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坤

【摘要】目的 分析中醫辨證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神經癥住院患者8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給予中醫辯證法治療,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及并發癥。結果 治療后,臨床并發癥比較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中醫辯證法治療心血管神經癥,臨床有效率高,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中醫辯證法;西醫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7.00.02
心血管神經癥是心血管內科中的一種較為特殊的綜合性疾病,長期得不到治療,會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重大影響[1]。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中醫辨證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療效,特收集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神經癥住院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神經癥住院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41例,女39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7±8.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心血管神經癥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4±6)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48±7.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采取地西泮聯合鹽酸普蔡洛爾,地西泮2.5 mg,鹽酸鹽酸普蔡洛爾5 mg,3次/d,用溫開水送服;觀察組采取中醫辨證分型進行治療,具體如下:(1)心脾兩虛型采取歸脾湯進行治療,即陳皮、香附、白術各10 g,黃芪15 g。(2)肝郁氣滯型采取柴胡疏肝散進行治療,即柴胡、川芎、丹參、陳皮、芍藥、枳殼各10 g、甘草
5 g、香附12 g。(3)氣郁化火型采取丹梔逍遙散進行治療,即丹皮、芍藥、當歸、梔子各10 g、龍膽草、黃連各6 g、白術12 g。(4)痰濁內阻型采取藥方為:石菖蒲、瓜蔞皮、薤白各15 g、陳皮10 g、茯苓12 g、膽南星6 g。(5)陰虛火旺型采取藥方為:柴胡、黃柏、梔子各10 g、熟地、山茱萸、杜仲各
15 g、知母、茯苓各12 g、澤瀉9 g。所有藥物均煎水口服,1劑/d,20天/療程。
1.3 療效評價[2]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擬定,顯效:患者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消失,經實驗室檢查,患者生命特征均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心前區疼痛、手足發冷、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獲得明顯改善,經實驗室檢查,患者生命特征獲得較好恢復;無效:患者心悸、呼吸困難、手足發冷、心前區疼痛癥狀無改善或加劇,經實驗室檢查,患者病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臨床并發癥比較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近年來,心血管神經癥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由于該疾病好發于20~50歲中、青年群體,且女性患病機率遠遠大于男性,特別是更年期婦女,由于其內分泌紊亂、失調,更容易引發該疾病,嚴重威脅中、青年群體身體健康[3]。據臨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神經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心悸、失眠、心煩、耳鳴、頭暈、呼吸困難、心前區疼痛等[4]。目前,關于心血管神經癥發病原因尚無明確定論,但與患者生活環境因素、神經類型以及性格之間有著密切聯系,而中醫認為心血管神經癥通常是因人思慮、郁怒、憂愁、悲哀等情緒,傷及心神所致,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將其分為5種類型進行辨證治療,心脾兩虛型患者,治療中以健脾養心為治療原則,采取歸脾湯針對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無光、心悸、氣促進行治療。肝郁氣滯型患者,治療則以活血化瘀、行氣疏肝為治療原則,采取柴胡疏肝散針對胸部滿悶、情志抑郁、胸肋脹痛進行治療。氣郁化火型患者,以清肝瀉火、解郁安神為治療原則,采取丹梔逍遙散針對情緒易燥、心悸、頭痛、口苦而干進行治療。痰濁內阻型患者,以安神定志、豁痰通陽為原則,采取半夏、茯苓等藥物針對心煩不寐、膽怯心悸、多夢易醒進行治療,陰虛火旺型患者,以滋陰清熱、補心安神為原則,采取柴胡、丹皮、山梔子針對心緒不寧、口咽干燥、五心煩熱、盜汗、失眠進行治療。本文通過對我院80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進行觀察對比發現,采取中醫辨證治療心血管神經癥,臨床有效率高,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文娟,李江濤.探究中醫辨證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治療效果[J].中國傷殘醫學,2014,(17):116-117.DOI:10.13214
[2] 蘇 衛.心血管神經癥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7):31-32.
[3] 徐蓮麗,李華海.中醫辨證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9):58,61.DOI:10.3969
[4] 朱專和.心血管神經癥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分析[J].現代養生B,2014,(5):265-265,266.DOI:10.3969
[5] 賀 君.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神經官能癥效果探析[J].中外醫療,2011,30(28):449-450.
本文編輯:徐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