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錦榮
·散文·
安順場隨想錄
□周錦榮

安順場渡口
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水東門炮臺遺址、太平軍翼王營地遺址、安順古街、松林地藏寨、土司炮臺等。每逢五一和國慶長假,這里游客絡繹不絕,每天的客流達四五千人。景區(qū)內(nèi),漢、彝、藏民族風情的各種建筑光彩奪目,民族服飾、歌舞、美食、民間工藝品深受游客親睞。在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內(nèi),紅軍裝、特色紀念郵票則成了游客們的最愛。
在烈日下,我們走著、看著、了解著、熟悉著安順場的一切。“走了這么久還不見渡口蹤影,是不是導游迷路了?”說話間,只見走在前面的導游拐入另一條街道,沒走多遠,渡口出現(xiàn)在我的視線里。在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廣場上,矗立著紅軍戰(zhàn)士的雕像,在大渡河岸邊立有楊得志題寫的“紅軍渡”石碑。站在石碑旁,面對浪濤洶涌的大渡河,我的腦海里不時閃現(xiàn)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場面:80多年前的1935年5月,由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從云南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后,經(jīng)會理、西昌、冕寧等地來到安順場,準備強渡大渡河后繼續(xù)北上,繞道去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中央紅軍通過大涼山后冒著大雨兼程北進,擔任先遣隊的紅一師一團急行軍80余里,于5月24日首先趕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守敵兩個連,奪得了一條寶貴的渡船,控制了渡口。安順場渡口寬百米,巨浪翻騰,河對岸有川軍一個營把守,而紅軍只有一條小船,一次投入的兵力極其有限,但軍情緊急,只能強渡。紅一團精心挑選了17名勇士,由一營營長孫繼先率領,組成了渡河突擊隊。為了加強火力攻擊和掩護,紅軍渡河指揮部將機槍連和軍團炮兵營集中到渡口,并抽調(diào)紅軍的神炮手和特等射手,用兩門迫擊炮和數(shù)挺重機槍進行支援。紅軍先遣隊司令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和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親臨一線指揮。5月25日晨,素有開路先鋒之稱的紅一團在團長楊得志的指揮下,開始強渡大渡河。在炮火支援下,突擊隊分成兩批,乘小船在驚濤駭浪中向?qū)Π稕_去,沖破了敵人重重火力封鎖網(wǎng),終于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扔手榴彈。智勇雙全的紅軍勇士利用又高又陡的臺階死角作掩護,沿臺階向上猛烈沖殺。在南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北岸渡口。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隨后沿大渡河右岸而上,紅二師四團從安順場沿河左岸而上,晝夜強行軍120公里,奪取了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打通了紅軍北上抗日的道路,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將紅軍變?yōu)榈诙€石達開的美夢。
站在安順場,聽著大渡河咆哮不息的浪濤聲,我的耳旁仿佛響徹著80多年前紅軍勇士的吶喊聲和沖鋒號聲;看著安順場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我仿佛看到在紅軍長征精神指引下,中國各族人民正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的勃發(fā)英姿!
(編輯 陶麗)

(篆刻) 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