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古典弩炮的早期發展

2016-11-12 08:32:56劉衍鋼趙少峰
古代文明 2016年3期
關鍵詞:機械

劉衍鋼 趙少峰

古典弩炮的早期發展

劉衍鋼 趙少峰

提 要:腹弓發明之后,古希臘人挖掘腹弓機械結構的潛力,通過引入加力機械裝置發展出更為強大的弩炮類遠程武器。弩炮的尺寸各異,功能亦各不相同。古希臘在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窮盡了弓體構造的潛力,將弓體類弩炮的發展推向尾聲。弓體類弩炮機械架構發展為之后更強大機械武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腹弓;絞車;弩炮;拋石機

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古典歐洲遠程機械武器的起源。1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在遠程機械武器發明之后的半個世紀中,古希臘人致力于挖掘這種機械武器的潛力,發展出眾多類型的弩炮類武器。本文將立足于古典文獻與相關考古學證據,分析從腹弓機械武器向弩炮武器的演進過程。

一、關于遠程機械起源的記述及學界爭議

前一篇文章因篇幅所限,僅列舉了學術界對于遠程機械武器起源的主流看法,未具體涉及相關爭議。遠程機械武器的起源與早期弩炮類武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這里有必要予以詳細介紹和討論。

古代文獻中最早提及遠程機械武器者為《舊約圣經》。其中《歷代志下》(2 Chronicles, 16.15)記載猶太王烏西雅(Uzziah)的業績稱:

又在耶路撒冷使巧匠做機器,安在城樓和角樓上,用以射箭發石。烏西雅的名聲傳到遠方;因為他得了非常的幫助,甚是強盛。2參見《圣經(和合本)》(中英對照),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2008年,第749頁。

關于烏西雅的身份與統治年代尚存爭議,一般認為他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世紀中前期。不過這段記載的成書時間較晚,約為公元前4世紀后期或公元前3世紀中期,此時正值機械武器的黃金時代,因此現代學者基本不認同《舊約圣經》相關內容的可靠性。1E. W.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9, pp. 51-53; L. Alexander, “The Origin of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he Classical Journal, 41(1946), p. 209.除《歷代志下》外,著名的希臘文七十子《舊約圣經》(Septuagint)文本中,《以西結書》(IEZEKIHΛ)有兩處用到“弩炮”(βελοστ?σει?,對應的拉丁語為ballistae)。2Ez. ⅠV.2, XXⅠ.27, in Alfred Rahlfs ed., Septuaginta, 2nded., recollected and emended by Robert Hanhart,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2006, p. 775, p. 806.“弩炮”在這里實為誤譯,希伯來原文的用詞為“攻城槌”(karim)。3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 53.《以西結書》大約寫作于公元前580年,此時攻城槌一類近程機械武器在近東與中東地區早已出現,4Y. Yadin, “Hyksos Fortifications and the Battering-Ram,”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37 (1955), pp. 23-32;Alexander, “The Origin of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p. 211; P. Albenda, “Syrian-Palestinian Cities on Stone,”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43(1980), pp. 222-229;[美]羅伯特·L. 奧康奈爾:《兵器史》,??冢汉D铣霭嫔?,2009年,第100—101頁。身為“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對此類武器自然知悉。

公元1世紀的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對各類機械武器的發明者有一段記載:

機械遠程武器(tormentum)“蝎子炮”(scorpio)由皮塞烏斯(Pisaeus)發明,拋石機(catapulta)由克里特人發明,弩炮(ballista)由敘利亞—腓尼基(Syrophoenicia)人發明……而工程機械“馬頭”(equus),即現在所稱的“羊頭”(aries),則是厄皮烏斯(Epius)在特洛伊的發明。5Plin., N.H., VⅠⅠ.201, in Pliny, Natural History, Vol. ⅠⅠ, trans. by H. Rachha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以下略作“LCL”),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640-642.這里介紹的是當時羅馬帝國軍隊常用的各種攻城機械武器。其中“馬頭”或“羊頭”即攻城槌,其他幾種都是遠程機械武器。詳細說明參見劉衍鋼:《馬塞里努斯筆下的羅馬工兵裝備考》,《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這段記載頗為混亂,后人對于其資料來源亦莫衷一是。不過仔細分析其文本,可看出普林尼對于機械武器的發展有一個大致的脈絡,即它們最先由東方人發明,然后向西傳入歐洲。如果涉及近程攻城機械,普林尼的見解大體正確;但如果涉及遠程攻城機械,現代學者基本上無人贊同普林尼的觀點。主要原因在于沒有任何相關的考古證據,而且從文獻史料看,希臘人的遠程機械武器對于東方民族而言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式武器。6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52-53; Alexander, “The Origin of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pp. 210-211.

實際上,在最早的遠程機械武器,即腹弓(gastraphetes),出現的同時,古希臘人對這類武器的大型化改進即已開始。就在腹弓發明的次年,腹弓的擁有者——敘拉古(Syracuse)僭主狄奧尼修斯(Dionysius)——不僅將腹弓用于野戰,7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還為攻城戰制造了“各種各樣的遠程機械武器(καταπ?λται παντο?οι)以及巨量的箭矢”。8D.S., XⅠV.43.3, in Diodorus Siculus, Vol. VⅠ, trans. by C. H. Oldfather,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 132.這里的“各種各樣的遠程機械武器”多少有所夸大,狄奧尼修斯用于攻城的武器大概是尺寸各異的多種腹弓,其中較大者可能需多人操作。因為體積和重量較大,難以攜帶,這類武器可能無法像單兵腹弓那樣用于野戰,僅能用于攻城。這些試驗性武器可算是人類制造弩炮的最早嘗試。此后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和改進,弩炮技術方步入成熟之境。9D. B. Campbell,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399 BC-AD 363,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3, p. 5.

對于單兵腹弓,古典科技學者希?。℉eron)有非常詳盡專業的描述。10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但對于隨后出現的大型弓體式遠程武器,希隆基本沒有提及。不過另一位較早的機械工程學者比冬(Biton)提供了非常詳細的相關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40年,比冬為帕加瑪(Pergamon)王阿塔羅斯一世(Attalos Ⅰ,公元前241年—前197年在位)撰寫了一本機械武器制造手冊。1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3, in E. W.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1, p. 67, p. 78.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 3.比冬的記載表明,古希臘的大型弓體式弩炮在主體結構上確實與希隆筆下的腹弓大同小異,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但比冬的記載也成為現代學者的爭議之源。首先,比冬的記載是否基于真實存在過的武器?對此,目前多數現代學者已不再懷疑比冬記載的可靠性。2Campbell,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399BC-AD363, p. 3.其次,比冬筆下的弩炮究竟出現于何時?這給現代學者確定古典遠程武器的起源帶來很大困擾。依照比冬的記載,塔林頓的佐皮魯斯(Zopyrus of Tarentum)分別為米利都(Miletus)與庫麥(Cumae)3米利都在小亞細亞,庫麥在意大利,兩者皆為著名的希臘殖民城市。設計制造了兩種發射箭矢的大型機械武器——“中型腹弓”(γαστραφ?τη?)與“山地腹弓”(?ρεινοβ?τη? γαστραφ?τη?)。4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62, W. 65,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74-75, pp. 76-77.這兩種武器顯然由更早的“腹弓”,即單兵腹弓發展而來,出現的時間自然應晚于單兵腹弓。著名古代技術史學者狄爾斯(H. Diels)認為,比冬所說的佐皮魯斯即公元前4世紀中期的畢達哥拉斯派學者佐皮魯斯,他的武器設計脫胎于畢達哥拉斯派學者的機械數學成果,其中最重要者為同鄉阿爾基塔斯(Archytas of Tarentum)。5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98.但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比冬文本中的武器設計師佐皮魯斯是位更早的人物。庫麥之所以制造機械武器,是出于抵御塞貝里(Sabellian)6包括薩賓人(Sabines)和薩摩奈人(Samnites)在內操奧斯坎(Oscan)語的中部意大利山地民族集團。諸部落進犯的戰術需要。公元前421年,屬于塞貝里族的意大利強族薩摩奈人(Samnites)洗劫了庫麥,7F. W. Walbank, A. E. Astin, M. W. Frederiksen, & R. M. Ogilvie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VⅠⅠ, Pt.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654.佐皮魯斯設計的新式武器應該在此前不久投入使用。而佐皮魯斯為米利都設計制造機械武器,則應該早于公元前401年波斯人重新占領米利都。8Campbell,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399BC-AD363, p. 5.如果這推測成立,則單兵腹弓的出現必定更早一些,可能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這結論與普遍認可的腹弓發明時間相矛盾,9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不過這種說法亦不乏支持者。10例如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的軍事史紀錄片《火炮》(Ground Warfare Firepower)就采用此說,稱大炮最早出現于公元前421年的意大利。筆者不打算參與相關爭論,為穩妥起見,筆者將以較晚的說法,即狄爾斯的觀點為準。如此則大型腹弓的出現時間可確定為公元前350年以前,11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13-14.這與學術界有關腹弓出現時間的主流意見(公元前400前后)較為吻合。12Alexander, “The Origin of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p. 208.

比冬的論文所涉及的機械武器主要有6種,除兩種大型建筑類近程攻城機械之外,其余4種皆為弓體式遠程武器,亦即弩炮。其中兩種為發射箭矢的弩炮,另兩種為發射石彈的弩炮。13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61.這6種武器之中,唯一能夠確定發明時間的是馬其頓工程師波塞冬尼烏斯(Poseidonius)為亞歷山大大帝設計建造的巨型攻城塔“陷城者”(Helepolis),14相關介紹見劉衍鋼:《馬塞里努斯筆下的羅馬工兵裝備考》,《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有關這類武器的起源與發展,筆者將另撰專文。出現時間為公元前330年左右。15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52,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70-71.其余5種武器的具體出現時間已不可考。4種弩炮依照能量由小到大依次為山地腹弓、中型腹弓、“卡戎”(Charon)拋石機和“伊西多魯斯”(Ⅰsidorus)拋石機。不能認為能量越大的機械發明的時間越晚,這4種武器的結構與能量差異主要是出于不同的戰術需要。根據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它們出現的時間可大致限定在公元前4世紀中前期。1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13-14.因此,在腹弓出現后不久,古希臘人就盡可能發掘腹弓的機械結構潛力,設計制造出種類繁多且威力遠勝于單兵腹弓的遠程機械武器。

二、絞車機械的引入

在弩炮發展的早期階段,首先面臨的技術瓶頸在于開弓拉力的局限。弩炮與單兵腹弓最明顯的差別在于尺寸、力量以及發射物質量。通過受力轉向機械利用人體的腰力以及操作者自身的重量,腹弓固然可獲得遠高于臂力弓的開弓拉力和拉弓距離,2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但人體的力量和拉距潛力畢竟有限。弩炮要獲得更大的拉力和拉距以發射威力更強的矢石,就必須借助于其他機制。古希臘人的解決之道是結合了杠桿與輪軸原理的機械絞車(winch)。

杠桿的使用非常古老,古希臘人對其機械原理非常熟悉,早已將其廣泛使用于在各類機械中。3S. Berryman, “Ancient Automata and Mechanical Explanation,” Phronesis, 48 (2003), pp. 347-363; J. J. Coulton, “Lifting in Early Greek Architecture,”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94 (1974), pp. 1-19.輪軸同樣是一種古老機械,陶輪與車輪皆是利用轉軸原理,古希臘人對此也早已知曉。4A. Wilson, “Power and the Ancient Economy,”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92 (2002), pp. 16-24; Coulton, “Lifting in Early Greek Architecture,” pp. 12-14; M. Ⅰ. Finley, “Technical Ⅰnnovation and Economic Progress in the Ancient World,”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 18(1965), p. 36.古希臘人的貢獻在于將這兩種機械結合為絞車,從而使人可以在有限空間內以極小力量產生極大的拉力和拉距。希羅多德對于絞車的使用已有所記載,5Herodotus, VⅠ.119, in Herodotus, Vol. ⅠⅠⅠ, trans. by A. D. Godley,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 272-275.希羅多德稱其為“旋轉橫梁”(κ?λων),大約當時絞車的結構還比較原始。其后絞車成為希臘人廣泛使用的機械裝置。6C. E. N. Bromehead, “The Evidence for Ancient Mining,”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96(1940), pp. 104-105; R. S. Young, “An Ⅰndustrial District of Ancient Athen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 20(1951), pp. 215-217; W. F. Leemans, “Some Marginal Remarks on Ancient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3(1960), p. 228; Finley, “TechnicalⅠnnovation and Economic Progress in the Ancient World,” pp. 32-36.

前文談到希隆沒有記載腹弓之后出現的大型弓體式遠程武器,但對這類武器希隆顯然很了解。希隆之所以有意忽略它們,可能是因為其機械工程學背景,他僅對創新性的機械構造有興趣。各類大型弓體式弩炮皆是以腹弓的機械架構為基礎發展而來。較之腹弓,它們在機械工程學方面少有本質性突破,只不過尺寸和能量更巨大而已。因此希隆覺得此類武器在工程技術史上乏善可陳,故而不愿為此浪費筆墨。不過,對于機械絞車這一關鍵性技術元素的加入,希隆并未忽略,他在論著中用了相當篇幅介紹弩炮的絞車技術。

希隆首先從技術發展史角度分析了絞車用于機械武器的原因,即對力量的需求超越了人體的極限:

由于弓臂變得如此強硬,要將它們向后拉開所需的力量自然也隨之增大,結果向后拉動(的裝置)必須擁有巨大力量。因此,前述所謂的“倚靠下壓”機械設計便被摒棄。7Heron, Belopoeica, W. 84,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24-25..

這里所說的“倚靠下壓”開弓方式,筆者在前一篇論文中已有詳細說明,8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這里不再贅述。

隨后希隆介紹了絞車的位置與機械原理:

他們(工程師)在“管子”的尾部添加了一套可自由轉動的水平方向輪軸,他們通過裝在側面的長條手柄轉動輪軸,當輪軸轉動時,“滑塊”以及弓弦便被向后拉?!盎瑝K”尾部靠近“隆塊”之處固定有繩索并將其連接在上述輪軸上,當(輪軸轉動)繩索卷起時,弓即被拉開。1Heron, Belopoeica, W. 84,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24-25..

古典弩炮的基本結構與最早的單兵腹弓大致相同,相關技術詞匯也一樣。這段文字所涉及的古希臘機械工程學術語,筆者在研究腹弓時已有逐詞的考證,2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這里僅作簡要說明:“管子”(σ?ριγξ)即弩機的基座;“滑塊”(δι?στρα)即弩機的滑動模塊,位于基座上方,兩者通過榫槽結構咬合,在希隆記述中,“δ?ωστρα”有時也表示“發射裝置”;“隆塊”(χελ?νιον)即“龜殼”,為滑動模塊后部整個扳機系統的基座。由這些記載看,大型弩機的基本結構與單兵腹弓并無大異,其與單兵腹弓最根本的差異在于開弓拉力的來源。單兵腹弓的開弓方式,即希隆所稱的“倚靠下壓”(καταγωγ?δο?),是利用機械將人體的推力和重力轉向為拉力;而大型弩機開弓則是通過轉動杠桿輪軸卷動繩索提供拉力。

結合希隆的論文并參考其他古代文獻可知:古希臘絞車(?ν?σκο?)的基本結構為輪軸(?ξων或?νο?),輪軸兩端的軸盤,還有固定于軸盤上的杠桿手柄(σκυτ?λων),即希隆所言“裝在側面的長條手柄”。由于輪軸是絞車最重要的部件,因此古希臘語中“輪軸”一詞往往用來指代絞車,希隆的論文亦是如此。筆者的譯文將據原文的涵義加以區分。絞車的機械原理為通過杠桿原理放大人力,并利用輪軸原理將直線拉距轉化為纏繞長度。通過絞車機械,人們能夠在不移動自身位置的前提下產生遠大于臂力的牽引力和幾乎無限的拉動距離。杠桿手柄能夠輕而易舉將人力放大數十倍,加之絞車能提供更長的拉距,因此大型弩機的蓄能遠高于單兵弩弓。除單手柄絞車,其他古希臘文獻中還屢屢提到雙輪絞車(διτροχ?α),3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64,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76-77.即輪軸兩端各裝有一套軸盤和手柄。這種絞車由雙人操作,能獲得加倍的拉力。因此古希臘人利用絞車可獲得極大的拉力和拉距,能夠滿足大中型機械武器的能量需求。

另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希隆本段引文中所用的“繩索”一詞為復數(?πλ?),而在其他地方,希隆有時會用單數(?πλον)。4例如Heron, Belopoeica, W. 86,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26-27.在遠程機械武器中,連接滑動模塊與絞盤的繩索數量取決于加力機械的復雜程度。如果僅有絞盤機械,則使用兩根繩索以增強牽引的穩定性與機械系統的可靠性;如果還有其他加力和牽引裝置,5這類裝置旨在獲得更大拉力,筆者將撰文詳細介紹。則一般使用單根繩索,為其他機械留出空間。插圖1為古希臘常見的幾種絞車結構,根據實際需要,絞盤手柄與繩索的數量有所不同(此圖為筆者自繪)。

既然有了絞車,為了便于弩炮手站立操作絞車并瞄準射擊,則支架也成為弩炮的必備部件。希隆寫道:

整套機械武器必須高出地面,放置于基架上。這樣更便于后拉操作,而且(在支架上,)武器還必須能轉向射手所選定的任意方向。當武器被抬到如此高度,要安裝箭矢和瞄準目標發射箭矢(就比較方便)。瞄準目標時,我們應該順著基座的縱線直直地注視目標。1Heron, Belopoeica, W. 86,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26-27.

這里所說的支架高度和瞄準方法顯然僅是針對發射箭矢的平射類弩炮而言,發射石彈的拋射類弩炮會有所不同。

三、常用弓體弩炮類型及特征

弩炮發展的第一階段在于盡可能挖掘復合弓體的蓄能優勢。2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13-15; Campbell,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399BC-AD363, pp. 5-7.對于在腹弓結構基礎上發展出的弓體機械(advanced bow-machines),比冬的論文提供了最詳盡的介紹。因此,筆者在比冬記載的基礎上,復原和分析第一代弩炮的技術特征。比冬固然是一位優秀的工程學者,但其學術水平較之希隆不免遜色。而且比冬的寫作目的在于為帕加瑪武器工匠們提供一本制造手冊,因此他并不像希隆那樣關注工程技術分析;加之比冬的手冊中有大量的示意圖片,圖中已有的內容書中的正文介紹部分往往忽略,因而比冬的文風略顯凌亂。這些圖片的詳細原稿已經遺失,后世留存的比冬著作所帶插圖多為簡圖,例如插圖2為一份公元11—12世紀手稿中的“佐皮魯斯腹弓”。3Campbell,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399BC-AD363, p. 5.另一方面,同樣是因為實際制作手冊的需要,比冬在著作中留下了大量弩炮零部件的精確數據,這對后世研究者而言是極其寶貴的資料,它們成為現代工程師復制古代弩炮的主要參考依據。比冬著作的這一優點是希隆論文所不具備的。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和比較,筆者在分析過程中會盡可能將這些數據換算為現代公制。4古希臘單位與現代公制單位的換算公式如下:1尺(foot,希臘語為πο??)=308.3毫米;1掌尺(palm,希臘語為παλαιστ??)=77.1毫米;1指尺(dactyl,希臘語為δ?κτυλο?)=19.3毫米。參見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 xviii。

比冬在開篇闡明了寫作目的——為國王撰寫機械制造手冊,并強調機械的尺寸與比例至關重要,因此將盡可能詳細記錄相關數據。5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3-44,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86-87.在正文記述中,比冬還多次提醒讀者注意書中所提供的數據。6例如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5,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86-87.因為這些數據是過去一個多世紀里工程師與工匠們技術與經驗的結晶。隨后比冬談到這些機械的結構皆以木材為主,選用的木料應盡可能堅硬,尤以岑木(μελε?νον ξ?λον)為最佳。7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4,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86-87.

1. 山地腹弓:比冬筆下的4種弩炮中,結構上與最初的單兵腹弓最相近,且尺寸與勢能最小者為“山地腹弓”。顧名思義,山地腹弓是一種適用于崎嶇地形作戰的武器,較為輕便,體積較小。比冬對該武器的記載篇幅也最少:

這段文字共涉及了4個方面的內容,為方便起見,筆者在引文中為這4部分加了編號。第一與第三部分說明弩炮的各支架部件。比冬文中所稱的“支架”在希臘語原文中有3種表述——“κιλλ?βα?”、“?γκ?ν”與“κατακλε??”。其中“κιλλ?βα?”主要指三角架一類的支架,使用較多;“?γκ?ν”可能是有轉軸功能的部件,僅用于支架頂部的“杯型支架”(?γκ?ν κρατ?ρ);“κατακλε??”同樣也是僅用于類似杯型支架的轉軸部件。“杯型支架”即圓形軸座,其上的支柱(στ?λο?)Φ即旋轉主軸(τ?ξι?)。由于缺乏詳細圖解,現代學者對于這段記載的解讀各不相同,比如兩位研究古代弩炮的最重要學者施拉曼(E. Schramm)與馬爾斯登(E. W. Marsden)的看法就完全不同。2Campbell,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399 BC-AD 363, pp. 5-6.筆者不準備詳細分析這兩部分記載,只引用文中數據說明一下支架的大致尺寸,以便與其他型號的弩炮比對:支架長1.54米(5尺),寬1.08米(3尺),高1.23米(1尺+約3尺)。

第二部分說明弩炮主體的結構與尺寸。木梁(καν?ν)M亦即比冬在別處所稱的“中空木梁”(καν?ν κο?λο?),實為機械弓弩的通用部件基座(“管子”)。3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62-64,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74-77.相關分析見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98。弓體(τ?ξον)的“彎曲部分”(κορων??)指弓臂根部的弓座固定位置。關于弓體“周長”(περ?μετρον)的具體定義,比冬在別處有說明,指的是“截面周長”(π?χου? περ?μετρον),4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62,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74-75.這里應該是指弓臂最粗部分(根部)的截面周長。另外在弩炮主體重心部位附近的下側鉆有孔洞,支架的旋轉主軸插入孔洞,腹弓由此能夠牢牢固定于支架上,并可以自由旋轉瞄準。關于孔洞的位置,原文中“從M的前端向后4尺(1.23米)”顯然大大偏離了重心位置。對此有兩種解釋:其一,原文有誤,應為“從M的后端向前4尺”;其二,這里的“前端”是指未開弓狀態下由基座M中伸出的滑動模塊(木梁T)的前端。5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102-103.

弩炮主體的基本尺寸值得特別關注:基座長1.54米(5尺),高0.3米(1尺),寬0.92米(3尺)。弓體長2.16米(7尺),弓臂最粗部分的截面周長17.4厘米(9指尺),弓弦的周長為6厘米(3指尺)。如此弓體的尺寸與勢能顯然遠遠高于史上任何一種臂張弓弩。6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14-15.由這些基本數據看,盡管屬于輕型弩炮,“山地腹弓”的威力和射程還是遠遠高于單兵腹弓。

現代學者在復制山地腹弓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認為:這段記載中關于弓弦的數據(周長6厘米)可能過大。7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102.不過筆者認為比冬對于弓弦的記載很可能是正確的。比冬行文的特點之一是用詞精確,除了表明部件的用途,還會說明其材質。例如“弓弦”一詞,希隆一般用最通行的“弓弦”(τοξ?τι?),比冬則用另一詞匯“νευρ?”。比冬的用詞源自“筋腱”(νε?ρον)一詞,可能暗指這種弩炮的弦是以動物筋腱編制而成,因此比較粗大。若果真如此,則這種彈性粗弓弦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遞弓臂的勢能,它本身亦能夠存儲一定的彈性勢能。采用這種弓弦能夠在不增加弓體尺寸的前提下增大總體勢能,自然也就增大了弩炮的威力。

第三部分介紹弩炮的其他部件,主要為絞車開弓組件。比冬在著作中多次使用“跟其他遠程機械一樣”之類的表述。1例如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9, W. 62, W. 65, & W. 67,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pp. 68-69, pp. 74-75, pp. 76-77.由此推知,當時的弩炮機械的制造已經比較程式化,加之原著有圖樣輔助,所以這部分內容較簡略。不過對照其他文獻,例如希隆的論文,2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我們可以清晰了解這段記載。“木梁T”即腹弓機械中的“滑塊”或稱滑動模塊。絞車的輪軸(?ξων)一詞的用法與希隆的記載相同,輪盤(τροχ?ασμα)即杠桿手柄的軸盤。對于絞車所用的繩索,希隆使用通用的詞匯(?πλον),比冬的用詞則一如其精確性,為“λ?νεα”,該詞源自“亞麻”(λ?νεο?)一詞,表明了繩索的質地。

插圖3為山地腹弓的平面結構圖。3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102.總體而言,除了尺寸更大并添加了絞車與支架,山地腹弓與最早的單兵腹弓在機械結構上無大異。

2.中型腹弓:“中型腹弓”是比“山地腹弓”更大型的弩炮,“中型腹弓”一詞實為后人的譯稱,該武器在原文的名稱就是“腹弓”。這表明此時“腹弓”的概念已有所變化,早期的單兵腹弓大概已很少見,這種中型弩炮成為最常用的遠程機械。4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15-16.比冬對該武器記載如下:

(1)底座A的長度為9尺,寬度為3尺,高度為1尺。底座上有一個緊湊的支架,高5尺。(2)再上面,跟通常型號的遠程武器一樣,是一中空木梁Θ,長7尺。支架有3足。(3)然后,在木梁A的中部的Δ處有一垂直立柱E,長2尺,寬度與厚度皆為1尺。然后在前部,中空的木梁中有一個1掌尺的支架,支架很強固,足以固定適合弓體。固定弓體的插孔為Z,(4)弓體為Ψ,弓體總長9尺,截面周長15指尺。弓體上裝有弓弦,周長4指尺。弓體擁有(一對)平衡極好的彈力發條部件。然后鉆兩個與滑動塊平行的孔洞,箭矢通過孔洞發射出去。(5)箭矢長6尺,截面周長6指尺。(6)然后,向后不到2尺,在用于安放箭矢的木板Θ上裝一木梁M,橫架于中空木梁上,與水平線平行,通過它推動掛在鉤子上的弓弦。兩個鉤子分別裝在弓體的兩端,通過它們將弓向后拉。弓弦與它們相連,木梁M會將它們推向前。其他繩索從木梁N纏繞連接至雙輪絞車。下面介紹雙輪絞車:在Φ處的支架旁邊安裝一輪軸,在其上固定兩個絞盤。以繩索纏繞穿過該裝置。其設計構造如下圖所示。5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62-64,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74-77.

這段文字共涉及6個方面的內容,筆者同樣在引文中加了相應編號。第一與第三部分介紹支架。這里的“1掌尺(7.7厘米)的支架(κατακλε??)”即前文所分析用于固定弓體的“杯型支架”,“1掌尺”是指的支架高度。弓體所插入固定的“插孔Z”不僅穿過該支架,應該還穿入立柱E。“立柱(κ?ων)E”的功能與前面山地腹弓的“支柱Φ”雖然用詞不同,但作用大體一樣。由于“中型腹弓”更大更重,主要承重者立柱E顯然更為粗壯,其截面為邊長30.8厘米(1尺)的正方形。根據文中的數據,支架的尺寸大略為:長2.78米(9尺),寬0.93米(3尺),高1.23米(1尺+約3尺)。由這些數據可知,“中型腹弓”顯然是比山地腹弓更大型的弩炮,其支架的長度比山地腹弓大了將近一倍。

第二與第四部分介紹弩炮主體?;ㄖ锌漳玖害ǎ╅L2.16米(7尺),弓體長2.78米(9尺),弓臂最粗部分的截面周長29.0厘米(15指尺),弓弦的截面周長為7.7厘米(4指尺)。由這些數據大體推測:“中型腹弓”弓體的體積和重量約為山地腹弓的兩倍,其勢能大概也是山地腹弓的兩倍。由于弓弦推送箭矢的速度是有限的,山地腹弓發射的箭矢可能已達到速度的上限,再增大勢能并不能相應增加箭矢的初速。因此比冬強調“中型腹弓”擁有兩個平行的箭孔,即發射并列的雙箭矢,如此則中型腹弓一次發射的效果相當于兩臺山地腹弓同時發射,這是有效利用中型腹弓巨大勢能的可行之法。這里“一對平衡極好的彈力發條部件(τ?νο?)”指兩條弓臂,由于力量巨大而且發射的是雙箭,因而對弓體力量對稱性要求很高,需要高超的工匠技藝,因此比冬特別加以強調。1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99.

第五部分介紹“中型腹弓”專用的箭矢。箭矢長1.85米(6尺),截面周長11.6厘米(6指尺),即直徑3.7厘米。如此巨大的箭矢,想必威力非常驚人。

第六部分介紹基座以外的主要機械模塊。“木梁M”恐怕是這段記載中爭議最大的部分,由于它“橫架于中空木梁(即弩炮的基座)上”,如此突兀橫置的組件顯得非常怪異。較為合理的解釋是:木梁M的功能跟中型腹弓發射并排雙箭的特點有關。木梁M很可能是一個并不大的木塊,位于弓弦中央,抵住兩支箭矢尾部。這樣弓弦能夠較為均勻地同時推動兩支箭矢,將弓體的勢能平分給雙箭。2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100.“木梁N”即滑動模塊,后端通過繩索連接絞車。這里強調用于拉弦的“兩個”鉤子(κ?ρακε?,單數為κ?ραξ),是因為如前所述,發射的箭矢有兩支。比冬在這里特意說明中型腹弓所用的絞車種類為“雙輪絞車”,因為這種弩炮拉力太大,只有雙輪絞車方可勝任開弓。據推測,這種雙輪絞車裝有兩根亞麻質繩索。3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101.插圖4即為中型腹弓的平面結構圖。4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 13.

3.“卡戎”拋石機:就威力和勢能而言,上述“中型腹弓”已經達到箭矢類弩炮的頂點。另一類型的弩炮——拋石機的特點則有所不同。此類弩炮以拋射為主,一般無需平射,因而對發射初速和射擊精度的要求低于箭矢類弩炮。另一方面,拋石類弩炮的主要攻擊目標為城墻等建筑物,需要很大的沖量,因而石彈的質量越大越好。質言之,拋石類弩炮所需的勢能遠遠大于箭矢類弩炮。這類拋石機的結構和功能都與發射箭矢的弩炮有別,比冬稱其為“拋石器”(πετρ?βολο?或λιθ?βολο?),強調其不屬于箭矢類武器。

已知第一種成熟的拋石類弩炮為“卡戎”拋石機?!翱ㄈ帧睊伿瘷C是馬格尼西亞的卡戎(Charon of Magnesia)為羅德島(Rhodes)設計的重型遠程武器。5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5,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66-67.比冬對其記載如下:

它具有兩根直梁AB,長9尺,寬高各半尺。另有兩根平行的木梁ΓΓ,長3尺,寬1尺,固定于頭兩根木梁(即AB)上。木板的末端沿著縱向以最少2尺長的鐵或青銅包裹,以避免木板承受強力后斷裂。然后在木梁ΓΓ上固定鐵鋸齒,鋸齒深度不少于2指尺,同時鋸齒長條板的厚度和寬度也應適中。另有兩根木梁ΔE,與前面木梁ΓΓ類似,厚度亦相同。這兩根木梁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兩條)小型軌道上滑行,這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它們能夠前后滑動。這兩根木梁上也有鋸齒,而且鋸齒在厚度、外形與大小上皆與前面木梁(指ΓΓ)上的鋸齒相吻合。這些木梁平行安裝,這樣當機器向后拉張弦時,木梁(ΔE)上的鋸齒能落下(與ΓΓ上的鋸齒)相互咬合,上部的木梁(ΔE)與下部的木板(ΓΓ)就能形成緊密結合。因為木板(ΓΓ)能夠均勻地相互依靠,軌道之間的空間大小正好與木梁(ΔE)的前端至后端的尺寸相同。上部的木梁Δ上裝有投石器,兩側距離木梁AB各半尺。投石器由毛發制成,周長為10指尺,足以承受裝載石彈的拉力。然后投石器的一角,在投石弦中編入一支鐵環。隨后在距離A1尺處固定弓體,弓體向木梁Γ方向彎曲。如果想發射石彈,就通過與耳軸KΘ連為一體的橫梁ZH來拉弦。木梁Γ尾部以鐵箍加固,從而確保能承受發射的沖擊力。整個設計如下圖所示。1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5-48,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66-69.

引文中的“木梁”與“木板”在原文中為同一詞(καν?ν),為了便于理解,在需要強調其寬大時譯為“木板”。這段文字的構成與前面對“山地腹弓”和“中型腹弓”的描述完全不同,未用任何筆墨介紹弩炮的支架,全部內容皆是關于發射裝置的構造。這是因為這類拋石弩炮使用當時通行的支架,比冬覺得沒有必要再專門說明。對于這種通用型弩炮支架,希隆曾有過介紹。2Heron, Belopoeica, W. 86-90,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26-29.由于拋石機械的勢能和力量一般超過箭矢類機械,這種通用支架一定比前文介紹的兩種腹弓支架大得多,也堅固沉重得多。

“卡戎”拋石機的構造方式與發射箭矢的弩炮有很大區別。前面介紹的兩種箭矢類弩炮一般都以單塊木料加工成單一組件,但拋石機的很多單一組件是由多塊木料和金屬拼接固定而成。這顯然是因為拋石機尺寸太大,獲得合適的單塊木料有困難,另外也因為拋石機沖量太大,單一的木質部件難以承受發射時的震動和反沖力。比如“卡戎”拋石機的基座由4塊木料與至少4塊金屬板組成:木梁(木梁A和B)前后拼接,兩側各貼有一塊木板(木梁ΓΓ)加固,每塊木板的兩端以及木梁ΓΓ的整個尾部再包裹鐵板或青銅板,從而確保整個部件能承受巨力。此外,“卡戎”拋石機的滑動模塊由兩塊木料(木梁Δ和E)上下拼接而成,其中上部的木梁(Δ)較寬,承擔發射槽功能,下部木梁較窄,是與基座(木梁A)咬合滑動的部分。

“卡戎”拋石機的止動機械亦比較獨特,并非腹弓類武器常用的“止動棘齒—止動楔”組合,3劉衍鋼、趙少峰:《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而是“止動棘齒—止動棘齒”組合,即通過上下兩組棘齒相互咬合阻止滑動模塊向前滑動。由比冬的記載看,兩組上鋸齒板安裝在木梁Δ兩側,兩組下鋸齒板則分別安裝在基座兩側的兩塊木板ΓΓ上。“鐵鋸齒”(?δ?ντο? πρι?νων σ?δηρο?)的深度不得少于3.9厘米(2指尺)。開弓時,滑動模塊往后每移動一級棘齒的距離自動就會落下,兩側的鋸齒板與基座上的鋸齒板緊密咬合。由于眾多棘齒的總體受力面積很大,這種止動機械能夠承受的力量自然比箭矢類弩炮采用的止動楔式止動機械要大得多,但由于這種止動方式會使滑動模塊有較大幅度的上下移動,射擊精度不免會受到影響。好在拋石類弩炮對精度的要求低于箭矢類弩炮,綜合而言這種止動機械可謂拋石類弩炮的理想止動裝置。

這里“投石器”(σφενδ?νη)一詞的具體含義引起很大爭議。引文稱其周長為19.3厘米(10指尺),即直徑約6.2厘米,很可能是一根很粗的繩索,因此這里的“投石器”大概是指弓弦。但比冬提到弓弦時往往用另一專用名詞(λ?νεο?,專指亞麻質地的繩索),而這里使用的材料卻是并不適于制作弓弦的“毛發”(τρ?χινο?),因此有學者認為“投石器”很可能是指某種毛發類(例如馬鬃)編織的碗狀容器,用于盛放發射的石彈,這種裝彈器在后世的拋石機中很常見。1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79.若果真如此,則這里的“周長”實為半球形容器的半圓周長,那么我們可大致推算出:裝彈器直徑約為12.3厘米,發射的圓形玄武巖或花崗巖石彈重約2.6千克。如此重量已遠超過所有的箭矢。另外與“投石器”相連的鐵環有何種功用至今尚無定論,2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80.筆者推測這可能是拉弓用的掛環。

此外,文中的“耳軸(στημ?τιον)KΘ”即絞車的滾軸。“小型軌道”(σωληνιδ?ο?)即滑動模塊上專門刻出的引彈槽,用于提高射擊精度。

關于“卡戎”拋石機弓體的尺寸,比冬未有提及,僅給出某些部件的尺寸。例如基座的大小為:長2.78米(9尺),寬0.46米(尺+1尺)?,F代學者根據這些部件尺寸以及比冬的其他記載,還有復制的記錄推測:“卡戎”拋石機的弓體尺寸略大于中型腹弓。具體尺寸約為:弓體長2.8米,弓臂最粗部分的截面周長29厘米,弓弦的截面周長為9.7厘米,與中型腹弓的弓體尺寸大同小異。3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80.

由比冬的記載看,盡管弓體大小與中型腹弓相似,但由于石彈的質量遠大于箭矢,發射所產生的反向沖量必然也遠大于箭矢。因此“卡戎”拋石機的支架與基座滑塊等縱向部件要比箭矢類弩炮更寬大更堅固,并有大量金屬板包裹加固。插圖5為“卡戎”拋石機的平面結構圖。4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 13.

4.“伊西多魯斯”拋石機:“伊西多魯斯”拋石機是由阿拜多斯的伊西多魯斯(Ⅰsidorus of Abydos)為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即今希臘北部薩羅尼加(Salonika)港——設計的重型遠程武器。5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9,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68-69.比冬對其記載如下:

該武器遵循基本的(遠程機械)設計思想。一根截面為正方形的木梁,長15尺,寬度與厚度皆為2尺。該木梁各面皆加工平整,前后兩端以鐵包裹,包裹深度為2尺。該木梁編號為A。之后從包鐵的一端開始,固定另一根木梁K,長12尺寬1尺;另一端同樣從包鐵部分開始,固定木梁Λ,尺寸與木梁K相同。穿過木梁KΛ固定一個鐵制滾軸,滾軸的直徑為?尺。木梁KΛ有鐵箍ΔE加固。之后在木梁A對面距離K1尺處安裝有另一直梁M,(尺寸)與K和Λ相同。還有另一與Λ距離等同于ΛM間長度的木梁,該木梁編號為N。另一個鐵滾軸穿過它們(指M和N),其尺寸跟前述的滾軸一樣,以同樣方式固定。之后以一條鐵箍T環繞木梁M的中部的鐵箍Δ,距離下部的滾軸1尺。用同樣的方法,在距離下部的滾軸1尺處通過木梁N的中部插入安裝另一條鐵箍。兩條鐵箍皆以鐵板固定。當拉繩(即弓弦)向后拉時,為了使拉繩靜止(不反彈),木梁N和M上安裝了鐵齒,鐵齒要盡可能堅固不能有絲毫松動,這樣才能承受所有的拉力,它們的尾部為兩個斜面。之后沿著A安裝另一木梁Ξ抵靠住木梁MN,木梁Ξ可沿著A滑動,并以厚鐵包裹。木梁A有一段突出在外未被M和N遮蔽的部分,弓體Π就穿過這段木梁固定于其上。拉繩的拉鉤上還裝有其他小鉤,通過這些小鉤將繩索沿著裝有滾軸的軌道向后拉。投石器Ψ在木梁MN上,由毛發制成,必須足夠強固,能承發射石彈的力量。整個設計如下圖所示。1Biton, Construction of War Machine, W. 49-51, in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p. 68-69.

由這段記載看,較之前文介紹的幾種弩炮,“伊西多魯斯”拋石機可謂龐然巨物,其結構也更堅固。“伊西多魯斯”拋石機的基座結構非常復雜,其主體為一塊包有鐵板的巨大木料(木梁A),另有4塊長度相同,同樣包有鐵板的木梁(KΛMN)構成基座的外圍,這總共5塊包鐵的巨大木料又通過中部兩條厚重的鐵箍(T與“另一鐵箍”)連接加固,兩條鐵箍再通過鐵板連接固定。插圖6為“伊西多魯斯”拋石機的側面結構圖,2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81.由圖中可看出基座結構的復雜與堅固程度。僅基座的尺寸就非常驚人:長4.63米(15尺),寬1.23米(2尺+1尺+1尺),高度(厚度)約為0.92米(3尺)。其體積和重量為前幾種弩炮基座的5倍以上?!耙廖鞫圄斔埂睊伿瘷C的滑動模塊(木梁Ξ)巨大,由記載推測寬度為0.62米(2尺),長度約為3米,為了能承受巨大沖量還以加厚的鐵板包裹。這里的“鐵齒”(κ?ραξ σ?δηρο?)即前文討論過的“鐵鋸齒”,其尺寸應該大于“卡戎”拋石機的同類組件。

關于“伊西多魯斯”拋石機的弓體尺寸,比冬同樣沒有記載,但可以合理推測:這種弩炮的弓體大于“卡戎”拋石機,發射的石彈也更大。“伊西多魯斯”拋石機究竟能發射多大重量的石彈,對此尚存爭議,一般認為石彈重量在15至20千克之間,弩炮的最大射程可達380米左右。3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83; 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 15.插圖7為“伊西多魯斯”拋石機的平面結構圖。4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81.

“伊西多魯斯”拋石機的絞車滾軸(κ?χλια?)直徑為10.2厘米(?尺),常用的木材無法勝任其巨大拉力,因此比冬強調其為鐵制。絞盤的“拉繩”這里是用復數(λινε?ν),據推測應該是兩根牽引繩?!耙廖鞫圄斔埂睊伿瘷C不同于前述諸弩炮的最獨特之處在于雙滾軸結構,即裝有兩部絞車,一個在上側靠后,一個在下側居中。上部絞車的功用與其他弩炮的絞車無異,為拉弦裝置,可以肯定是雙輪絞車。至于下部絞車功能為何,尚存一些爭議?,F代學者通過復制得出的較合理解釋為:下部絞車的作用在于完成發射后將滑動模塊拉向前復位。1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Technical Treatises, p. 82.這部分機械的大體結構為:滑動模塊下側固定有一根或兩根繩索,繩索向前穿過基座與滑動模塊間下側的空隙,通過裝在基座前的兩組滑輪轉向,再向后與下部滑輪連接。這樣當發射完成后,弩炮的操作者可以通過轉動下部絞車將滑動模塊拉向前,以便再次拉弓發射。

“伊西多魯斯”拋石機的復位機械裝置結構見插圖6。其中上滾軸即上部絞車的滾軸,下滾軸即下部絞車的滾軸?!耙廖鞫圄斔埂睊伿瘷C之所以增加一套復位滑動模塊的專用機械裝置,是因為這種弩炮的體積和重量都極大,滑動部件之間的摩擦力必然也會很大,已超出了普通人力的限度,加之基座與滑動模塊皆很寬,直接以人臂推動滑動模塊很困難。“伊西多魯斯”拋石機大概是古希臘人以機械方式復位滑動模塊的首次嘗試。隨著之后弩炮的日益大型化,這種將滑動模塊復位機械將發展出更成熟更精巧的形式,筆者將會專門介紹。

總體而言,“伊西多魯斯”拋石機代表了弓體式弩炮機械的最高水平,其大型化程度已達到復合弓體結構的極限。

四、發展與綜述

腹弓發明之后的半個世紀中,希臘人的弩炮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類弩炮在機械結構上以最早的腹弓為基礎,皆為弓體結構并采用發射槽與弓座分離的滑動開弓方式,不過弩炮的尺寸和力量遠高于單兵腹弓,需要利用杠桿原理的絞車方能拉弓。比冬所記載的4種弩炮在體積和勢能上大小不一,發射物既有箭矢亦有石彈,大體上涵蓋了這一時期希臘弩炮的主要類型。

如前文所言,弩炮最早出現在地中海西部地區。之后弩炮很快就成為西西里和意大利各希臘城邦的常用軍事裝備,最早品嘗到弩炮威力的迦太基人與其他腓尼基城邦亦很快模仿制造此類武器。2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77-78.弩炮技術在希臘世界傳播很快。有不少銘文證據顯示,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雅典軍隊曾大量裝備弩炮用于城防,弩炮的操作人員需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1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67-69.不僅雅典,幾乎所有希臘重要城邦,例如斯巴達與羅得島等,皆裝備和使用弩炮。2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63-75.弩炮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改變了希臘世界的戰爭面貌,特別是攻城守城的作戰方式在這一時期內有了極大變化。公元前4世紀中前期開始,希臘人修建的堡壘一般都留有弩炮專用的發射孔。3Campbell,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399 BC-AD 363, p. 7.

弩炮也被希臘人用于野戰。公元前356—前346年的“第三次神圣戰爭”(Third Sacred War)期間,弗西斯(Phocis)將軍歐諾馬庫斯(Onomarchus)兩度擊敗馬其頓雄主——亞歷山大大帝之父腓力二世。弗西斯人手中的大量弩炮乃是制勝的關鍵。據古典戰略作家波呂埃努斯(Polyaenus)記載,歐諾馬庫斯的慣用戰術是:先選定有利地形,將步兵與弩炮埋伏在高處山丘,然后佯裝戰敗將敵軍誘入伏兵環繞之地,先以弩炮傾瀉矢石,隨后趁敵軍混亂之際發動總攻。4Polyaen., ⅠⅠ.38.2, in Polyaenus: Stratagems of War, Books I-V, Translated by Peter Krentz& Everett L. Wheeler, Chicago: Ares Publishers,1994, pp. 218-219. R. Shepherd, Polyaenus's Stratagems of War, Chicago: Ares Publishers, 1974.據推測,弗西斯人使用的弩炮即比冬所記載的弓體類弩炮,其中使用最普遍者大小類似于“卡戎”拋石機。5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 14 & p. 59.第三次神圣戰爭中的兩次失敗是腓力一生中最慘重的兩場敗仗,之后腓力意識到遠程機械武器的威力,遂將此類武器引入馬其頓軍中,大力仿制和改進。6Marsden, Greek and Roman Artille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p. 59-60.

不過弓體式結構有其蓄能局限。由于弩炮,特別是投石類弩炮對蓄能的巨大需求,弓體類弩炮的發展很快就達到了其結構能力的上限。當弩炮發展到“伊西多魯斯”拋石機那樣的巨大尺寸時,復合弓體結構的勢能潛力已挖掘殆盡。“伊西多魯斯”拋石機之類大型弓體弩炮的出現標志著弩炮技術第一發展階段的終結。這一階段持續時間約半個世紀,期間需要突破的瓶頸在于拉力。當古希臘人通過各類機械放大人力后,隨著武器日益大型化,傳統的復合弓體蓄能方式很快就成為弩炮性能提升的瓶頸。為了突破該瓶頸,弓弩技術的發展隨之進入下一階段。

[作者劉衍鋼(1971年—),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講師,上海,200241;

趙少峰(1982年—),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講師,山東,聊城,252027]

(責任編輯:劉軍)

10.16758/j.cnki.1004-9371.2016.03.004

2016年1月11日]

猜你喜歡
機械
《機械工程師》征訂啟事
太空里的機械臂
機械革命Code01
電腦報(2020年35期)2020-09-17 13:25:53
調試機械臂
當代工人(2020年8期)2020-05-25 09:07:38
ikbc R300機械鍵盤
電腦報(2019年40期)2019-09-10 07:22:44
對工程建設中的機械自動化控制技術探討
基于機械臂的傳送系統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14
簡單機械
土石方機械的春天已經來了,路面機械的還會遠嗎?
機械班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黄色在线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自拍欧美亚洲| 毛片视频网| 日本三区视频| 免费啪啪网址|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青青操国产视频| 69视频国产|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极品av一区二区|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女主播|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 麻豆国产精品| 理论片一区|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高清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九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AV老司机AV天堂| 亚洲综合色吧|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亚洲一区免费看| 日本三级精品|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女人在线| 亚洲午夜18|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在线欧美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