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遠
扛起弘揚陶瓷文化的重任——記全國青聯委員、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西省勞模、景德鎮市珠山書畫研究院院長汪洋
□劉定遠

▲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汪洋
汪洋簡介:汪洋,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第十、十一屆中華全國青聯委員,景德鎮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景德鎮市珠山書畫研究院院長。第十二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十一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勞動模范”、“景德鎮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獲得者。
汪洋兼容并蓄,將傳統國畫藝術融入陶瓷裝飾之中,創作的作品既有傳統陶瓷文化的底蘊,又有當代年輕陶藝家不拘一格的風格。其傳略及作品被編入《全國梅蘭竹菊中國畫作品集》、《景德鎮陶瓷全集》、《汪洋汪洲陶瓷作品集》等畫冊,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收藏,同時被中央電視臺、江西電視臺、陜西衛視、《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民晚報》、《中國陶瓷》等媒體報道。
人生格言:成功源于不斷的學習。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思考思考再思考,才會有向上的底氣,創新的勇氣,向上的銳氣。朝著自己的夢想,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往前走,鍥而不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近年來,在景德鎮這座陶瓷藝術的殿堂里,涌現了一大批年輕人,他們從前輩手中接過了弘揚陶瓷文化的重任,勇于創新、大膽突破,將陶瓷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汪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和北京的“北漂”有點類似,現在一大批外來的陶藝家,人們稱之為“景漂”。汪洋也是一名“景漂”,不過他在這里結了婚,生了子,成了地地道道的景德鎮人。
1973年,汪洋出生在安徽祁門的一個農村家庭。受父親的影響,他萌生了對畫畫的喜愛和渴望,天性的釋放加上資質聰慧,讓汪洋很快在家鄉小有名氣。汪洋在黃山書畫院函授學習國畫時期,深得老藝術家馬頌良先生的賞識,并破例收其為關門弟子。1990年暮冬,汪洋灑淚辭師離家,坐上了南下的火車,來到了景德鎮,開始了他人生與藝術道路上真正意義上的“景漂”。
次年汪洋考進了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美術系,在這里他了解了各個時期畫家的畫風與流派,系統地研習了美學理論和觀點,從而使國畫基礎突飛猛進。入學第二年,汪洋的國畫作品《報春圖》在景德鎮市首屆“希望杯”青年陶瓷美術大獎賽中,獲得了優秀作品獎。畢業前夕,年僅20歲的汪洋在學校內成功舉辦了《汪洋國畫展》,他的寫意山水、工筆人物、時花候鳥,廣受好評。
從此以后,汪洋的陶瓷藝術之路一發不可收拾。
藝海無涯,學無止境。汪洋能有今天的成績,源自于他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總是在求師,總是在學習,總是在提高。”這是好友對汪洋的評價。
職大畢業后,汪洋謝絕了數個廠家的高薪聘請,毅然北上赴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師從著名的孫其峰、關寶琮、白庚延、何家英等大畫家。為了尋找到藝術的真諦,汪洋的腳步走遍了河北定窯、浙江龍泉、江蘇宜興、陜西耀州窯等陶瓷藝術之鄉,并多次隨關寶琮、徐朝興等大師前往世界青瓷發源地的浙江上虞考察青瓷,學習了各種陶瓷藝人的工藝手法。他還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清華美院滿維起工作室全脫產學習了兩年。
汪洋在表現手法上注重書寫性,注重自由、率性的表達,他的國畫技藝在不斷的學習中日臻成熟,在瓷坯上也運用得駕輕就熟。可他并不滿足,因為偶然的緣分,他結緣于紫砂壺刻繪工藝,并由此結下了紫砂壺藝術的種子。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汪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刀刻方法。在熟練運用沖刀、雙刀法等宜興傳統刀法工藝的基礎上,他將自己常年積累的經驗,包括篆刻、雕瓷用刀的感覺融入刻壺,還創制了逆勢切刀法、撬刀法等。汪洋創作的紫砂壺,不僅有傳統國畫的積淀,也有陶瓷藝術的影響,還有自我個性的表達,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做一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是我人生與藝術的更高目標。”20余年求索之路讓汪洋深知年輕人在陶瓷藝術路上的不易,他一直致力于做青年人成長路上的引路人。他將熱愛美術的貧困學生吸收到門下,給他們傳授技藝,他的工作室還先后安排了60多名下崗工人就業。1999年至今,汪洋還擔任了景德鎮市老年大學客座教授,義務授課達1170多個課時……看著以前跟自己學畫畫的青年人,有的已經小有成就了,汪洋十分欣慰。在他看來,在景德鎮這個陶瓷藝術的王國里,只要勤奮刻苦、執著奮斗,就會在經歷苦難曲折后尋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讓汪洋倍受鼓舞,倍感振奮,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汪洋深知,景德鎮流淌千年的陶瓷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傳承,不斷發揚光大。而自己作為其中的一員,理應扛起這一重任,與無數陶瓷藝術工作者一道,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汪洋在外寫生

▲汪洋紫砂壺“惠風和暢”

▲汪洋青花“西園雅集”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