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張敬偉
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的“金標準”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張敬偉

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讓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發現舶來的農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市場,進入中國家庭并擺上了國人餐桌,如此等等,自然折射了中國市場的開放和多元化,值得肯定。但是,人們也發現,我們記憶中的土生土長的特色農業,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消失殆盡。
作為農業大國,沒有了特色農業,我們的農業產業也就喪失了全球競爭力。中國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工業現代化,也包括了農業現代化,沒有特色農業的支撐,也就沒有農業現代化。
《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國家標準,不僅反映了我國法律法規對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的要求,又體現了現階段我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因而,《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是“金標準”。
一是明確了范圍。即特色農業的范圍——譬如何為特色農業,哪些算得上是特色農業,標準給出了答案。而且也列明了特色農業的“特”點,必須要體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是“特”;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農業生產條件不同,因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特產;此外,特色農業還體現在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的傳統以及可傳承性上。在此點上,特色農業本身就不僅僅是農業產業,而且體現了獨特的農業文化。更重要的是,這種產業和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發揚光大。
農業文明時代,歷代封建王朝可以通過各地進貢的方式,讓各地保持特色的農業得以發展與繼承。現在,可以通過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方式,對特色農業的范圍進行更為科學的界定,并通過市場選擇的方式,讓特色農業得以更好發展,而且讓特色農業普惠眾生。
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工農業發展更要均衡,不能顧此失彼。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特色農業和農產品,也是體現一國特色農業的名片。譬如,法國的紅酒,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奶制品等等。
明確特色農業的范圍,就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的特色農業。未來,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大的貨物貿易大國,也可借力特色農業貿易為對外貿易提質增效。
二是明確了保護措施。《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國家標準,為特色農業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護措施。事實證明,讓特色農業自生自滅,生的機會會越來越小,滅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譬如,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讓傳統的中國特有的特色農業陷入低迷,原生態的農產品在市場大潮中漸趨消失。對于特色農業遭遇的新科技困擾和市場化淘汰,亟待通過制度化舉措和科學的國家標準來實施保護。之所以稱《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是“金標準”,是因為它結合了特色農業的特點,確定了系統化的與特色產業(產品)相關的種質資源、技術方法、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種質資源是確保特色農業的基礎,保護好種質資源,不讓種質資源被污染、雜交和異化,才能確保中國特色農業的發展。沒有了“好種子”,特色農業也就失去了“特”色。此外,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運用,建立種質資源和特色農用的數據庫,也是對特色農業的有效保護。當然,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給特色農業提供綠色凈土,對特色農業保護也很重要。
三是明確了傳承方式。特色農業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但和現代工業文明并不隔膜,而是相得益彰、水乳交融的關系。因而,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確定傳承方式使特色農業在工業化時代發揚光大,《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國家標準也給出了科學的方案。
關注特色農業、讓特色農業得到保護并發揚光大,是一項現實的產業任務。
《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很重要,是特色農業保護和傳承的“金標準”。■