,負利率時代,將錢放在銀行不如花出去,養孩子是最好的投資。在中國,高昂的撫養成本使“養孩子是最好的投資”成為悖論。瑞士信貸201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夫婦每年平均要在孩子身上花費2.25萬元,直到孩子年滿18歲,這筆者用超過平均每個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
“僅僅是算了一下養孩子的開銷,就澆滅了我們生二孩的念頭。”舒羽粗略一算,10年來女兒共花費了35.5萬元左右,其中用于孩子課外素質培訓的費用占到了30%左右,尤其是2015年,女兒特長培訓費達到了42720元。女兒才上小學四年級,居然花了35.5萬元。這筆龐大的支出讓舒羽嚇了一跳,對于她這樣的普通工薪族而言,這樣的支出,再來一遍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巨額支出從一孩出生后便開始了,第一項開支就是找月嫂,北京的行情大約是一個月1萬元。最初,舒羽并沒有打算請月嫂,覺得姥姥和奶奶兩人足以應付,可孩子出生后發現完全不行。
除了月嫂, 孩子還沒上幼兒園時, 撫養孩子的費用主要是“奶粉、尿不濕、保姆”這三大項支出。據悉,市場上一罐900克的奶粉價格在200~400元。“只有進口的奶粉才有資格讓寶寶使用,尿不濕也是從日本代購,不養不知道啊,有了寶寶,人民幣都長翅膀了……”。
早在2005年,社會學家徐安琪的調研報告《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顯示,當時,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大學畢業的直接支出高達48萬元。業內人士指出,現在這個數字可能要翻倍。月嫂工資、保姆工資、幼兒園園費、奶粉等營養品、紙尿褲等衛生用品、玩具文具用品、早教培訓……在這些項目的表格后面,都是閔智夫婦10年來的血汗錢。雖然育兒費用五花八門,但是做“孩奴”的花費主要還是集中在教育方面,據網易對育兒成本的數據調查顯示,教育消費占總體消費比例高達80%以上,如下圖所示。
刨除物價上漲因素,在育兒成本高漲的背后,育兒觀念是一只重要推手。抱定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為了讓孩子能進一所好的小學,舒羽一家把五環外的大房子換成了三環內的小房子,“與孩子的教育相比,我們必須這么做”。
“422”模式家庭未雨綢繆,教育金保險受青睞
圍繞二孩,各路商家展開了瘋狂攻勢,不管是不是跟母嬰產業相關的,都能巧妙地將營銷策略融入這個新政策。保險理財更是如此,就在為養孩賬單發愁的舒羽接到保險公司的經紀人打來的電話,上來就以放開二孩為由頭,說起了他們的保險產品。“二孩政策跟買保險有什么關系啊?”舒羽還一頭霧水,推銷員就口吐蓮花似的說開了:“當然有關系了,您想啊,養兩個孩子,教育成本是不是就提高了?您應該提前準備教育金,專款專用,定期存入,到期領取……”
不管父母們是否愿意,高育兒成本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孩子的“教”比“養”更貴,在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規劃時,教育金保險(30%)已超越人壽保險(21%)和意外險(16%),成為年輕父母為孩子配置的首選。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少兒教育保險,除了初中、高中和大學幾個時期的教育基金以外,還包括參加工作以后的創業基金、婚假基金及退休后的養老金。除此之外,一些險企推出的教育金保險還附帶重疾險。中宏保險首席市場官梁國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孩子的出生是年輕育兒家庭購買保險的主要驅動力,新家庭成員的到來讓年輕父母責任感倍增,需要為家庭財務狀況做好長期打算。全面放開“兩孩”政策,利好保險市場。考慮到孩子的撫養成本、教育經費等,父母會更偏向于為孩子購買相關保險產品,這也給保險發展帶來了機遇。多生一個孩子對家庭最直接的影響是剛性需求增加,主要包括孩子的教育開支和撫養,其中教育又是最具剛性的。調研機構益普索對生活在一到三線城市、父母年齡在22~45歲、孩子年齡在0~15歲的家庭進行調研,嘗試了解年輕育兒家庭的生活狀態、育兒觀念及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和需求。調研顯示,58%的受訪父母曾經為自己買過保險,89%的家庭有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的計劃。這項數據表明,大多數年輕父母雖然對保障的重視程度較高,已經意識到要為孩子未來的教育做好準備。
“ 二孩” 出生之后, “ 4 2 1 ” 家庭會變成“422”,支出大幅增加,對于隨之而來的各種風險,應當未雨綢繆,為孩子準備好足量的教育金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